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廣佛全域同城化市長聯席會議在佛山舉行。會上,兩市就廣佛環城際軌道(西環)、大坦沙大橋系統工程(白沙河大橋)等重點合作項目提出需協調事項,並深入討論、提出方案、達成共識。
廣佛同城從2009年起步,已走過11個年頭。11年來,從交通先行、產業互動到政務跨城通辦,再到機制、平臺、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廣佛聯手取得豐碩成果——基礎設施對接成網,產業分工合作取得新突破,廣佛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尤其隨著佛山邁進GDP萬億員城市行列,廣佛成為全國首個「雙萬億」同城化城市組合。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11年來的成果讓更多人看到,廣佛兩市在基礎設施、產業體系、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等方面,具有大量的公約數,完全可以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持續放大規模效應、協同效應、集聚效應。近兩年,廣佛同城持續升溫,兩市「大招」頻出,比如合力共建「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和廣佛同城化合作示範區等發展平臺,共建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廣佛同城化發展,迎來新一輪熱潮。
如何趁熱打鐵?
其一,溝通協調。關於合作、同城,我們經常提起一個算式:1+1>2。這顯然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要達到「大於」的目的,至少要有一個基本前提——兩市需要的不只是簡單的相加(相加只能「等於」),而是更高層次的「相融」。廣佛同城,所謂「同」,就是要同聚一條心、同繪一張圖、同使一股勁。當前,兩市將629平方公裡緊密「粘合」,布局多個合作項目,各區各部門要在聯席會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溝通協調機制,落實再落實,溝通再溝通,盡力提高效率,破除梗阻,確保各項合作順利推進,結出更豐碩成果。
其二,規劃銜接。1+1>2,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各家拿出的,不只是普通的「1」,而是更能體現各自優勢的、更能通過碰撞交融產生放大效應的「1」;不只是部分、局部的「1」,而是整體、全域的「1」。眼下,我們正站在一個特殊的歷史節點。面向「十四五」,廣佛同城要進一步把握時與勢,進一步找準坐標、釐清方向、扛起擔當。為此,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進規劃銜接精細化——兩市「十四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要切實加強溝通銜接,更好合作共贏。簡單來說,規劃應該一起做,並且可考慮超越交界處,將廣佛作為一個整體。如此,「1」的能量更大,1+1可更好發揮廣佛極點帶動作用,為全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提供更有力支撐。
文、編/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