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有什麼太特殊意義麼?

2020-12-03 大國文社

作者:大國文社(大國文史,大果文社原創原創)

隋唐至宋從廣府到梧州一帶,廣府話便是嶺南官話,其流傳度在於從湖南至廣西,從江西到達珠江流域,以當時水上及陸路技術條件所能延伸而開發的連片範圍。

當然,隋唐以前包括安南在內,便已是當時政權掌控範圍,語言是施政行政的一種特定條件,在施政範圍以內的事,語言能跑出「國外」去嗎?吃喝拉撒睡乃至前途幸福甚至造反,都被整個政權以文化方式串聯起來了,「語言」如何獨善其身???

粵語,從歷史考證角度來講,是一度在唐代及唐末時期流行於全國的通用官話(也叫河洛官話,這也就是白話說法的由來),這一點可以從日本唐宋時期,所引入佛經的附帶發音標註(為了方便日本僧眾閱讀)來得到驗證。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理解一千二百年前的陝西、河南人都在講著粵語。

但是,現代粵語並不是唐代官話本身,唐代官話由於宋代及宋末的蒙、金南下而退居在南方留存下來,但是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也在變得更發音更圓潤,原始河洛官話發音則更為古樸。

所以,高中的時候閱讀古詩文,是否覺得唐詩用粵語閱讀更有韻味呢?

粵語是方言。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

如同目前方言所在地區的行政劃分一樣,北京話與廣東話都是方言,但是官方語言是普通話,因為中央政府所在地在北京,所以普通話與北京話最為相似。

中國只有少數民族才有自己語言,而廣東話仍然屬於漢語人的語言,如同北京話一樣都是屬於漢族人的語言。

東北話和普通話是一種語言,但是東北人講話帶著口音和幾個特殊的詞彙,南方人也能聽懂。但是方言就是脫離普通話的另一種語言,如果沒有漢字作為參照的話,基本上是聽不懂的,所以說廣東話一旦脫離漢字就是另一種語言,而造就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也正因為漢字,如果換成表音文字的話,一旦分開就合不上了。

廣東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講白話的,可是又不叫白話。茂名湛江那邊的有些地方講標準白話,但大部分人還說「土白話」學名叫黎語。雲浮的有些地方,也是有更小的語種。梅州河源惠州這些地方,也不是全說客家話,也有一段地帶說類似廣州傳過來的廣州話。

但是就是以前聽過一個研究粵語的教授的課,說了很多很多惠州這邊地帶的白話的分別和歷史,廣東的每個地方的小語種粵語都不一同,但大體來說都屬粵語。

語言這個沒什麼好爭的,說粵語的可以繼續說,傳承下去。說普通話的也可以繼續說,畢竟是中國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互相尊重。現在有一小部分想搞個大新聞的人,總說什麼學校不教粵語,粵文化沒落了。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身邊的廣東人家的小孩,該說粵語的照樣會說,因為人家在家就說粵語,一年級的小朋友粵語說的比我在廣東呆十幾年的都強,沒有聽說那家小孩因為在學校說了普通話就不會說粵語了。

我倒是覺得一代比一代的普通話說得更好,吃飯不會再有人說成七飯,不知道也沒有人說成不雞道。文化的傳承千萬不要賴別人,要靠自己,我們國家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皮影戲粵戲是不是正在沒落?是因為語言?還是國家不保護?國家大力的供養,可是現在哪個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小孩去學皮影學粵劇。所以賴不得別人,文化是我們自己的,培養和傳承也只能靠自己。

