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屯堡人」:漢族文化的活化石

2020-12-10 搜狐網
 

  他們「非夷非漢」,當地土著民族把他們看作是「老漢人」,後來的漢族移民把他們看作是「少數民族」;他們中的中老年人仿佛還生活在六百年前的明代,而年輕一代正以父輩們不可思議的速度融入到主流文化當中......

  最後的「屯堡人」:漢族文化的活化石

  本刊特派記者 施曉亮 張曉偉/文並圖

  一,「我們不是少數民族,我們是最正宗的漢族!」

  3月27日下午,我們應貴州安順市委外宣辦之邀驅車趕到著名的黃果樹風景區參加「2003貴州·安順油菜花節閉幕式」,在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彝族等五顏六色的民族風情表演隊伍中,一支從未見過的「少數民族」隊伍引起了我的注意:

  婦女身穿斜襟大袖長衫,系青絲腰帶,著長褲,長衫開襟處及領口、袖口邊沿繡以花邊,足登高幫單勾鳳頭鞋,頭上發分三綹,左右兩小綹倒挽上去,在耳際形成鬢角,後面一綹挽在腦後,用兩支玉簪十字交叉別成圓髻,再用白布或青布在頭頂包圍一圈,加上佩耳墜、戴銀鐲,看去十分古樸奇特。

  婦女身後是一支男子隊伍,一身京劇行頭,肩插護背旗,頭戴雉雞翎,舞刀弄槍,演繹一出古代戰事。不同的是不勾花臉,而是戴一張雕刻細膩生動的彩色儺面,儺面與我們此前看過的仫佬族、毛南族、苗族的不同,不戴在臉上,而是斜頂在腦門上,臉蒙黑紗,讓人視覺上將臉部與脛部視為一體,同時又不影響儺者的視線。

  忍不住好奇,上前拉住一位「少數民族」中年婦女問:「大媽,你們是什麼民族?」

  大媽笑道:「外地人都認為我們是少數民族,其實,我們是比你們都正宗的真正的大漢族!我們是六百年前明洪武『調北鎮南』屯兵的後代,我們穿的,是六百年前真正的鳳陽漢裝!」

  安順市委外宣辦主任蘇繼安告訴我們,在以安順市為中心,方圓近百裡的範圍內,有一群仍保留著大明朝屯軍文化影子和明朝時期江南一帶漢族移民風俗習慣的人群,當地人都稱之「屯堡人」。六百多年來,他們堅持固守明代江南漢族文化,以漢族文化道統的姿態幾立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的建築、服飾、戲劇、飲食、語言都與眾不同,演義著一幕幕明代歷史畫卷,形成一種獨特的「屯堡文化現象」,是明代漢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黃果樹附近「中國第一個布依族文化保護村寨」滑石哨村採訪完後,我們驅車數百裡,來到安順北部屯堡人聚居之地天龍古鎮和雲峰八寨拜訪這些頗具「大明遺風」的漢族同胞。

  朱皇帝「調北徵南」造就黔中屯堡

  三菱車駛近一個個「屯堡」,我們感覺仿佛進入了一個個為拍攝某部明代歷史大片而建的外景地。

  站在屯堡中高高的碉樓上,環視這用石頭建造的特殊軍事行營,我們的視線不禁轉回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那一年,本以歸順明朝被封為梁王的原元朝藩王把匝刺瓦爾密與當地土司勢力舉兵反判,朱元彰大怒,從南京調集三十萬大軍前往鎮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調北徵南」。

  三十萬正規軍浩浩蕩蕩,如摧枯拉朽,叛軍不堪一擊,次年,叛亂平定。為了防止元朝殘餘勢力和土司勢力再次反叛,朱皇帝採取了「屯田戍邊」政策,命徵南大軍就地屯田駐防,在滇黔古驛道兩側產糧區和關隘廣設「屯堡」,「三分操備七分耕種」。為了讓將士們安心屯田戍邊,明軍規定屯田將士可帶家眷,成千上萬將士及家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被為「軍屯」。這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種形式。

