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2020-12-04 姚說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天道剛健」的第一層內涵是獨立,不假外物。從天的角度看,就是獨立運行,不依賴外物。在《周易》中,乾卦代表天,乾是萬物的「大元」,萬物賴以生存、發生。

天道剛健,不依賴外物,《周易》讓人效法天,自立自強。在中國古代的傳統主流思想裡,君子自立,效法天道,但不依賴天地,遠離鬼神,不依附於宗教,這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

「天道剛健」的第二個內涵就是變動不居。天運行不息,變化無窮,所以品物流行、四時成序。陰陽相摩,八卦相蕩,天道變動不居。世界時時都在變化,萬事萬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

《周易》用「龍」來象徵乾卦和上天的精神。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試看外國的恐龍,都可看到,中國畫家畫龍,如果全部畫出來,不管是什麼名家畫的,都一文不值。」「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從來沒有給人見過全身,這就是「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意思。

二、地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大地厚重,故能載萬物;寬厚包容,所以能德合無疆。

《易傳文言傳坤文言》中寫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的善良與厚德、厚道的內涵基本相同,追求的是與世間萬物的和諧關係。

厚德載物的本質是善良寬容。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載萬物,待人接物,包納萬物,就是寬容。懂得厚德載物的人,其實就拿到了人間最好的通行證,為自己乃至子孫後代種下了福田。

三、人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

人既要效法天的剛健,又要效法地的寬厚,兩者不可偏廢。

人若只懂得效法天,自立自強,卻不知道修德修身,很容易走上邪途;而如果只懂得厚道寬容而不自立自強,又會導致開拓能力不足。

《周易》中多次提倡的「進德修業」,其實就是內聖外王之道,就是在內要立德,並不斷修德、進德,在外則自強自立,懂得變通之道,勇於開拓,不斷創新。

儒家講德。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

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孔子曾說「過猶不及」,意思是一件事情做過頭了,等於沒做到,弄不好還會更糟糕。那怎樣才對?不缺位,不越位,不過頭,不掉隊。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以直報怨

有人曾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麼樣?

孔子反問:何以報德?

意思是說:你拿恩德回報仇怨,那又拿什麼去回報恩德呢?如果你也依然「以德報德」,那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回報,這樣還公平嗎?

顯然不公平。

當然,以德報怨和以德報德,未必矛盾。但這種道德高標準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做不到又提倡,那就是唱高調了,唱高調的結果就是造就偽君子。

既然做不到以德報怨,也不能提倡以怨報怨,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

以直報怨就是你認為應該怎麼回報,就怎麼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以德報怨,也可能是以怨報怨,還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乾脆不報。這樣大家就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

庸,就是不唱高調,那「以德報怨」是誰的主張?

老子。

老子不唱高調,他唱的是反調,這在《道德經》一書中比比皆是。

比如大家都說弱肉強食,他說弱者生存;都說應該陽剛,他說不如陰柔;都說男尊女卑,他說女人更有優勢;都說與時俱進,他說最好退回原始。

正話反著說,在老子那裡就叫「正言若反」。因為反話看似有悖常理,卻其實順乎天道,這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

唱反調是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講以怨報怨(這是正調),也不能講以怨報德(不是正道),只能講以德報怨。以德報怨,報的是怨,得的是德。這就是天道。

