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拼多多們膜拜的迪士尼,到底值得學習什麼?-虎嗅網

2020-12-15 虎嗅APP

郵編CA91521,美國加州,伯班克市布埃納維斯塔街500號。

 

一幢紅褐色,羅馬宮殿風格的大樓佇立於此。外牆正面是7個小矮人的大型石雕。

 

 

好萊塢歷史上,迪士尼電影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家從未被交易過的製片大廠。自1974年上市以來,公司股價偶有波動,總體上行。爆款影片為大眾構建世界觀和角色家族,落地歐美、東亞,乃至全球範圍內的迪士尼樂園,將影片中的大量IP以多樣化、鏈條式的商品和服務進行售賣。

 

直到流媒體時代,這家歷經百年的傳媒帝國,每一步併購刻下的野心,才在版圖上慢慢揭開。

 

我們嘗試回到好萊塢誕生的那一天,回溯迪士尼的發展過程和盈利路徑,通過以下三個問題裡,探索帝國壯大的過程,並從整個歷史變遷中,窺見好萊塢名利場的一角。

 

1、迪士尼如何在初代好萊塢競爭中活下來的?

2、爆款大片背後,迪士尼的製作範式和盈利模式是什麼?

3、我們為什麼願意為迪士尼買單?

 

01 、好萊塢不相信眼淚

 

好萊塢誕生的第一天是片廠制。先賢們在洛杉磯開荒拓土,一個轉身就拉開了精英階層的名利場。

 

郵編CA90028,高地路和好萊塢大道交界口,星光大道。

 

大量片廠的高級主管、明星、導演和巨賈在這裡集聚一堂,「好萊塢之王」、「米高梅」的創始人之一路易·梅耶,在1928年提議各大片廠合組一個機構,每年頒獎給電影同行,樹立「電影業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尊榮地位」,這就是後來的電影藝術科學院,「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前身。


 

隆重年會上的明星致辭、領獎臺上的閃閃淚光和不斷穿插的廣告鏡頭,成了好萊塢此後一百年的標配。

 

名利場的合作,離不開一個「利」字。

 

學術圈、電影界和片廠,彼此袒護,互為擁躉,竭力營造「好萊塢是電影權威」的形象。滾滾而來的影片票房,也細水長流地進了這些人的錢袋。

 

19世紀末,電影作為先鋒藝術,在歐洲點燃了一群激情似火的藝術家。二戰過後,拍過《卡薩布蘭卡》的麥可·柯蒂斯、執導《日落大道》、《柏林豔史》的比利·懷爾德,還有弗裡茨·朗和安納託爾·李維克,越過直布羅陀海峽,穿過大西洋,都湧向了好萊塢。

 

 

名利場的社交,在這一刻,全部改頭換面。

 

這群人和好萊塢先賢不同,他們已經在歐洲電影圈拿下過作品,贏得過聲譽,對電影的藝術追求有著更深的執念。新的精英階級不僅搶奪了話語權,也撬動了利益的蛋糕。之後,原先集中在片廠的財富,漸漸流向了明星、導演、劇作家和音樂家。

 

那時的迪士尼,在好萊塢,還不能擁有姓名。

 

這是好萊塢的黃金年代,盛況百年難見:福克斯籤約秀蘭·鄧波兒,坐擁明星片和歌舞片;派拉蒙如日中天,出了首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翼》,還有梅·韋斯特、馬琳·黛德麗、克勞黛·考爾白眾星雲集;華納兄弟以黑幫片傲視群雄;哥倫比亞也有了《一夜風流》這樣的喜劇。

 

轉機是一隻米老鼠。

 

 

米奇以天真浪漫的兒童形象出現,給孩子甚至成人提供了一個遠離現實社會的渠道。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米老鼠被形容成「資本世界的最後一縷陽光」,隨後成為全美樂觀積極的象徵。

 

擁有米奇的迪士尼,仍然是一家小公司。

 

在美國電影工業化進程加速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利益勾心鬥角是家常便飯。電影圈的名利場撕到了聚光燈下,派拉蒙和哥倫比亞的高層內鬥,屢見不鮮。

 

這是迪士尼暗自蓄力的好時機。此時,它在電影業務上的思路是,避免和好萊塢其他大廠「題材撞車」,也不去和新興的歐洲導演比「藝術追求」,而是選擇兒童視角,獨闢蹊徑。

 

