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是破解所謂「文明衝突論」的密碼,更是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大門的「金鑰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中華文明正是在不斷的交流互鑑中生長和發展起來的。
中華文明在兼收並蓄中不斷成長成熟。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的歲月長河中不斷兼收並蓄,吸收內部外部的思想文化和其他文明優秀成果,形成世界上唯一綿延幾千年而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光照千秋,傳之久遠,根本原因就是善於兼收並蓄。比如佛學東來,與中華文明相激相蕩、共趨繁榮、相融共存,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文明史記錄著先人們交往交流、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絲綢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證明,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不斷兼收並蓄中生長。同時,中華文明也通過對外傳播,以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天文曆法、哲學思想、民本理念等,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近現代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在不斷交流互鑑中形成了兼收並蓄的開放體系,更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有容乃大。
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鑑中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這是文明發展的基本邏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不同的文化不應該展開敵對的競爭,而應該努力分享彼此的經驗,「分享彼此經驗」即指交流互鑑。世界文明史無數次表明,拒絕外來養料滋補、故步自封的文化,必然沉淪衰亡。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始終蓬勃向上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就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內在生存理念,就是中華民族一向秉承的協和萬邦、親仁善鄰的處世之道,就是中華文明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永恆精神氣質。這種生存理念、處世之道、精神氣質使得中華文明在與世界文明的相互激蕩中大膽吸收而又有所選擇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顯示出中華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70多年的頑強拼搏、努力奮鬥,從站起來、富起來到不斷強起來,離不開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鑑中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正是這種精神氣質,使我們在交流互鑑中不斷發現別人的長處,不斷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與營養,學習其他文明的一切優點,並內化為自身的發展活力與動力。中華文明的與時俱進,既有先天基因,也有後天努力,是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守正,最核心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個自信」。創新的前提和根本是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展,主要路徑是不斷汲取各種文明的精華和時代價值,不斷激活中華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的文明成果,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其實,一部中華文明發展史,也是一部守正創新史。近代以降,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創造性融合與發展,並全面吸收著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走向新的繁榮。新時代,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守正創新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是文明歷史的創造者和書寫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在先輩們鑄就的文明成就基礎上,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接續奮鬥,在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中,不斷創造出富有時代魅力和跨越時空的文明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0日第5版
作者:程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