  軍屯建立之後,與貴州眾多的少數民族土司勢力相比較仍然處於弱勢地位,不能永固江山,於是朱皇帝「調北填南」,把江南一帶無土可耕的貧民、無業游民、犯罪的富戶盡數遷移入滇黔屯田,由政府按規定分發給土地、種子和農具,種出的穀物除上繳政府的稅糧外,剩下的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這種屯田形式稱為「民屯」。

  為了給軍隊搞好後勤工作,「保障供給」,加快商品流通,特別是食鹽貿易,朝廷又鼓勵商人參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開荒種植,用所收穀物向政府換取「官鹽」用於經商,這種屯田形式就是「商屯」。

  朱皇帝命令所有屯田軍民加強團結,抵禦控制當地少數民族土司勢力,保證中央政府政令暢通,加強中央集權。屯田移民「閒時為民,戰時為兵」,居住在軍事防禦功能很強的寨子「屯堡」裡,

  明代在西南大規模的屯田徹底改變了貴州這片蠻荒之地,從洪武年間開始到明代中葉通過各種形式,上百萬漢族移民進入西南,形成龐大的漢族移民群體,改變了西南「夷多漢少」的局面。

  三,曾被篾視,屯堡人漢族道統的優越感依然

  明代以前的眾多朝代都推行過屯田制度,從文化遺存的角度看,無論是西域的屯田,還是中原的屯田都已消失殆盡。安順屯堡人生活在周圍眾多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世事變遷,六百年多年裡未被周圍環境同化掉,這真是「大漢族」的一個奇蹟!

  我們前幾天在黃果樹看到的鳳陽婦女的裝束,是六百年前朱元彰老家鳳陽的漢族婦女正統裝束,現在在安順屯堡地區還十分普及。天龍古寨的青年學者鄭稷告訴我們:「你們山東省1993年發掘的荒王墓,出土隨葬品中的衣服、鞋子與現在我們屯堡婦女的寬袖鑲邊大襟衣,繡花丹鳳鞋的尺寸、花樣等方面幾乎完全一致,荒王死於明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1389年,據此可補證我們屯堡人還保持著江南明代習俗。」

  清朝徹底廢除明代的屯田制度,屯堡人由軍戶轉為普通百姓。山外面漢族的的裝束隨著改朝換代也隨之改變了,只有安順周邊的屯堡人依然故我,延續了前朝的正統裝束。女人不纏足,髮型「三綹頭」,因為這種髮式「前發高束,形似鳳凰頭」,所以後來的漢族移民及清政府官吏又稱屯堡人為「鳳頭笄」,「鳳頭雞」,「鳳頭苗」。這樣的稱謂顯然有些歧視的意味。在一段歷史時期內屯堡人確實處於「非夷非漢」的尷尬境地:當地土著民族把屯堡人看作是「老漢人」,而後期遷移來黔的漢族移民又把屯堡人看作少數民族。

  雖然如此,屯堡人心態的優越感依然,自認為是漢族道統的心態依然。數百年來由於大山的阻隔和與少數民族的軍事、文化心態的對峙,使屯堡人這群特殊的明代漢族移民至今仍未與當地少數民族實現真正的文化交融;同時,由於他們數百年所形成的奇特漢族部落集團的自我優越的封閉心理,也未能和發展迅速的主流漢文化交融。

  但無論怎麼說,貴州應該感謝屯堡人,無論從經濟層面還是文化層面,這支漢人隊伍對貴州產生的震動和帶動作用都應該是深遠的。試想,一個落後封閉的地方,忽然來了這麼一支強勁而有生氣的隊伍,刀光劍影,戈矛縱橫,即使是一潭死水也會掀起波瀾。而這隻軍隊的將士及後來的商人多半是江淮人氏,來自發達地區,文明程度較高,對貴州的本土文化自然會產生撞擊。

  四,精美絕侖的屯堡建築

  安順歷來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是黔中重地,扼雲貴兩省之要衝,自上而下是兵家必爭之地,由於屯堡人的進入,它成為貴州高原最早接納中原文明的地域之一。距安順15公裡的七眼橋鎮的「雲峰八寨」是集中展現屯堡文化的典型地方。這裡的民居建築依山勢而建,狀如一條吊首擺尾的巨龍飛行於雲鷲山的半腰,整個寨子建築風格可分為三個部分:前面龍頭部分為明朝建築風格,中間龍身部分為清朝典型建築風格,後面龍尾為民國典型建築風格,事過境遷的含義在這裡竟然認釋得如此完美,你會有三世為人的感覺,這些建築就是凝固的歷史。