兒童的世界慢慢長大,就有了成人的故事。

 

 

在伴隨觀眾的成長過程裡,迪士尼不斷豐富米老鼠的家庭成員,創造女友「米妮」去增加愛情線,補充「唐老鴨」和「高飛」去拓寬友誼線,並引入當時的時事熱點,用飛行英雄「查爾斯-奧古斯都-林白」飛躍大西洋抵達巴黎的故事,在影片《瘋狂的飛機》裡,把米奇送入了駕駛艙。

 

米老鼠和唐老鴨之後,迪士尼在好萊塢開始擁有姓名。緊接著,1937年,美國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這一史上最賣座的動畫電影的成功,讓迪士尼在好萊塢,擁有了一張金光閃閃的名片。

 

 

名利場的一大特徵是,當你一名不文,自然門庭稀落,無人問津;一旦嶄露頭角,立於聚光燈下,所有的金錢和人脈都紛至沓來。

 

02 、迪士尼只相信童話

 

創始人華特·迪士尼早年不是個擅長做生意的人。

 

他青少年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對錢的渴望並沒有那麼強烈。米老鼠的成功也不過是兒時喜歡動物的「無心插柳」。

 

但人性趨利。在名利場的邊緣掙扎太久,偶然一次接近核心,摸過錢和權力,著實難以放手。

 

迪士尼之後的電影路子走得相對謹慎。公司試圖找到一個成功範式,複製兒童動畫電影的成功。

 

《愛麗絲夢遊仙境》、《睡美人》、《小美人魚》、《獅子王》等均改編自童書、漫畫或小說,主角是兒童或青春期的少年。故事的一貫套路是:懦弱無助的少年少女歷經千難萬險,打敗了長相醜陋、性格扭曲的翻拍,終於收穫了友誼或找到了真愛,並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王子或者公主的身份),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真愛在這裡無比純潔。沒有任何裸露、狎戲的暗示,也沒有挑逗、輕浮的話語。打鬥不會血腥暴力,成長伴隨歡聲笑語。唯一值得說道的,是製作精良,特效酷炫帶來的視覺衝擊力。

 

如果說「公主和王子」是迪士尼早期的代名詞,後期的動畫電影就是為擴大受眾年齡層,所錨定的「成人童話世界」。

 

《小飛象》、《小飛俠》、《小鹿斑比》等一系列奇遇電影的試水,充滿了勇者對世界的探索和好奇,是美國夢下冒險精神和英雄主義在閃光。

 

這一時期裡,迪士尼的「造夢童話」不僅完成了對大眾幾代人的滲透,也完成了對這一時期出生的孩童的影響。

 

後期的很多導演和實業家都出生於此——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們看迪士尼的影片長大,從孩提時期被薰陶影響,日後成為電影圈的中堅力量,為迪士尼的電影站臺打call。

 

史蒂芬·史匹柏是一個代表。他在拍攝《E.T:外星人》時提到,想通過孩子的眼睛,講地球人和外星人的故事。這部電影的靈感,就來自迪士尼動畫《幻想曲》裡的母親之夜(Mother Night)。

 

 

《星球大戰》的靈魂人物喬治·盧卡斯也指出,好萊塢作品模式單一,用暴力和激戰表現外化的英雄主義。這中間其實存在一個巨大的題材缺口。迪士尼的童話給了他啟發,才有了《星球大戰》這部「無暴力、無色情」的科幻傳奇史詩。

 

在迪士尼的各類影片中,多數故事跨越兒童和成人的年齡差距,將天真浪漫和英雄主義完美結合,在主人公的成長曆程裡,讓觀眾得到美好的情感體驗。

 

這條路徑的可行性被學界反覆驗證過。學者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裡提到,大眾媒介的發展,促使了兒童和成人的價值觀趨向統一,往往出現「兒童成人化」和「成人兒童化」的兩大特徵。

 

好萊塢研究者愛德華·傑·艾普斯坦,也在《製造大片》中肯定迪士尼的童話路線:「迪士尼帝國的基業,大部分就是因為華特·迪士尼後面的幾任接班人,始終堅守這一童話範式,才有了今天」。

 

03 、影業巨頭的誕生

 

但迪士尼並非只相信童話故事。

 

好萊塢是叢林世界。從混戰裡殺出一條血路的迪士尼,更要穩固地位。一條腿走路總是瘸的,僅僅以「童話電影」揚名,迪士尼遠不能登頂權力巔峰。

 