版權所屬,嚴禁轉載,抄襲必究,部分圖片取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粵語究竟算是一門「語言」還是一種「方言」
    粵語究竟算是一門「語言」還是一種「方言」?雖然很多的人身處一個國家,但是他們的語言因為各自的地域特色而有不同的語調和含義,可能在不同的區域,同一個詞,有不同的意思。北京有特色的北京話,重慶有著名的重慶方言,上海也有軟糯的語氣調調。語言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只是當地人民一種文化風俗。有一種我們常常聽到的語言——粵語。而且有很多粵語老歌,我們普通話都唱不出那種味道。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
    當2010年,廣州電視臺的廣播有了「普粵之爭」時,這條消息開始越傳越廣。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
  • 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麼,是河南話、四川話,還是粵語?
    現在我們國家的通用語言是普通話,那麼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什麼,是河南話,四川話還是粵語。我們都知道同一個省份的人會有不同的語言,那不同地方的人的方言更是千差萬別,我國著名的方言有粵語、四川話、北京話等等。
  • 華附小設「粵語日」引爭議——究竟是傳承方言還是不夠包容?
    9月3日,周四,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粵語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操場舉行。以後每逢周四,除了課堂上課,全校師生其他時間都用粵語交流。該活動旨在增強師生對粵語的深入了解,提升師生的粵語傳承意識,讓大家領悟傳承粵語對傳承非遺、保育中華文化的深遠意義,這也是學校貫徹「美好」教育理念,傳承非遺的有力舉措。然而爭議聲也隨之而來。有的人說這麼做有利於粵語的傳承,也有的人說廣州的外地人更多,這麼做有點排外且不夠包容。但這麼做究竟是壞是好呢?答案不言而喻——這麼做利大於弊!
  • 廣西人也會講粵語,那麼粵語的起源地究竟是廣東還是廣西呢?
    提起方言,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每個地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方言,對於一些奔波流浪,在異地為了生活而不辭勞苦的人更是如此,走在陌生城市的大路上,偶爾聽到某人說著自己的家鄉話,有一種仿若隔世之感,讓人忘記煩惱,那大家都知道一個地區的方言一般是一樣的,但是有一個地方卻不太一樣,那就是廣西,廣西人會說兩三種方言呢
  • 古人吟誦詩歌用的音更像粵語?還是其他方言?
    常有人說用粵語讀古詩會比普通話更加押韻,事實有時確實如此,但卻不是所有古詩用粵語讀都押韻,用普通話反而更押韻,有時用其他方言也會很押韻。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哪裡的方言更接近古代人說話呢?是一些網友所說的粵語?還是客家話?閩南話?還是普通話?還是其他方言?
  • 粵語等方言為什麼逐漸衰落、消失?未來全世界的語言會統一嗎?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香港的經濟和文化發達,粵語一度在大陸很流行。然後進入21世紀後,人們對粵語的興趣逐漸降低,粵語開始逐漸地衰落,連大本營廣州都越來越少人講了,外地人來珠三角也不再學習粵語了。粵語是漢語最強的方言,連它都開始衰落,其它的方言就更不用說了。根據統計,漢語有七大方言體系,細分起來有大大小小几百種方言。這些方言,承載著相對應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方言都越來越少人使用,逐漸地衰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廣東人都講粵語?NO!其實廣東有三大方言!
    所以,在更多的外省人當中,他們以為廣東人都會講粵語就不足為奇了。那廣東的三大語系(或三大方言)是究竟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就從其歷史來源、地域分布和使用人口等幾個方面和大家進行具體詳細的分析。粵語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有正式的《廣州音字典》,也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是廣東三大方言中的最主要代表。粵語據稱是起源於古代中原的雅語或楚國的楚語。傳到嶺南後以,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融合,到宋代之後基本定型。粵語具有九聲六調,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特徵,粵語中以廣州粵語最具代表性。
  • 語言瑰寶|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話
    客家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是漢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是中國臺灣的官方語言之一(法定公事語言),是蘇利南共和國的法定語言之一,是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一種聲調語言。在歷史上,客家語曾是蘭芳共和國境的內主要流通語言之一。客家語也曾作為太平天國的「國語」而被廣泛用於其官方文書中。一般認為,南宋時客家語便已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紀時才被正式定名為客家語。
  • 廣西方言有多「難聽」?室友:說的哪國語言;廣西人還會說粵語?