  「石頭瓦蓋石頭房,石頭街面石頭牆,石頭碾子石頭磨,石頭碓窩石頭缸」,這段民間順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石頭魅力。

  屯堡民居多以石頭營造或依山據險或平地建碉,明顯具有防禦功能。屯堡寨子前面都是阡陌縱橫的耕地,寨後的靠山高而險峻,登頂可以遠眺,觀察敵情。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偉的寨門,易守難攻;寨中有囤聚之糧,有飲用水源,為堅守提供了條件。

  村寨布局多採點線分割布局,即以寨中央空壩為中心點,向外輻射出縱橫交錯的巷道,巷道把民居分割成一片一片,構成一個點線面相結合的整體。在狹長幽深的巷兩端都設有可供禦敵的石門,每條巷既能單獨防禦又可互相形成整體防禦,進入巷中就如進入了迷宮,如果敵人冒然進入,關上巷門,就如同關門打狗一樣。

  屯堡民居大都為三合院或四合院相套,宅院之間相通,為了通風保持安靜及防火止盜的需要,院角砌築高層石堡,既能射擊又能瞭望,石頭建築風格按華夏文化傳統沿軸線依次營造,布局嚴謹,主次有序,結構堅固,緊湊舒適,每一宅院大門都有雕鑿精緻的垂花門罩和隔扇門窗,石的屋頂,石的山牆,石的地面,石的街巷,正是《明實錄》中「兵團聚,春耕秋練,家自為塾,戶自為堡,倘賊突兒,各執堅以御之」的再現。

  屯堡人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他們對美的追求的程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走進本寨村的屯堡人家,你會發現自己置身於美的世界裡,簡直就像進入了雕刻藝術的天地,雕花桌子板凳雕花的床,拼花窗子耳門雕花的房,栩栩如生的浮雕和透雕完美地組合在一起,小鳥振翅欲飛,花草隨風搖,雄獅倦臥,大象悠閒地擺弄著身子。唐詩宋詞梅蘭竹菊也雕刻於門楣、窗欞上方,顯示著主人不俗的品味。

  五,原始拙樸的地戲,「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屯堡人是一個「尚武」的漢族群體,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地戲。

  地戲源於軍儺,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徵祭曲、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儺儀。儺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古老的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續修安順府志》,「黔中民眾多來自外省,當草莽開闢之後,多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跳神戲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

  「跳神」是屯堡人對地戲的俗稱。它是屯堡人的精神寄託和精神象徵,也是屯堡人文化娛樂的主要內容,在屯堡村寨裡,稍大點的寨子都有地戲,大的村寨甚至多達四五堂,蘇繼安主任告訴我們,據不完全統計,安順屯堡圈中總共有地戲三百多堂,可見地戲是多麼盛行於屯堡。

  屯堡人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的露天演出形式,通過唱念做打等藝術手法,表演《封神》《楚漢相爭》《三國》《薛剛反唐》《精忠傳》等明代以前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演員的弋陽高腔,在一鑼一鼓伴奏下,抑、揚、開、合、殺、擋、滾、翻,再現古戰場的幕幕情景。

  地戲的唱腔源於江西儺戲中的弋陽高腔,高亢粗獷,十分適合表現戰爭主題,這也曾是影響「國戲」京劇的重要唱腔,這一唱腔「至嘉靖而弋陽之調絕」(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在其他戲中早已不復存在,惟在屯堡地戲中保留了下來,流傳至今。改革開放後,屯堡地戲應邀到出國演出,西方戲劇界為之震動,稱之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歷史遺存」。

  地戲臉子(面具)的雕刻是黔中最富有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它按人物造型分為五色相,即老將、文將、武將、少將和女將,老將雕刻講究年齡氣質,少將講究英俊瀟灑,文將講究氣質儒雅,武將講究面相威猛,女將則講究秀色嫵媚;臉子雕刻細膩生動,僅僅就眉毛而言,就有「少將一支箭,女將一根線,剛烈人物如烈焰」的造型規律。這門古老的藝術一般都是家傳,有傳男不傳女的規定。經過「破四舊」和「文革」,古老的臉子已經很難尋覓,所幸的是,屯堡臉子藝人後繼有人。