電影圈的潛在鄙視鏈是:兒童向、低幼化的電影是劇情簡單、易於批量生產的,藝術化的電影是陽春白雪,雅而不俗的。

 

觀眾對比也抱有偏見:一個會拍藝術片的導演一定能拍好其他類型的片子,但一個只能拍兒童動畫的導演,就只能拍拍爆米花影片了。

 

這是名利場裡隱晦的運轉邏輯,公司再賺錢,沒有「高級感」的片子,同行還是看不起。在好萊塢社群裡,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對「圈子內」的認可,有著強烈的渴求。

 

迪士尼需要撕掉「只有童話電影」這個標籤,也需要好萊塢背後的名利場,在觥籌交錯間,認可其藝術價值。

 

「人」是攪動渾水的關鍵。想衝破格局,先把人搶過來再說。

 

1993年,美國獨立片商之一,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 Films)被迪士尼公司併購,此後專攻藝術性較高或較冷門的小眾電影方向。該公司出品過《低俗小說》、《英國病人》等文藝片,並捧紅了昆汀·塔倫蒂諾這樣的知名導演。從此,迪士尼在圈裡圈外的「藝術認可度」顯著提高。

 

 

這場收購,付出了真金白銀的代價。

 

先是豪擲一億美元給安東尼·明格拉拍攝《冷山》,再花三千美元為《冷山》宣傳,迪士尼就是為了向昆汀(《殺死比爾》的導演)和馬丁·斯科塞斯(《紐約黑幫》的導演)這些導演證明,自身對「藝術的尊重和欣賞」。

 

「單純靠拍電影哄小孩子買玩具、拖父母帶孩子到主題遊樂園,怎麼能爭取到這種分量的人來迪士尼拍片?」迪士尼一名高級主管表示,只有這類享有盛譽的電影,加上備受敬重的導演,才撐得住迪士尼在好萊塢的地位。

 

地位的進一步鞏固,得益於迪士尼動畫電影和真人電影開始並駕齊驅。這主要歸功於,麥可·艾斯納任期內,他調整了業務策略:原迪士尼隊伍專攻動畫,並從皮克斯引進CARS(計算機動畫製作系統)來進行技術革;新隊伍如試金石影業和米拉麥克斯主打真人電影。

 

1994年,迪士尼用190億美元收購美國廣播公司ABC及ESPN體育頻道,完成傳播渠道的全方位拓展和覆蓋。這是當時美國傳媒領域最大的交易案。

 

《福布斯》在報導這樣形容這位統治迪士尼長達20年的CEO:他是力挽狂瀾的管理天才,也是獨斷專橫的俾斯曼式統治者。他逼走了製作《獅子王》的卡森伯格,後者出走成立了夢工廠,與迪士尼在動畫領域形成對抗。

 

名利場的廝殺裡,商業計謀和資本手段都要殺伐果斷。

 

因經營不善,華特·迪士尼的孫子聯合股東把麥可·艾斯納趕下臺,新一代掌門人鮑勃登場。鮑勃至今在職,他加快了收購併購的步伐。

 

2006年以7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而後在2009年用42億美元吃掉漫威影業,又在2012、2018年相繼收購盧卡斯和福克斯。

 

 

自此,「星戰」系列、到蜘蛛俠、鋼鐵俠、美國隊長、死侍、X戰警、金剛狼等,美國文化中英雄主義最強烈的角色紛紛被迪士尼納入版圖。

 

一方面,以米老鼠為代表的「童話」家族和漫威為代表的「英雄」家族強大了內容儲備,獨立片和藝術片的加入又拓寬了內容深度和業界認可,另一方面,廣播電視頻道的收購,使迪士尼向大眾鋪開了強有力的傳播渠道。

 

這是迪士尼的鼎盛時期。從此,迪士尼真正成為電影巨頭,並從好萊塢八大的末尾,攀升到頂流。

 

這個時期,迪士尼完成了幾件大事:類型片的破壁,IP的壟斷,人才的積累,宣傳的渠道。從前期到後期,從線上到線下,一個龐大的傳媒帝國,開始顯山露水。

 

04 、錢,是名利場的資本

 

迪士尼影業主席艾倫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家公司能在一部電影上投資2億美元,這是我們的競爭優勢」。

 

有錢,才是名利場上最大的資本。對於電影,迪士尼是真敢砸錢。

 

這裡有個著名的「火車頭」理論:電影本身可以不賺錢,但是電影一定要拉動相關產業賺錢。對迪士尼來說,爆款電影的價值,並不只是票房數字的累加,還意味著下遊產業的全面利潤收割。

 

下遊市場有多賺錢呢?

