《中國詩詞大會》已經是第四年播出,但是先前從未關注過,一個片段都沒有看過的。那天是在央視影音客戶端的首頁上見到節目第五場精彩片段的推薦,才偶然打開看了一下,恰遇到康震教授講杜甫的《登高》,也提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因此在百家號撰寫了一篇《說一說康震教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講李白〈早發白帝城〉的謬誤》,指出「此時的李白,不是窮途末路,而是意氣風發」,不料遭到了康震教授眾多擁躉的否定乃至謾罵,那麼不妨看一看康震教授在另外一種場合是怎麼講解這首詩的。
杜甫的《登高》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這兩首詩在創作背景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夔州寫的,《中國詩詞大會》這一場的開頭,主持人也特別提到了這座千年詩城,而康震教授將這兩首詩聯繫在一起,大約也是與此有關的。
康震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過李白,也講過杜甫,對「詩仙」和「詩聖」的這兩首名作自然相當熟悉,而且在《中國三峽》2018年第9期還專門發表過《康震品讀古代夔州詩四首》,其中就包括杜甫的《登高》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那麼在這篇期刊文章中,康震教授對《早發白帝城》這首詩又是怎麼講解的呢?
康震教授講道:「奉節對於李白來說是好的兆頭,因為他在這個地方接到了大赦。意想不到的喜訊讓李白欣喜若狂,他就像籠中的鳥兒又回到了廣闊的天空,那顆飽受創傷的心仿佛死灰復燃一般重新燒起了生命的火焰!似乎只是在一瞬間,他就立刻忘卻了自己的牢騷憤懣,忘了流放途中的艱難困苦,忘卻了滿頭白髮的花甲年紀。那個我們熟悉的生龍活虎、自信樂觀的李白又回來了!」
然而康震教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講的是:「在這樣一種非常殘破的光景裡邊,在這樣一種非常末路的心境當中,他還能寫出有詩意的詩來嗎?他的詩意還能渾成嗎?這是很大的挑戰,因為什麼呢?一個人內心寥落了,他沒有了詩意和詩境了,他怎麼寫詩呢?」「這都是他和李白最偉大的地方。李白窮途末路了,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然,這裡的「他」,指的是杜甫,但康震教授在這裡是李白和杜甫作詩的心境加以比同的,講的是二人此時都處於一種末路窮途的寥落的心境。
這兩段話加以比照,一個是「欣喜若狂」,「生龍活虎,自信樂觀」,一個是「非常末路」,「內心寥落」,這樣的反差是不是有點兒太鮮明了呢?
康震教授在這篇文章中還講道:「關鍵是在那一天,李白心中有朝霞。」請注意:一個是「朝霞」,一個是「末路」,這正是兩個極端的對立。
創作《早發白帝城》之時的李白,用康震教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話來講,是「李白窮途末路了,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然而用康震教授在《中國三峽》上的話來講,是「生活的理想重新放射出光芒,青春的活力在詩人的身上再次迸發。『輕舟已過萬重山』,心情好似輕舟,紛亂的往事如萬重山川被拋在腦後,新的人生,新的希望就在眼前」。
且問迷信康震教授的可愛的粉絲,你們是支持作為《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的康震教授呢,還是肯定作為《中國三峽》的文章作者的康震教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