  地戲這種非黔中本土的外來文化,歷經風霜,最終溶入這片古老的土地,並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600年與20年之比較

  生活在黔中多民族的包圍圈中,大明遺風能保持六百年至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然而,就在年過半百的屯堡人為自己的漢族道統身份津津樂道之時,他們的子孫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融入到主流文化當中。

  這些變化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尤以近四五年為最。

  鄭稷是天龍古寨裡土生土長的屯堡人,現在他的身份是天龍旅遊開發投資公司策劃總監,負責天龍古寨的規劃保護、古老民俗的開發包裝。他非常懷念他的兒童時代:「那時,滿街都是明代漢裝,姑娘們腳蹬繡花鳳頭鞋,粗大的麻花辨長過腰際,老人身著長衫手持長菸袋,說著南京官話,悠哉悠哉。回想起來,仿佛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部落時代。」

  天龍古鎮現在已經成為安順地區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與之相隔十幾公裡的「雲峰八寨」也紛紛成立旅遊開發協會,把文革中束之高閣的老玩藝拿出來重放光彩。遊人們把目光從黃果樹、龍宮等自然美景抽回之後,紛紛投向這裡,尋找正在遠去的民俗,感受古韻猶存的大明遺風。鄭稷認為,越來越火的旅遊,對於屯堡文化的保護是件好事,它讓屯堡人認識到了屯堡文化的價值,並自覺地將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下來。

  「如果沒有旅遊,屯堡人對自己的生活習俗,對屯堡古寨建築、天龍地戲的保護意識不會這麼強烈。那樣,等我們父輩都離我們遠去,保存六百年的傳統文化也許很快就消失迨盡了。」

  屯堡天足——封建社會罕見的奇觀,屯堡人男女平等的具體表現,凡住居屯堡者,工作農業,婦女皆不纏足,從事耕耘,」可見妻堡婦女明代時就不受纏足之苦,彼時中國以三寸金蓮為美,七八歲就被野蠻地纏足,而在這樣晉嚴酷的社會環境中,屯堡婦女卻有自己獨特的空間,能任由自己的腳自然成長而不被屯堡男子認為不美,由不得人不咄咄稱奇。

  唱山歌——屯堡人自由戀愛和男女交流的具體表現形式。屯堡人豁達大方,嬉笑怒罵皆可成歌,即興演唱,或高昂奔放或纏綿幽怨,是屯堡人真情的流露,是屯堡人情感的發洩,

  屯堡人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但主食中的餈粑、糕粑、苞谷粑、至副食中的臘肉、香腸、血豆腐、幹鹽菜、幹豆豉、糟辣子等,無不具有可以長期存放和便於收藏的特點,屯堡人的飲食文化源於軍隊,在徵服與反徵服的激烈對抗中,運動是不可避免的,動蕩的戰爭生活有諸多不便,其中吃什麼很成問題。他們不把主菜通過鹽制、煙燻火烤、便於存放和攜帶,

  屯堡文化的另一側面是對宗教的篤信,對神靈的虔誠,屯堡人自落土貴州以後,面對環境的改變,土著的反抗,為求生存,那種對自然的依附心理,對神靈的崇拜心態更加強烈自然而然就把家鄉的宗教信仰搬到貴州,到處都有寺廟,天上玉皇,地下閻羅,西方如來,南海觀音,是屯堡人頂禮膜拜的菩薩、關帝、嶽聖、孔孟賢哲、牛馬二王,家家有神龕,月月有佛事。、

  600多年過去了,當年明王朝三十萬直驅雲貴的徵南大軍,金戈鐵馬,引以自豪,今天,屯堡子孫風韻猶存。2000年5月,屯堡八寨被吉尼斯上海分部確認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文化村落群」——屯堡,是六百年前的漢族活化石

  2001年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民族村寨不可移動文物的典型代表,是精華所在,

  明洪武十五年,

  明洪武十六年(1382年)三月,戰火既平,

  要點提示:

  原來大漢族與周圍少數民族不合睦,經常有戰事

  鄭:我上學時,小姑娘也穿傳統衣服,感覺像在一個部落裡生活。

  我們大漢族,六百多年沒有什麼變化,而改革開放後才十幾年,就變得這樣了。年輕人不會再穿這樣的衣服了。

  雖然外在的,比如房屋有些破壞,好在這裡的文化內涵還保存得較好

  據《平壩縣誌》載:「屯堡者,屯軍駐居地名也......迨屯制既廢,不復再以軍字呼此種人,唯其居住地名未改,於是遂以其居信地名之為屯堡人,實則真正之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後裔嗣也。」

  安順會志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徵南,......散處屯堡各鄉,家口隨之至黔。」

  當地居民的大量傳說及家譜印證了以上記載,說明今天的屯堡人世間確為明初屯軍的後代子孫。

  屯堡文化源於明朱元璋大軍徵南和隨後的調北鎮南,明朝軍隊在徵服南方過後,為了統治南方,命令大軍就地屯田駐紮下來,使貴州人口、勞動力翻了一番,也使耕地面積翻了一番,當年新增人口耕地,大部分都頒在今安順一代,與士兵亦兵亦民,自己耕田種菜,與從江南家鄉遷徒而來的家一起生兒育女,過著自給自足的的生活。隨後調北填南而來的人有工匠、平民和犯官等,不管是徵南還是填南而來的這些人,我們把他們統稱為「屯堡人」,屯堡人帶來各自的文化,與當地文化事例,過六百多年來的繼承,發展和演變,形成我們現在稱之為「屯堡文化」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六百多年來,屯堡人祖祖輩輩在安順這塊土地上耕耘、繁衍生息,他們帶來了較貴州遠為先進的江南農耕技術和耕作工具這對貴州的發展無疑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為安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屯堡文化是璀僅存於中國貴州安順境內一定區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和歷史文化現象。安順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保存發展創造的屯堡文化源遠流長,起源於明洪武年間,它既有自己獨立發展,不斷豐厚的歷程,也有與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傳播留存之後的溝通影響的事實,既有民族特點,又能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不愧是古代、近代和現代政治軍事文化發展演變和勞動人民繼承發展歷史文化的結晶。』

  繁衍生息在安順這塊軍事政治文化要地上的屯堡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獨特的禮儀習俗,人生觀和世界觀,有獨特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屯堡人的先輩是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壬午(1381年9月18日)奉命南徵的傅友德將軍統帥的軍隊中的軍人,是當時中國南方蠻夷之地的徵服者統治者,他們繼承和創造性地發展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他們是勝利者這種觀念根深蒂固,處處都想表現得與眾不同,他們是軍人的後裔,是來自中原發達文化地區的文明人,他們頑固地保留著明代時候帶來的文明,保留著與當地民族有很大區別的獨特的生活習俗。

  屯堡文化包含了屯堡人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居建築文化、生活用具文化、娛樂文化、民風民俗和宗教信仰等,是保存得較完整的明代文化歷史遺產。

  屯堡人的服飾,主要表現在婦女身上,她們的裝束通常是寬衣大袖,大襟長袍長及膝下,領口,袖口,前襟邊緣皆鑲有流繡花紋,腰間以兩端垂於膝彎部的織錦絲帶系扎,長發挽成圓鬃網罩攏於腦後,圓鬃上插有玉簪,銀鏈等首飾。婦女婚否的區別在於,未婚少女梳成長獨辮,已婚者則除了挽圓鬢外,尚須剃額修眉,婦女裝束中往往還配有耳附墜毀,手鐲,戒指、手籠、長圓裙以及用繡、補、鏤、鑲、滾等方法製作的高幫單勾鳳頭布鞋,現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戲臺上看到這種穿著打扮,在這裡只是日常生活便裝,其盛裝,婚喪嫁媽媽裝和節日盛裝更有獨特的魁力,是民風民俗考古考察和旅遊的活化石,是活著的歷史。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漢族」,共找到1,243,835個相關網頁.