 

拿衍生品舉例。2015 年全球衍生品市場(只計算特許授權商品)規模為2517 億美元,其中娛樂/角色形象市場1132 億,是全球383億電影票房的2.9 倍。

 

在名利場如魚得水的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讓商業和資本結合,讓錢生錢。

 

迪士尼的商業嗅覺足夠敏銳,在早期一眾好萊塢製片廠中,它最早發現了衍生品的價值,快速完成了商業模式的轉型。

 

先前,其他好萊塢大廠並未對授權引起重視。大量片廠依賴漫畫、童書或小說做影片改編,角色的版權一般在原作者而不是片廠手中。片廠僅僅使用角色做影片宣傳來提高票房,從未想過授權IP來買賣賺錢。連米高梅這樣的大廠,在粉紅豹偶然大火後,也到1964年才開放授權,卻驚訝地發現這筆收入超過了票房本身。

 

二十世紀福克斯發行《星球大戰》時,也曾把角色的版權免費給產品製造商使用,只要廠商承諾為這些周邊產品打廣告即可。這一「商品搭售」的策略,雖然提高了當時電影的觀影人數,卻失去IP授權的衍生品收入。福克斯一名高級主管解釋當年的決定,「沒人會想到這條渠道會那麼掙錢」。

 

但迪士尼從1928年,米老鼠登上飛行駕駛艙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IP授權的生意,從服裝文具、到糖果玩偶,各個領域都有所涉及。連上世紀中國的冠生園糖果廠,都出過一款「ABC米老鼠奶糖」。

 

 

1957年,華特迪士尼在好萊塢畫下一張草圖,野心在那時就埋下伏筆。

 

 

根據手繪內容,影片是C位,主題公園、電視、音樂、出版、授權和商品零售環繞四周,互為補充。

 

這隨之成為迪士尼的長期戰略,六十年來貫徹得極為徹底。獲利模式通常有四輪——

 

首先,迪士尼通過高成本打造電影或動畫,使其一上映就成為爆款,通過票房收入和影片DVD母版拷貝獲取第一輪收入。

 

其次,影片的成功獲得高額收入,這使得迪士尼有充足資金開拓主題公園和度假村等業務,並將影片中出現的角色和人物造型在場景中進行再現或二次創造,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影片粉絲和更多遊客,並擴大了IP影響力,此為第二輪收入。

 

隨後,通過建立遍布全球的迪士尼加盟連鎖店,形成品牌效應,把所有印有迪士尼品牌LOGO 的

產品出售,迪士尼僅僅通過授權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和品牌效應,即可坐享利潤分紅來獲取第三輪收入。

 

最後,影片的電視、廣播等媒體有償轉讓轉播權,尤其是網絡視頻點播業務所產生的宣傳效應、號召力和影響力,進而帶來了品牌產品銷售的增加,這些顯性和隱性的收入,最大化提取IP價值,這是第四輪收入。

 

從迪士尼2018年財報來看,收入結構與華特當初的設想吻合。四大業務板塊中,媒體網絡(有線電視和廣播電視)收入高達41%;實景娛樂,即線下迪士尼主題公園和酒店度假村等,佔據34%;電影發行和DVD貢獻17%;剩下的IP授權等衍生品收入在8%左右。

 

強大的吸金能力不得不讓名利場嘆服。

  

根據AECOM《2018年世界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數據,主題樂園Top3分別為迪士尼集團、默林娛樂和環球影城娛樂集團。其中,迪士尼2018年的遊客量達到1.57億人次,同比上漲4.7%,比默林娛樂和環球影城的遊客總和還多。在全球排名前25位的娛樂/主題公園中,迪士尼佔據了前十名中的八席。

 

影片方面,2019年,全球近九成的電影票房都被迪士尼承包了。除去中日韓三國,迪士尼出品的電影橫掃各個國家的票房年冠,在全球電影前20名票房中,迪士尼佔了13席。

 

05 、童話世界,為愛買單

 