    有一次我在宿舍用方言和家人打電話,她們聽了之後都驚訝地問:「你們廣西話都這麼難聽的嗎?你說了那麼多我一句沒聽懂……」,我就說:「這是我們的方言,不是廣西話,也許你們說家鄉話時我也聽不懂啊。」但是很意外,他們說的我全聽懂了,就感覺只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再變個音調而已。其實不止廣西方言難聽懂,中國南方方言都不易聽懂,這主要還是因為歷史原因。
  • 今天我們所說的粵語,究竟出自廣東還是廣西?
    今天我們所說的粵語,究竟出自廣東還是廣西?提到粵語,很多人想到的是廣東,或者香港,很少人提到廣西。其實,這些地方都說粵語,雖然都說粵語,但只有外地人才這樣稱、廣東人多數稱之位「白話」,而在香港,部分人稱其為「廣東話」,也有相當部分人稱之為「白話」,廣西也稱「白話」。至於說區別有什麼不同,也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叫法不同。很多人都認為粵語出自廣東,但根據歷史地緣來說,粵語真正源自廣西的梧州。雖然說粵語的地區分布非常廣,但說起粵語最早的起源要追溯到先秦時期。
  • 粵語為何成為我國影響力最大的方言?為何只有粵語,有流行文化
    56個民族共80多種語言。就語言來說,我國不同地區的方言也是不同的,南方的主要語系分別是,吳語、閩語、粵語、湘語、贛語等等。由於所處地區不同,所以方言文化也不同,大家的交流很困難,影響溝通。因此我國全國推廣了普通話,使不同地區間的人們方便交流。普通話雖是全國推廣的,但同地區的本地人相互交流時,還是會說方言。在我國多眾多的方言中,粵語是很受歡迎的。
  • 廣東兩個最「傲嬌」的 地方:堅持不講粵語,方言自成一派
    語言是一件神奇的東西,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在一些特殊的時期,語言更是能轉化成鋒利的武器由於保護自己。方言只是語言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種,在我國廣大的地區裡。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方言,有一種方言卻被許多人熟知,這就是廣東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粵語。
  • 有人說粵語是古漢語,那麼秦朝人說的是陝西話還是粵語?
    ,留有古代漢語中入聲字的痕跡。不過,可以說粵語保存了一些古漢語的特點,但不能說粵語就是古漢語。所謂「古漢語」本身也是一個偽名詞。我國歷史悠久,各朝各代文字和語言都發生過不少變化,這種變化在不同地域又有不同的展現。說是接近「古漢語」,可究竟是哪裡的「古漢語」呢?是當時的官話,還是地方的古漢語呢?
  • 粵語有多大影響?身為國內方言,為什麼能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
    廣東人在世界各地闖蕩的同時,也把他們使用的語言——粵語帶到了世界各地的角落。粵語不但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也是美國、加拿大等國的第三大語言,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所以有人說,粵語是在世界上影響很廣的語言,甚至在2010年被聯合國定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的一種。
  • 粵語、普通話、上海話三種語言環境下,嬰兒會最先學會哪種語言?
    因工作關係,最近遇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在接觸的一個構音障礙事例中,了解到,由於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口流動性大,融合度高,很多不懂地域的人們組成了家庭,因而嬰兒在成長階段就會面對2種不同的方言學習,甚至三種,那麼這種語言環境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
  • 為什麼說方言是最具有精髓的語言?
    講到罵人這個話題,肯定有很多人好奇,君子以禮相待不好麼?為什麼偏偏要罵人?此後,美國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主管情緒活動的部分叫做額葉系統,額葉系統的活躍程度決定了老年痴呆什麼時候到來,髒話作為一種特殊的情緒,有利於激活額葉系統,延緩或者防止老年痴呆。
  • 粵語處境艱難,廣東人疾呼保護粵語,方言消失,應該順其自然嗎?
    上個月,中國政協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廣東網友:保護粵語迫在眉睫》呼籲保護粵語,廣州人大代表建議恢復粵語授課。粵語的情況都是如此,更別說其他地方的方言情況了。2016年全國語言學競賽決賽閉幕式上,北京語言大學的徐欣路博士做了個題為「語言學的學術精神與學術情懷」的報告,報告開始前他在現場做了個調查,詢問了在場有多少同學在家是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話和父母交流,78名參賽選手裡,舉手的人數剛剛能夠得上兩位數,徐博士說,這個比例和他們做的調查基本是吻合的。這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大約至少有80%的青少年即使在家都不講方言了。
  • 粵語:中國最強方言是如何煉成的
    我手寫我口       但凡一種語言想要上位,除了口耳相傳之外,有書面形式至為重要。不過歷史上中華文化圈長期把以上古漢語為基礎的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雖然唐朝以後,白話文開始發展,但它主要還是應用於非正式的文體,如小說、戲曲等,各類其他方言仍然處於可說不可寫的窘境。
  • 《逗愛熊仁鎮》推方言預告 方言的魅力究竟有多大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逗愛熊仁鎮》推方言預告 方言的魅力究竟有多大 就算沒去過東北,只要在街上大叫一聲你瞅啥,一定能聽見旁邊的人無縫銜接瞅你咋的,東北話一出,此刻我們都是靈魂東北人。頂你個肺、做人緊要系開心這些粵語口頭禪,在港劇和TVB電視劇裡,陪著我們走過整個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