相關焦點

  • 貴州屯堡:明代的活化石
    貴州屯堡照片 謝赤纓 黃芳/攝導讀貴州屯堡,從族群到文化,本是明初出於軍事和政治原因,從中原移來的一枝一葉,然而由於到貴州後便遺世獨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到了中原已經不舍晝夜地流逝600多年後,相對封閉獨立的貴州屯堡及其文化,反倒成了明朝的活化石。
  • [安順]屯堡人與屯堡文化
    在今天的貴州安順,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他們的語音、服飾、民居建築及娛樂方式與周圍村寨截然迥異,這一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被人們稱之為「屯堡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徵南大軍及家口帶來的各自的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獨立發展、不斷豐富的歷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遺存,既有地域文化特點,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 ...安順天龍屯堡:看「石頭建築的絕唱」,賞「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東西部扶貧協作】安順天龍屯堡:看「石頭建築的絕唱」,賞「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2020-08-31 2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屯堡二爺,你家二爺,安順屯堡文化活樣板
    一根煙杆,配一口屯堡話。一口屯堡話包涵很多安順六百年的幽默、風趣與典故,隨口而來,脫口而出。有數百年明代南京人的睿智,有近現代江南人的狡聰。一口本地話,一根煙杆指手畫腳,因為家鄉情懷,因為責任擔當,因為文化使然,無忌無畏,熱情推薦,把安順茶葉、茶點、文化、健康理念,「賣」到關心安順發展的領導心中,讓領導知道安順,了解黔中,知道600年屯堡的過往與今來。
  • 「屯堡女人」亮相滁州博物館
    圖/盛輝 程毅韜 石明松 「我從明朝來」安順屯堡主題攝影展是以大明文化為根脈,接續安順與鳳陽文化脈絡和深情厚誼的一次重要展示,是加強兩地合作交流的一件大事。安順屯堡與中都鳳陽淵源深厚。600年滄桑歲月裡,屯堡人鄉音未改,服飾未變,一代代傳承著漢民族文化,堅守著自己的精神世界,成為了一個特立獨行的文化樣本。
  • 「西部之秀」安順市的屯堡文化,原來是朱元璋的一次穩定西南計劃
    作為「西部之秀」的安順市,遺留著明朝軍民融合文化——「屯堡文化」,這個文化到底蘊含著朱元璋的什麼政治意義呢?這一屯,屯出悠悠600年的 " 明代歷史活化石" 。隨後,朱元璋為了填補南方空虛,就從北方調了許多人到南方,其中不乏囚犯和流寇。在漫長的歲月裡,徵南大軍和其家屬自己從北方調來的民眾,把外地文化和當地的文化深度融合,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 " 屯堡文化 " 因此而形成。
  • 走進貴州安順屯堡藝術小鎮
    今天帶大家走進一個藝術小鎮——貴州安順屯堡。很多人一聽到貴州二字,有人想到的是貧窮,有人想到的是偏僻,有人想到的是老乾媽。是的,好像在我們一貫的認知中,貴州在我們腦海裡印象並不是那麼好,而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小鎮,一定會讓你對貴州的印象煥然一新。
  • 網絡媒體訪貴州雲峰、天龍屯堡 體驗神奇原生態文化
    記者們分別來到了安順市原生態的代表地雲峰屯堡和天龍屯堡,並欣賞了號稱戲劇活化石的地戲。因為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古建築和人文生態,屯堡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本網記者深刻地感受到有些景要屏住呼吸細細品,有些臉怎麼看都看不夠。  屯堡內,隨處可見身穿大襟寬袖,藍色長袍的人,他們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
  • 他們同穿青人一樣是明朝遺民,如今成了活化石
    在新中國的貴州有這麼一群漢族人,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即便是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當下,他們依然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習俗和服飾特點。他們的習俗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逐漸演變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文化——屯堡人的文化!
  • 我,在安順屯堡等你
    今天,將帶大家揭開定格在 600年前的 漢族文化活化石的 神秘面紗。比如:天龍屯堡!悠悠歲月,幾度滄桑,當一切都成為歷史的時候,他們卻沒有被改變,依然固守著從祖先那裡傳承下來的文明。仿佛時光被凝固,永遠定格在600年前,他們以特有的漢家道統姿態執著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屯堡文化」。
  • 貴州這裡居民600年前從安徽而來,身著別樣漢服,是地道漢族人