在迪士尼全球擴張,瘋狂吸金後,人們對其的一大爭議在於,到底是初心在前,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文化體驗;還是商業在前,用「童話」包裝,達成最大化的商業利潤。

 

答案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的爭議能夠產生,足見迪士尼的品牌傳播深入人心。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劉風軍指出,從當今社會從消費結構看,情感需求的比重逐漸增加。「消費者在注重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悅和滿足。」

 

通常我們很難講「童話是存在的」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真實世界當然不存在童話,但迪士尼在整個IP上下遊產業鏈上,把文本(小說)和圖像(漫畫)動態化(形成影片),將虛擬人物(影片角色)真人化,並在場景中(主題公園)讓觀眾體驗虛擬人物的成長曆程,把觀眾對虛擬人物的情感,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

 

這些成長曆程與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過程無縫銜接、全面覆蓋:開學時擁有和米老鼠一樣的文具、校服;萬聖節和維尼小熊一起做南瓜燈,慶生時套上白雪公主同款的公主裙,穿上灰姑娘召喚真愛的水晶鞋。

 

陪伴感之外,在劇本龐大的宇宙觀和世界觀下,成人世界的信任和共情也逐漸建立。和復仇者聯盟一同抗擊滅霸,拯救宇宙的旅程,想想都讓人熱血沸騰。

 

從冷兵器時代到機械工業,從資訊時代到人工智慧,每一步技術革命,都伴隨著人類對倫理、情感的猶豫和思考,就像奈斯比特在《大趨勢》裡闡述的那樣,「每當一種新技術被引進社會,人類必然要產生一種需要加以平衡的反應,也就是產生一種高情感。否則,新技術就會遭到排斥」。

 

技術文明發展程度越高,人類的情感需求就越大。就好比漫威英雄的戰鬥能力越強,使用的高科技設備越多,他們身上就越需要更多的人性光輝,比如犧牲自我來拯救世界。

 

當觀眾越認可影片的特效,越驚嘆於角色人物所在時代的高科技文明程度時,也就越容易相信劇本設定的角色。觀眾和角色的信念感,在某一刻,互通了。

 

06 、流媒體之戰

 

回頭來看迪士尼的一百年,從不斷併購影業公司儲備內容IP,到擴展藝術電影、動畫電影和成人電影等類型片,汲取皮克斯的創意敘事能力,捧紅昆汀這樣的導演天才,加上ABC和ESPN旗下數百個頻道的宣傳鋪開,線下主題公園的造夢現實,每一步章法,都有跡可循。

 

像當初歐洲的新興導演在好萊塢扭轉權力格局一樣,網際網路的誕生和技術的革命打碎了傳統傳媒帝國的壟斷性,和觀眾建立起更為直接的聯繫。

 

過去,娛樂行業的內容發行渠道是有限的。電視臺、影院的播出時段和商店的貨架一樣,屬於有限的稀缺資源。觀眾也只能選擇貨架上有限的商品,即通過發行渠道播出的內容進行觀看。數位化的發行渠道直接創造了近乎無限的發行容量。

 

觀眾的注意力有限,每天在娛樂產品上的使用時間更加有限。傳統發行渠道,與觀眾建立反饋的渠道單一,只有票房數字能夠反映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劇場的老闆大概是最早知道影片是否賣座的人。上映一周後,一旦上座率不高,劇場馬上就會減少排片。等片廠接收到這個信息,時間上已經滯後了。

 

相比之下,流媒體的響應速度絕對高效。Netflix很早就用技術創新,達成了在觀眾在閱片時的全程行為記錄。比如,快進可能是劇情不夠吸引,停頓也許是人物關係複雜,悲劇結尾的點擊量高於喜劇,大概是觀眾偏好大團圓的結局。

 

在擁有大量用戶行為數據積累後的流媒體,在原創劇集的內容打造上,往往能更精準地狙擊觀眾口味。

 

2018年,迪士尼宣布終止與Netflix的內容分發協議。

 

這意味著,Netflix必須在2019 年後下架迪士尼的內容。這部分內容覆蓋2016-2018 年期間迪士尼發行的影視資源:包括漫威系列《復仇者聯盟3》、《黑豹》、《雷神3》,星戰系列《星球大戰前傳:俠盜一號》,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尋夢環遊記》,以及票房衝進影史前十的《美女與野獸》等。

 

