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橋老宅劉家大院(揚州江都大橋鎮)
劉家大院位於大橋鎮中大街東端,是劉厚之宅第,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堪稱邗東古民居之冠。劉家大院坐北朝南,前門出喧鬧的大橋鎮明清石板長街,後門枕中后街(現為勞動巷),故有「一屋跨兩街」之說。大院長150米以上,寬30米,後花園有3個籃球場大小。
-
石陣劉家大院究竟是誰建的?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劉家大院是「老氈帽」劉震峰蓋的,並說「老氈帽」劉震峰利用其弟劉華峰的關係,從北京搞來設計圖紙,才蓋成了劉家大院。還有人說「小氈帽」劉際昌在汾州當知府時,利用其關係,仿照喬家大院的樣式,蓋的劉家大院。究竟劉家大院建於何時?是何人所建,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福州劉家大院走出個臺灣儒學訓導
修葺一新的劉家大院(資料圖片) 福州市區的古民宅有多處,但規模最大的一處宅院,那便是位於福州三坊七巷光祿坊的劉家大院。劉家大院佔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古樸典雅,讓前來參觀的遊客不禁嘖嘖稱讚。現今的劉家大院雖顯得有些寂靜,卻依舊難掩舊日宅內的人丁興旺。 記者了解到,劉家大院被當作全國首個社區博物館——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的中心展館,正在進行緊張布展,集中展示三坊七巷的裡坊制度、明清建築、閩都民俗、坊巷群賢等內容,將於明年下半年對外開放。屆時遊客可在此總體領略三坊七巷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精髓。
-
光祿坊劉家大院:走出的「電光劉」開創了福州電氣時代
三坊七巷的光祿坊中段北側上有一劉家大院,為福州市區規模最大的一姓宅院。該院落自西而東四座並列,東起道南祠,西至早題巷,南臨光祿坊大街,北靠文儒坊大光裡,總面積4532平方米,幾乎佔據了光祿坊的半條街,號稱「劉半街」,劉家實力可見一斑。
-
石陣劉家大院的故事和啟示
石陣村全景劉家大院始建於清代乾隆15年,距今260多年,又先後在清嘉慶23年、清道光五年及民國12年3次進行了增修走進劉家大院,鱗次櫛比的雄偉院落、精美的石刻木雕、神奇的飛簷鬥拱,展示著清朝時期的建造風格,歷時多少年的滄桑未改,劉家幾代人的故事,引導著我們去思索她帶給我們的故事和啟示。
-
劉家大院的歷史
江凌(劉松雲)學生時期 □劉書鋒 上世紀20年代,濟南市南大槐樹北街25號院是一個劉家大院 「劉家大院」雖已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消失,但其中隱藏的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也是這座城市的歷史片段之一。
-
古鎮記憶之劉家大院
李家的屋場是在現在小學那地方,和劉家一樣都是三個天井的大屋。本來家裡人也有些擔心同期了幫忙的人不夠,可當家的人滿不在乎地說,到時候肥豬一殺、飯甑一開,幫忙的人不用愁。那時候生活艱苦,好吃好喝的對人的誘惑力那是相當的巨大。可不知是誰將這話一傳出來,大家不高興了。
-
中正劍現身劉家大院 劉氏後人捐百件文物
他希望我能把劍帶回故鄉榕城,好好地在劉家大院裡保存。他說,中正劍是蔣介石贈給黃埔學生、得力部將及有功人員的隨身短劍,因為在其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字樣,因此得名「中正劍」。雖然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很普遍,但是到了解放後,大陸很少見到中正劍了。
-
「劉家大院傳統文化」大門字匾文化
劉家大院西大門 古時候劉家先祖選擇石陣村建宅 劉家大院正門上有四個大字「氣爽風清」好多人把它讀成了「清風爽氣」。猛一聽意思好像一樣,其實則大不相同。正確應該讀「氣爽風清」,表示氣候涼爽了,風就是清新的,環境宜人居住,沒有汙染,使人心情舒暢。 還有另一層意思,表示社會風氣正,民風淳樸。「風」代表了自然環境,家族氛圍好,人性善良。 第三層意思內含有凌雲之志。
-
陝北窯洞建築的「標本」,子洲劉家大院的文化韻味是您想不到的!