    關於「屯堡」的讀音,屯堡人自己讀作tén pǔ,但屯堡外的絕大多數人還是按照普通話的讀音來讀。>他們是漢族人,卻穿著與現代漢族人明顯不一樣的服飾;他們居住的大山深處,建築風格卻神似千裡之外的徽派建築。這是在如今的貴州安順一帶居住著的20萬特殊漢族人,他們的祖先從明朝時便來此定居。
  • 【民族文化】安順屯堡:綿延六百年的古風遺韻
    600多年過去了,安順屯堡人不忘先輩文化遺存,把古風遺韻保留至今。屯堡文化遺存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屯堡文化現象散發著神奇的魅力。這種服飾不僅是屯堡婦女節日或祭祀的禮儀服飾,也在日常生活與勞作時穿著,成為屯堡文化的一種標誌。在對屯堡文化進行研究、保護、開發的今天,屯堡婦女的服飾已成為研究明代漢族服飾的珍貴資料。屯堡建築是屯堡文化的活化石,包含了軍民兩用的一系列建築形式,如民居、碉樓、城牆等。
  • 夢回明朝---尋訪大明遺風天龍屯堡[圖文]
    隨著8月18日貴州天龍屯堡儺文化周的開幕,古老的貴州平壩縣天龍屯堡鎮又一次的沸騰了,數千名海內外遊客興致勃勃來到這裡參加了開幕式活動。看一場精彩的地戲表演,喝一碗醇香的米酒,吃一頓屯堡的軍旅大餐,天龍屯堡又一次上演古老的故事。
  • 貴州這裡居民600年前從安徽而來,身著別樣漢服,是地道漢族人
    安順有著「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的美譽,「瀑鄉」當然是以黃果樹為代表,而「屯堡」則有點陌生了。關於「屯堡」的讀音,屯堡人自己讀作tén pǔ,但屯堡外的絕大多數人還是按照普通話的讀音來讀。
  • 屯堡女人——貴州屯堡服飾文化的忠實守護者
    踏著層層菜花,聞著陣陣花香,屯堡女人獨特的服飾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只見她們身著藍、紫、綠等顏色的寬衣大袖長袍,有的穿梭在油菜花海中賞花照像,有的登臺唱起傳統的屯堡山歌,有的坐在臺下津津有味地當聽眾,在一片熱鬧的場景中,屯堡女人顯得悠然自得。
  • 為何安順這300多個村寨的漢族人,穿得像少數民族,還住石頭屋?
    就拿黔中地區的安順市來說,這裡的很多古鎮,都是歷史文化悠久,而這些古鎮又不同於其它古鎮,這裡的古鎮大多數都是用於曾經的軍事攻防作用,石頭搭建起來的,這裡的故事也很有趣。屯堡很多人看到這個名詞不知是什麼意思,先跟大家科普一下。
  • 系列報導二十五:漢族(組圖1)
    轉自搜狐  安順市委外宣辦主任蘇繼安告訴我們,在以安順市為中心,方圓近百裡的範圍內,有一群仍保留著大明朝屯軍文化影子和明朝時期江南一帶漢族移民風俗習慣的人群,當地人都稱之「屯堡人」。六百多年來,他們堅持固守明代江南漢族文化,以漢族文化道統的姿態幾立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的建築、服飾、戲劇、飲食、語言都與眾不同,演義著一幕幕明代歷史畫卷,形成一種獨特的「屯堡文化現象」,是明代漢族文化的活化石。
  • 最後的明代古村 居民至今仍穿古裝
    屯堡人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傳統,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獨特的地域文明。有關專家認為,屯堡是漢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後的明代古村。  今天的貴州仍然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這裡的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時至今日依然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習俗,歷經六百年的滄桑,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 時光溫潤下的大明遺風——屯堡建築文化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屯堡是明代屯田戍邊時散落在雲貴高原的屯軍部隊村寨的總稱,明初時,朱元璋為調北鎮南,在這裡大量屯江浙漢族兵。走進屯堡如同走進遙遠的年代,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了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被稱之為「屯堡文化」,這裡處處大明遺風,卻亦具江淮之景。
  • 600年與世隔絕的生活 發現最後的明代古村 圖
    專家發現,今天的貴州,仍然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這裡的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時至今日依然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習俗,歷經600年的滄桑,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這是一段關於明朝移民的歷史記憶,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傳統,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獨特的地域文明。專家稱,屯堡是漢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後的明代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