失去這些電影版權並不會對Netflix造成致命打擊,但這塊兒童內容庫空缺必然帶來用戶量的流失。

 

無獨有偶,曾經和賈伯斯一拍即合的迪士尼掌門人鮑勃,今年也要退出蘋果董事會了。因為11月份中旬,Disney+和Apple TV+都要上線流媒體服務。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名利場。這是目前北美流媒體競爭的真實寫照,蘋果、亞馬遜、HBO、甚至NBC都在盯著這塊蛋糕,當然Netflix是最大的對手。

 

目前,迪士尼旗下的Hulu在擺脫了控制權之爭後,重心明顯往內容製作傾斜,也有了《使女的故事》這種口碑製作,而迪士尼本身主打合家歡,ESPN穩住體育用戶,整體來看,三駕馬車還是很有可能壓下Netflix一頭的。

 

Netflix在2019的壓力比往年更甚,訂閱用戶正在增長中出現首次下降,原創內容的成本超過190億美金並在持續上漲。

 

畢竟,亞馬遜和蘋果可以通過銷售硬體,增加補貼來實現增量,甚至還可以用現存業務補貼流媒體業務,迪士尼有豐富的IP儲備自然不怕,只有Netflix,必須持續燒錢出好內容,才能守住城門。

 

名利場裡,同一個圈子裡的人排外很正常。Netflix想讓好萊塢利益集團認可自己,沒那麼容易。第91屆奧斯卡上,Netflix出品的《羅馬》擁有十項提名,最終斬獲三項大獎,但和「最佳影片」始終無緣。

 

今年的《愛爾蘭人》也是如此。想要奧斯卡的評選,必須先在院線點映,這已經是好萊塢利益集團最大的讓步。

 

在長久燒錢積累內容IP的過程裡,Netflix是晚輩,職場新人總要得到一些業界認可的獎項,才能有話語權,進而吸引用戶獲得訂閱費。

 

 

像迪士尼當年必須要買下漫威和星戰的IP來完善宇宙版圖,今年,Netflix必須要贏下一個奧斯卡,才算站穩腳跟。

 

這是以迪士尼為代表的好萊塢商業大片和Netflix為首的流媒體的利益之爭,也是老牌巨頭和後起之秀的必打之仗。

 

07 、渺滄海之一粟

 

1895年12月28日,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

 

盧米埃爾兄弟向社會公映他們拍攝的12部紀實短片。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上,這一天被定格為電影誕生日。

 

 

十年後,中國才有了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隨後,整個中華大地陷入漫長的戰爭。

 

而好萊塢在1912年相繼建立製片公司,這成為之後「六大片廠」的雛形。一戰二戰期間,美國本土極少受到戰火波及,客觀來講,安居樂業的確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空前繁榮。

 

時間的力量很強大,強大到讓迪士尼這樣的公司氤氳了百年,也讓中國的電影業追趕了一百年。

 

2003年之前,僅僅玩具、服裝等衍生品的售賣,就給迪士尼帶來60-85億美元的年收入。按零售價的6%到8%計算,利潤足足達到5億美金。一個熱門IP《獅子王》,周邊的零售收入就超過十億美元。

 

公開數據顯示,直到2015年,中國電影的衍生品售賣才超過44億人民幣,利潤還沒超過迪士尼2003年的水平。

 

 

2016年被國內普遍認為是IP井噴年。但從去年開始,潮玩、手辦這些市場才真正火熱。千禧一代在一片祥和聲中,成長為消費中堅力量,雲炒鞋、拆盲盒成了新的風向標,千億級別的全球衍生品市場,才在中國真正落地生根。

 

等到迪士尼和Netflix的戰鼓敲響時,中國的流媒體們才能稍稍挺起胸膛。優愛騰三家,至少在流媒體時代,沒有完全掉隊,但這三家的規模化盈利仍遙遙無期。

 

中國的文娛企業,一手學迪士尼,一手學Netflix。粉絲們激動不已,在鍵盤前歡呼叫好,於是紛紛掏錢,甘願買單——就像他們一直為名利場中央的迪士尼鼓掌一樣。

 

