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銀行出售20億股中國建設銀行H股,清空全部建行股票。盤點下來,近年已多次出現外資減持乃至清倉中資銀行股權。外資拋售是看空中國銀行業,還是後院告急?境外戰略投資者收穫了中資銀行「黃金十年」,又給中國銀行業留下了什麼?
自家缺錢還是「看空中國」?
據市場估算,從2005年美國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建行以來,賺取了至少150億美元的銷售收益以及分紅。建設銀行新聞發言人指出,近日建設銀行和美國銀行進行了溝通,美國銀行表示,鑑於美國銀行業監管方面對資本的要求更加嚴厲,美國銀行不得不減持建設銀行的股份,以補充自身資本。
交銀國際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儘管美國銀行近期資本充足率逐步回升,但2013年中期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也僅有9.60%,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仍屬偏低水平。對於資產規模達到1.3萬億美元的美國銀行來說,核心資本充足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需要增加核心資本130億美元。出售非核心資產補充核心資本是較為現實的選擇。
不過,美銀此舉也不排除「看空」中資銀行的意味。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徵分析認為,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轉型已經勢在必行,但是怎麼轉型大家還看不準,這也是市場擔憂之所在。同時,隨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逐漸退出,新興市場在走弱,全球資金總體流向歐美,這也是外資出售中資銀行的大背景。
儘管如此,對建行的未來發展,市場仍持樂觀態度。從建設銀行的股價來看,在3日美銀「清倉」消息傳出後,建行股價有所下跌,但到5日收盤時,失地已經收復。在美國銀行「清倉」的第二天,滙豐環球研究部對建行仍給出了「增持」評級。
「引智」效果不佳
從2009年瑞士銀行「清倉」中國銀行股份開始,到本次美國銀行清倉建設銀行,昔日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入股建行、工行及中行三大國有銀行的外資股東,差不多全部退席。
伴隨境外戰略投資者一同退出的,是巨額的投資收益。據市場估算,高盛投資工行7年獲利逾70億美元,美銀投資建行8年獲利超150億美元。據金融數據公司Dealogic信息,2002年至2010年,美國銀行業收購了總額至少為148億美元的中資銀行股份,而在2009年至2013年,美國銀行業出售了價值373億美元的中資銀行股份。不少人由此認為,中資銀行簡直成了外資銀行的「提款機」。
當外資銀行慶祝豐收之時,人們不禁反思,中資銀行在合作中收穫了什麼?
早期中資銀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除了「引資」,更重要是為了「引智」,以「高成長市場換技術換管理」。但從效果來看,難說令人滿意。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境外戰略投資者,只要持股比例達到一定比例,就可以派出兩名董事,還可以提名高管人選。但除了滙豐銀行先後為交通銀行提名兩名高管外,工行、中行和建行均未有類似安排,雙方的合作也是以交流為主。跟國內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銀行在公司治理、信用卡等業務上也未顯示出明顯領先優勢。
專家同時指出,在發揮戰略投資者的作用上,雖然存在反思空間,但也不能否認境外戰略投資者發揮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在於信用增級。在幾大國有銀行上市前,外資抱有普遍不信任態度。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入股,很大程度上幫助中資銀行在二級市場融資,並提高了發行價格。曹遠徵表示,境外戰略投資者的作用不能忽視,尤其對於理念的改進和功能的改變。
中資銀行如何遠航海外?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即使是戰略投資者,一般持有年限也只是5到7年。隨著境外戰略投資者的陸續退場,中資銀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華爾街日報》將美銀退出建行視為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這個逝去的時代裡,西方銀行為獲得中國市場,爭相投資中國銀行業。如今,到中資銀行走出國門的時候了。
「目前中資銀行的資本金已經比較充足,這時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應是再找誰來投資我們。中資銀行完全可以作為投資者,去投資別人了。」曹遠徵說。
現在看來,不少中資銀行雖已擁有世界級體量,卻不具備國際化格局。5日,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公開表示,2012年末中資銀行的境外資產規模已經達到1萬億元的規模,但佔中資行資產規模比重僅4.2%;2012年境外機構利潤169億美元,佔中資銀行總利潤的8.6%。「今後5到10年,將是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關鍵機遇期。」
「走出去」並非沒有風險,但是中國已經步入需要實施大國金融戰略的時代。中國企業已在艱難出海,中資銀行也恰逢其時。
稿件連結: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309/09/t20130909_14491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