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幅多姿多彩、富有生氣的圖畫,許多詩人都通過詩歌來讚美它。今天,我們跟隨三位詩人一起走進美麗的秋天,看看他們分別讚美了秋天的什麼景物。
學習時,先朗讀古詩。藉助課文中的注釋,理解難懂的字詞;再結合插圖,從總體上理解詩意;最後抓住重點詩句,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味和意境。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詩人、散文家。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山行》大概的意思是: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最後一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楓葉如火,比二月春花還要鮮豔。詩人通過這片紅色,看到了秋天有著春天一樣 的生命力,火紅的楓葉使秋天的山林呈現出一派熱烈的、充滿生機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
《贈劉景文》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川眉山人。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七位散文家並稱為「唐宋八大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
《贈劉景文》的詩意大概是:荷花凋盡,連那荷葉也枯萎了,但那傲霜挺拔的菊花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最後一句「最是橙黃橘綠時」說明秋末雖然蕭瑟冷清,但也有碩果纍纍、成熟豐收的景象,是其它季節無法相比的。用來比喻人到中年,雖青春已逝,但也是人上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光向上,努力不懈,切勿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書所見》作者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人,南宋詩人。
大概詩意是:蕭蕭秋風吹動著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漂泊在外的詩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料想是有孩子在捉蟋蟀吧,因為夜深了忽然看到籬笆下的燈亮著。
在這首詩裡,詩人描寫了客居他鄉的情景。分別是梧桐葉、江、秋風、籬笆、燈火這五個景。其中根據聲音擬出的景有兒童和蟋蟀。詩人通過這首詩將居客他鄉的寂寥之情與思念家鄉的愁思形象地刻畫了出來。
這課的多音字:
挑:tiǎo (挑戰)tiāo(挑水)
行:háng(銀行)xíng(行走)
盡:jìn(盡頭)jǐn(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