在迪士尼造夢的童話世界裡,有真實的歡笑與眼淚,也有資本和時代的共謀,但觀眾甘之如飴,這就是迪士尼的魔力。

相關焦點

  • 黃崢想說什麼:為什麼創辦拼多多,拼多多能實現怎樣的社會理想
    企業家們言語謹慎可以理解,作為一家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外界解讀的素材,稍微嘴巴大一點,就有可能對公司產生影響。黃崢面臨的情況有些不一樣。拼多多從原本已經被認為飽和的市場脫穎而出,迅速成長的過程中面臨許多爭議。
  • 拼多多!百億補貼真相!背後的商業邏輯到底是什麼?
    在拼多多最新財報裡,有一個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數字,就是第三季度的補貼和推廣費用100.719億元同比增長46%,如果這個數字是真實的,那基本上可以說明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是真金白銀補貼出去的,並沒有弄虛作假。
  • 公眾表達走向兩個極端 拼多多的黃崢想說什麼?
    企業家們言語謹慎可以理解,作為一家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外界解讀的素材,稍微嘴巴大一點,就有可能對公司產生影響。黃崢面臨的情況有些不一樣。拼多多從原本已經被認為飽和的市場脫穎而出,迅速成長的過程中面臨許多爭議。
  • 調查| 拼多多刷單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的刷單平臺,還都會突出自己「7*16小時客服在線、7*24小時技術支持」……只要不套券,就不會查空包物流顯示「籤收」時,刷手便可以去「確認收貨」,待商家再確認,就進入刷單的最後一步——提現。
  • 拼多多到底有多無恥
    這兩天我一直在關注拼多多女員工加班猝死這件事,看到拼多多在知乎平臺的留言後,我真的是大飆髒話。牛X了,在員工猝死這件事上,拼多多面對社會和公眾的嘴臉,竟然能這樣噁心!通過這件事足以證明,拼多多的確在我眼裡,是最噁心的一個app,目前沒有之一。下面是拼多多官方帳號在知乎平臺的留言截圖。
  • 拼多多首發同步預售有道詞典筆3 搶先預約「英語學習神器」
    「這是市面上唯一能實現可視化互動的詞典筆,有道詞典筆3有望再次成為一款現象級的學習硬體。」 12月1日,網易有道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推出了智能學習硬體新品——有道詞典筆3,該產品主打超快點查和互動點讀學習功能。目前這款「學習神器」在拼多多平臺上進行聯合首銷。
  • 雪球:Q2財報好於預期 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值得看好嗎?
    8月21日,拼多多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據財報顯示,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據雪球App行情功能顯示,拼多多盤前漲幅超5%。拼多多的財報有何看點?其商業模式是否值得長期看好??投資交流交易平臺雪球用戶@超級戰甲吹泡泡魚 就對此展開分析。
  • 近十萬拼多多網友圍觀有道詞典筆3發布會直播 搶先預約「英語學習...
    「這是市面上唯一能實現可視化互動的詞典筆,有道詞典筆3有望再次成為一款現象級的學習硬體。」  12月1日,網易有道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推出了智能學習硬體新品——有道詞典筆3,該產品主打超快點查和互動點讀學習功能。目前這款「學習神器」在拼多多平臺上進行聯合首銷。
  • 拼多多回應:用命換錢。人生是何意義,到底值不值得拼命。
    楠媽日記,記錄生活,放下焦慮北京時間1月4日,拼多多23歲女員工猝死事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而知乎上,拼多多認證號的「用命換錢」言論引發爭議。隨後拼多多道歉,並表示該言論為供應商發表,並不代表拼多多,同時被禁言15天。我就特意扒了一下留言內容,說實話我覺得這個回應沒有什麼錯。拼不拼命,就是一道計算題。
  • 是誰把拼多多逼成兩面人?
    沉痛的哀樂響起,播音員語速緩慢,如江河嗚咽:「同志們,朋友們,親人們:張某菲同志,在凌晨一時,結束為大家服務的歸途中,突然昏厥,經積極搶救,終因勞累過度,不幸獻出年僅二十三歲的寶貴生命。她的逝去,是比泰山還重的。張某菲生前同事回憶,張某菲同志常常忘我工作,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相關部門已經批覆了她的英模稱號,有關領導號召大家向張某菲同志學習。
