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之前,不練武術、不學詠春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誰是葉問,但是隨著電影《葉問》和《一代宗師》的問世,葉問和詠春迅速火遍世界,電影中的葉問無人不識,而現實中的葉問,他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01.從小衣食無憂,因緣分與詠春而結
葉問,原文葉繼問,1893年出生於廣東佛山人,葉家是佛山的大家族,祖居在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桑園葉姓」無人不識,富家少爺葉問為何要學功夫,只能說機緣巧合,當年葉家把祖宅左邊的大祠堂,租給了一位名叫陳華順的人,外號「找錢華」,是詠春高手,在葉家祠堂內收徒教拳,7歲的小葉問可能見陳華順打拳多了,對功夫產生了興趣,於是拜師學藝。
生在武術之鄉,但是學功夫也不是想學就能學,當時詠春在佛山是一門「紈絝子弟功夫」,非有錢人家的子弟難以學成,因為學詠春,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黐手,必須單對單教,單對單練,這樣師傅帶徒弟,人數就不能太多,學費自然就貴很多,而且學功夫,也需要投入很長時間,才能學有所成,所以整個過程的開支,一般人家往往負擔不起,毋庸置疑,葉家的富裕,給了葉問學習詠春的機會,經濟允許,周圍武學氛圍又濃厚,加上葉問勤學刻苦、悟性高,最後他成為了佛山最能打的那個,與阮元山、姚才合稱「詠春三雄」。
02.日佔期間,拒絕教授日本憲兵
技藝都講究傳承,葉問自己功夫學到家了,理應收徒傳藝,但是在佛山那段時期,葉問沒有開館授拳,他是收過7個佛山弟子,然而拒絕他們稱他為師父,只讓他們叫他「問叔」,他教他們武術,只是讓他們防身健體。開武館不僅是教拳,也要收錢,而出身富裕家庭的葉問,不需要收學費維生,加上他受過舊式教育,有教養,沒有好狠鬥勇之氣,反而更像是一個儒雅的鄉紳,他排斥那些學一身功夫,然後橫行霸道、惹是生非之徒。
從1914年到1937年,也就是葉問從20來歲到40幾歲的青年歲月,他娶了名門閨秀張永成為妻,並在警局任職,閒暇之餘和武林人士切磋技藝、喝茶聽曲的優哉遊哉的生活,然而在葉問優哉遊哉的時候,中國外在環境早已風雨飄搖。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華,1938年,佛山淪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命運開始向他露出了猙獰的一面,葉家的桑園被日軍徵用,不要說是練功夫、做少爺,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電影中葉問曾經得到商人周清泉的幫助,而周清泉確有其人,那時的周清泉的確經常接濟葉問,葉問在日佔佛山期間,沒有工作,經濟非常困難,他的兩個幼女便是在那時餓死的,俗話說亂世人不如太平狗,就算葉問可以安貧樂道,但是在日軍槍口下的日子,還能怎麼過呢?
由於葉問武功好,街知巷聞,日軍知道後,要請他擔任武術教練,但被葉問一口拒絕了,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民族氣節,比什麼都重要,然而由於他的不合作,日軍指派了高手和葉問比武。
電影中為了烘託葉問形象和民族氣節,比武環節無疑進行了藝術再創作,而現實的葉問和日本高手的比武過程,打鬥是非常快的,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葉問也沒有將對方打得頭破血流,見對方落敗,見好就收,點到即止,不過這個才是真實,首先這符合葉問不喜歡節外生枝的性格;另外從現實考慮,若將日本人打死,他又如何在佛山立足呢?