在陝北子洲縣臥虎灣有一典型陝北窯洞建築群—劉家大院。劉家大院共由老、舊、新三處院落組成,因其修建年代不同,形制風格也各不相同,因而成為陝北窯洞建築的「標本」、陝北民居的典範。劉家大院老宅修建於清朝末年。為躲避匪禍和戰亂,劉氏先祖劉仁泰遷居於處地偏遠的許之峴坨,置良田,事農耕,艱苦創業,家境逐漸殷實。
-
「劉家大院傳統文化」千年文物會說話
這個劉家大院,就是以他們兩個人為代表的一個大家族。那為什麼我們要把他們親切的稱為是老氈帽、小氈帽呢,是因為當時他們做官的時候非常的勤儉,非常的清廉,總是喜歡穿一身布衣,不擺那麼大的架子,習慣戴一頂氈帽,他們回家的時候,到金崗山(現在是五龍鎮鎮政府)那裡之後,他們總是從那就下轎,戴著個氈帽,穿一身布衣,步行幾十裡,來到自己的家。
-
『汝州訪古』——焦村鎮李樓村劉家大院花門樓
『汝州訪古』——焦村鎮李樓村劉家大院花門樓許宗合/講述劉孟博/整理劉家大院花門樓位於汝州市區東部二十五裡許,焦村鎮李樓村內,該大院自清初劉姓先祖劉成才修建東路院樓房為始,後期經不斷擴建,至民國劉鴻賓擔任區長時,才基本定型,前後營建時間達百年以上。
-
「劉家大院傳統文化」中心院大門文化
劉家大院中心院大門 中心院是劉家嘉慶年間所修建的,劉家那個時候已經都開始做官了,他們家的這個建築設計風格成了官式建築中心院大門 現在牛家崗村劉家大院還能看到這道門。但是對於劉家的大家閨秀來說,第二道門才是他們家的大門,我們經常聽說,大家閨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說的就是這道門了。那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門檻,這個門檻呢,也是被老百姓秋收時候把它鋸掉了,尤其是秋收的時候,它太高了,連小推車都進不去,太麻煩了,就把它給鋸掉了,那在以前的時候呀,門檻越高代表著這個家的家規、家教、家風就越嚴格,其實呢也是規矩。
-
河南有個劉家大院,佔地60多畝,曾經土豪和人才輩出!
在林州市五龍鎮石陣村,有個叫劉家大院的地方,曾經輝煌一時,如今知道的人卻不太多!劉家大院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4198平方米,房屋200多間,是林州現存面積較大的一處清代建築群。(攝影/白開水)劉家從造紙、經商起家,逐漸發展壯大家業,最盛時,擁有一萬多畝土地,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劉家的產業。據說,當時劉家人騎馬上北京城,沿途 「不用住別人開的店」,到處都有自家的產業和商號。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家的產業是相當大!
-
重慶市第三批歷史建築名錄 彭家大院、劉家院子榜上有名
原標題:彭家大院、劉家院子榜上有名 記者昨天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經重慶市人民政府同意,第三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正式公布,彭家大院、劉家院子等130處歷史建築進入了保護名錄。
-
尋訪臺南百年劉家古厝 柳營最美古老建築
來到酪農之鄉臺南柳營,遊人不僅可以拜訪牧場、品嘗鮮乳,還可以尋訪已有百年歷史的劉家古厝。而保有古樸典雅風貌的劉家古厝,還真是大有來頭,它是旅日紅星翁倩玉外公的家,也是柳營最美的傳統老建築。 位於臺南市柳營區士林裡的劉家古厝,是一棟美麗的百年老宅院,傳統四合院的建築格局,至今仍然保存完整,選在秋日金黃夕陽下遊來,最能領略百年古厝典雅之美。劉家古厝庭院裡,高高豎立的「舉人杆」,更彰顯劉家走過的輝煌歷史。 翁倩玉是柳營劉家的後代子孫,不乏遊人就是慕翁倩玉之名前來參觀。
-
「劉家大院傳統文化」大門外的歷史沉澱
劉家大院俯視圖 人們常說千年文物會說話,270多年過去了,建築的主人不在了,但是建築的文物還在,建築代表的思想還在 從栓馬樁的按放上就可以看到劉家在文明素養上得到了一定境界的提升。
-
行走在徐州茅村鎮梁山村,探訪400年古民居,劉家大院有後人居住
沿著中山路北延長段,進入柳新鎮,穿越京杭大運河上的藺家壩水閘,沿運河東岸往北走不遠處就是內華村,梁山村和內華村相鄰,在梁山村向村民打聽劉家大院,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知道這個大院,按照村民的提示,在良山村北面進入村莊的北半部,不遠處就是一片不是太高的小山包,山下是一排排的村民院落,越往山上走越是顯得荒涼,由於山丘不是太高,很快就到達山頂,這裡顯得異常荒涼,由於是中午的原因
-
百年協和大院裡的故事——讀韓小蕙的《協和大院》
,高山仰止 確實,力圖全面地描寫歷史悠久且醫學教授、專家眾多的百年協和大院,需要很好的藝術經略才是。比如寫大院所在的外交部街胡同的來歷,先前是石大人胡同,因明朝將軍石亨的府邸在此而得名。人世滄桑,明清移代,幾百年「人嘶馬喊」過去,石大人胡同訛為「石駙馬胡同」,最後被稱為「外交部街」,又發生了諸多精彩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