  • 驚惶拼多多
    還有一類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相當於打擦邊球,比如說小米新品,一個是(拼多多平臺上)確實曾經有過,但是什麼康帥傅、雷碧、七匹狠……這些東西是沒有的。它的界定確實值得思考。針對這些山寨產業帶,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是有一些不夠本分的,想佔知名品牌的便宜,但是它跟假奶粉是完全兩回事,性質上還是有所區分的。
  • 《下沉市場》解碼電商黑馬的崛起:拼多多是如何從夾縫中拼殺出來的?
    根據其財報,拼多多在2019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2019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拼多多已然成為不折不扣的電商巨頭。   二、非主流引發新潮流  那麼,拼多多迅速崛起的秘訣是什麼呢?
  • 拼多多進軍教育,學習也能「砍一刀」?
    2015年,拼多多依靠拼團玩法、微信流量加持、「砍一刀」社交裂變、生鮮品類、下沉市場用戶等因素迅速崛起,3年便登陸納斯達克,市值曾逼近400億美元,一度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市值top 5玩家之一。拼多多爆發得益於「五環外」市場,但過去一年,拼多多一直在努力擺脫掉「五環外」的標籤,因此開啟了百億補貼計劃。
  • 拼多多首次盈利 陳磊做了什麼?
    在這套模式下,巨頭們不約而同地想要建造一個無所不能的上帝式中央大腦。它儘可能地收集每一個用戶的行為數據,然後圈定模型利用算法進行分析,將分析的結果推薦給每一個用戶。  其次,集權式AI的機器學習還存在「偏好囚籠」,基於消費者片刻的購物衝動之上的預測,往往將其限制在乏味的單一喜好之中,消費者會變得愈發挑剔,越試圖通過關鍵詞猜你喜歡,卻越猜越不準。
  • 拼多多又圖什麼
    如果有一種算法和產品,能夠像當年沿著鐵路走的郵購目錄一樣,把商品以更便宜的價格交到那些沒有享受服務的人手上,會發生什麼?兩年後,一家主打拼團模式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突然敲開了納斯達克的大門。拼多多做對了什麼?
  • 如何成為一名「拼多多富婆」
    打開拼多多首頁,1 塊錢的醫用棉籤、9 塊錢的被子、10 塊錢的骨瓷餐具套裝簡直讓物價夢回 90 年代,我們實在非常好奇,這麼便宜還包郵的商品質量到底如何。實踐出真知,想要破解這個千古謎團,只能自己買來親自試試了!
  • 拼多多cps是什麼意思 拼多多cps高傭聯盟級別介紹
    拼多多cps是最新推出的一款購物軟體,拼多多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但是拼多多cps高傭聯盟、相信很多小夥伴就不清楚了,那麼快一起來看看關於拼多多cps高傭聯盟介紹吧!  拼多多cps是什麼意思?  CPS簡單來說,就是「按成交計費」,你賣出去東西,產生佣金。  而高傭聯盟,就是在賣出拼多多的產品以後,獲得佣金。
  • 一塊錢的產品還包郵,拼多多商家到底靠什麼賺錢?
    當時的我一臉蒙圈,好幾年都不聯繫了,一個拼多多居然讓我們重新認識彼此,在覺得有些魔幻的同時,不得不感嘆拼多多的成功與強大。當阿里與京東在一二線城市為電商打得頭破血流時,當所有人覺得電商行業已經進入紅海,後來者幾乎沒有機會時,拼多多帶著「砍一刀」的拼購模式和「9塊9包郵」的低價產品從五環外殺入戰場,一時間天地變色,格局重新洗牌。一開始,城市裡大多數人是拒絕拼多多的。
  • 兒童節送什麼?拼多多數據——成年人互送懷舊禮物,青少年搶盲盒
    新電商平臺拼多多發布的《兒童節十大熱銷商品榜》對5月16日至5月31日期間,平臺涉及「六一」「兒童節」「六一禮物」等關鍵詞商品的訂單進行統計,最終「懷舊零食禮盒」「盲盒」「樂高」登上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兒童節,不少父母也並未忘了要「寓教於樂」。在熱銷商品榜單中,少兒編程、少兒英語類的教輔書籍也同樣迎來銷售高峰。
  • 消息稱拼多多正在邀請旅遊商家入駐平臺
    目前,在拼多多APP上並沒有明顯的旅遊類目,搜索「旅遊」也只能到旅遊用品如毛巾、收納袋等,但是搜索「故宮」、「長隆」、「迪士尼」、「籤證」等關鍵詞,卻可以搜到門票、一日遊、景+酒、各國籤證類產品等等,也可以按圖索驥找到相應的旅行社商家,但商家頁面下沒有相應的旅行社資質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