03.單身前往香港,艱難維持生計,妻子病死佛山
1945年,日本投降,葉問重新在警察局找到了一份工作,之後葉問辭去工作,前往香港,1950年,香港還沒向工業城市轉變,經濟還沒起飛,期間大量內地軍民湧入香港,加重了就業困難,葉問流落到香港,衣食無著,他在深水埗桂林街的天后廟借住了半年,有時靠解籤賺點小錢。
被迫無奈之下,葉問決定教功夫,而之前也許他視教拳換錢為恥,又或許覺得有辱斯文。1950年7月,葉問在九龍大南街飯店職工總會,開設第一個詠春班,開班時只招到了8個學生,葉問在那裡和做職工的徒弟同吃同住。1951年,大陸和香港兩地實行邊境限制,大陸民眾再不能隨意前往香港,葉問的妻子張永成,本來已經到香港和丈夫團聚,也領了香港身份證,但隨後她有事返回佛山,不料從此再不能入境,葉問和妻子隔絕兩地,死生不復相見,1960年,貧病交加的張永成去世,葉問在香港家不成家,幾乎一無所有,他只剩下了詠春。
04.詠春初露鋒芒,眾多名人前來拜訪
在九龍飯店工會開班後,由於不同的原因,葉問的詠春班搬遷過幾次地點,在利達街和李鄭屋屯時,臨近九龍巴士廠,地利之便,吸引了巴士廠的職工登門學藝,而這就是葉問詠春走向大眾的重要一環。跟隨葉問學拳的巴士廠員工,很快就嘗到了詠春的甜頭,巴士司機或者售票員,每天面對的是社會三教九流之輩,不乏無賴地痞流氓,車上極容易發生磕碰糾紛,或者逃票等事情,而詠春的功夫不需要大開大合,窄橋低馬,適合貼身近搏,無疑很適合巴士這麼狹小的空間,於是一個帶動一個,學詠春成為風氣。
因此,葉問在各行各業的徒弟也多了起來,而警界人士的加入,對推廣詠春又再上一層樓,鄧生是五十年代有名的探長,他學了詠春後跟別的幫派切磋,覺得詠春非常實用,於是大力推廣,警員們都慕名前來學習,而在後來,詠春體育會在購買旺角水渠道會址時,贊助人的名單上還有呂樂、顏雄、藍剛等好幾位探長的名字(四大探長),詠春知名度此後有了大幅度提高。
05.詠春發揚海內外,李小龍斥巨資求藝
詠春不僅是在香港的武林中有了一席之地,它還發展到了海外,當時有很多詠春弟子前往國外發展、求學,不過讓詠春在國際上獲得更大影響力的是,葉問收了一個小徒弟李小龍,李小龍是國際上最知名的中國功夫巨星,由於他,英文字典裡才有了「Kungfu」一詞,而他自創的截拳道,也是糅合了詠春,許多人因為李小龍而認識了詠春功夫。
1955年,13歲的李小龍,在利達街跟隨葉問學拳,他勤奮刻苦、從不缺課,悟性也高,平時走在路上還一路走一路打,被人笑稱傻子,葉問也很喜歡這位學生,但是更多的時候,他並不偏袒。李小龍成名後,他還想跟葉問學習詠春,他曾開出一個條件,買一棟值三十萬港元的樓房給師傅,然後師傅在那裡教他,另外買一輛車接送師傅,等學成之後,樓房和車都歸師傅所有,但被葉問拒絕了,他從不用功夫換取利益,教功夫謀生,已經是極限。
06.逝世前留下詠春錄像,讓後人繼續發揚光大
葉問話不多,從不罵徒弟,跟他們亦師亦友,教拳不刻板要求,而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因材施教,他也沒有門第之見,徒弟練習其他門派的功夫,他也不會見怪,有時還會分析幾句,他在香港的生活,很多年都挺清貧,但他有一種安貧樂道的風骨。
1972年,一代宗師葉問因病去世,享年79歲,而在逝世前一個半月,身患重疾的他一板一眼,打著拳錄像,或許就是要給後人留下一個標準示範,而這也正是王家衛之所以要拍攝電影《一代宗師》的重要原因。
回顧一代宗師葉問的一生,少年富而不驕,虛心求學詠春;中年安貧樂道,不為日軍的「五鬥米」而折腰;晚年不忘錄像留史,弘揚詠春絕學。一生虛懷若谷、不卑不亢,俠之風骨的氣節,被後人津津樂道,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