正因為天道遠,人道近,所以老子講以德報怨,而孔子講以直報怨。由此可見,孔子說中庸,是講的人道;老子唱反調,講的是天道。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中庸,講的是人道;老子說陰陽,講的是天道
    陰陽相摩,八卦相蕩,天道變動不居。世界時時都在變化,萬事萬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周易》用「龍」來象徵乾卦和上天的精神。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試看外國的恐龍,都可看到,中國畫家畫龍,如果全部畫出來,不管是什麼名家畫的,都一文不值。」「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從來沒有給人見過全身,這就是「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意思。
  •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則說盜亦有道…
    萬物之理,古人稱之為「道」,中國是一個「道」的國度,從春秋起,便為此爭論不休,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則說盜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魚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們也如同魚離不開水一般,無法脫離道而存在。
  •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則說盜亦有道!
    萬物之理,古人稱之為「道」,中國是一個「道」的國度,從春秋起,便為此爭論不休,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則說盜亦有道……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魚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們也如同魚離不開水一般,無法脫離道而存在。許多人參悟一世,或許只得其百分之一的精髓,而我們,卻可在諸子百家的典籍裡,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 天道講陰陽,地道講剛柔,人道講仁義
    但在許多農村地區,即使是從未讀書的老年婦女也能說得清清楚楚。我們會特別重視家庭觀念,是因為《易經》老早就告訴我們「八卦是一個家庭」。其中乾代表父親,坤代表母親。與乾卦相關的巽卦、離卦、兌卦皆是女兒,她們分別代表大女兒、二女兒、小女兒;和坤卦相關的震卦、坎卦、艮卦代表了兒子,他們分別是長子、次子以及小兒子。
  • 曾仕強:孔子講「仁」,老子講「不仁」,是什麼意思?
    天道與人道相通之處,孔子認為那就是「仁」。「仁者,人也」,表示仁是人的美德,是上天給予人類的寶貝。人道與天道合一,也就是仁道。因此,人道即為仁道。「天人合德」,表示道德就是仁。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也可以解釋為由仁來貫穿為人之道。我們常說「仁人志士」,「仁人」的意思,是無往而不合乎道德者,「志士」則是有志於追求道德情操的君子。
  • 大道:天道剛健、地道厚實、人道中庸
    天道剛健,不依賴外物,《周易》讓人效法天,自立、自強。所以說,中國古人主流思想裡,人道效法天道,君子自立,不依賴鬼神,不依附於宗教。即便是效法天地,也絕不依賴天地。天道剛健的第二個內涵就是變動不居。天運行不息,變化無窮,所以品物流行、四時成序。《周易》用「龍」來象徵乾卦和上天的精神。
  • 《易經》大道:天道剛健、地道厚實、人道中庸!
    天道剛健 《周易》上說,天道剛健,不依賴外物,《周易》讓人效法天,自立、自強。所以說,中國古人主流思想裡,人道效法天道,君子自立,不依賴鬼神,不依附於宗教。即便是效法天地,也絕不依賴天地。 天道剛健的第二個內涵就是變動不居。天運行不息,變化無窮,所以品物流行、四時成序。《周易》用「龍」來象徵乾卦和上天的精神。 實際上中國文化的龍,就是八個字:「變化無常,隱現不測」。
  • 老子的人文關懷,人道應效法天道「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
    華夏先哲很早就開始了天道與人道的思考,伏羲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天道,從周公到孔子開啟了人之道。老子不僅傳承了伏羲的天道,更是將天道與人道相結合,託天道以明人道。天道是宇宙的自然規律與法則,人道是人與人類社會關係的道理。老子認為人道應遵循天道。天道與人道的關係,既有親和的一面,也有疏離的一面。「天之道」就是自然的運行規律,在總體上是平衡的,好比物理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多數學者認為這是道家的理想政治,應當做到社會公平,「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同情和幫助弱者,抑制豪強。
  • 孔子見老子!這「兩大巨頭」聚會說了些什麼?人生、天道、玄機!
    孔子見老子是指春秋末年孔子見老子的事情。那個時候百家爭鳴,還沒有道派之分。孔子見老子這件事情記載於歷史文物,在山東、河南、陝西等黃河中下遊,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變化可以得到證實。孔子見老子?這「兩大巨頭」聚會說了些什麼?無非人生、天道、玄機!
  • 簡說子思與《中庸》
    可見,為儒家提出以「中庸」立身,以「誠」修身的子思「上承孔子,下啟孟子」,同樣是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一位不可忽視的關鍵人物。(二)儒家述聖子思子思對於儒學發展的建樹首先在於他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揭示了修身在天道與人道之間的關係。
  • 《易經》:天道剛健,地道寬厚,人道中庸
    作者 | 儒風君《周易》之道,講的是天、地、人的智慧。天道剛健、地道寬厚、人道中庸。滲透進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 天道剛健乾卦講的是上天之道、上天之德。天道的根本,就是不假外物、剛健不屈。《易經》裡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的精髓,正是在於告訴後人如何效法天道的德行,勉勵後人如天道般剛健,勇往直前、自強不息。《荀子·天論》有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天道剛健、地道厚實、人道中庸!
    1、天道剛健。《周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說厚德載物,厚德載物的本質是善良寬容。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載萬物,待人接物,包納萬物,就是寬容。懂得厚德載物的人,懂得善良寬容的人,其實就拿到了人間最好的通行證,為自己乃至子孫後代種下了福田。3、人道中庸。人既要效法天的剛健,又要效法地的寬厚,兩者不可偏廢。人若只懂得效法天,剛健、自立自強,神妙變化,卻不知道修德、修身,很容易走上邪途。
  • 「中庸」簡說
    同樣,六十四卦經過連互以後又回到乾、坤,既濟、未濟四卦上來,如果對這四卦再進一步簡化歸納,又復歸到陰陽上來,由此可見,《周易》的思維既是綜合的,又是分析的,也可以說既是有利於科學研究,又是利於哲學研究的。那麼陰陽之間關係又如何呢?
  • 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也說盜亦有道.....那麼到底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天道酬勤」,那麼地道酬什麼?人道酬什麼?天道酬勤天道,簡單地說就是天體運行變化之道。天道酬勤,取典於《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酬勤的意思是:上天會按照每個人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
  • 博學書院初探老子與孔子講的「道」區別在哪裡
    儒家、道家都講「道」,並且把它作為宇宙論、本體論的重要範疇。老子講「道」,還講「自然」「無」「無名」,它們與「道」一起構成了老子哲學中的最高範疇。孔子講的「道」含義較為寬泛——「吾道一以貫之」「道之將行」「天下有道」「無道」……詳細地說:道家之道重自然天道。道家認為,「道」是產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
  • 老子與孔子的區別——老子是先天道後人道,...
    老子與孔子的區別——老子是先天道後人道,要求人類順天道行人道;知其不可為而無為,順其自然,達成天道;孔子是先人道後天道,要求人類行人道得天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強人所難,達成天道。天道自然,人道人為;行人道則得天道,反人道則逆天道;天道人道,道在人為!
  • 天道酬勤!地道酬什麼?人道酬什麼?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也說盜亦有道……那麼到底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天道酬勤」,那麼地道酬什麼?人道酬什麼?天道,簡單地說就是天體運行變化之道。《易·繫辭下》中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經過儒家的不斷修飾,人道一詞被賦予了更高的人文含義。
  • 天道酬勤,地道酬什麼?人道酬什麼?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莊子也說盜亦有道.....那麼到底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天道酬勤」,那麼地道酬什麼?人道酬什麼?天道酬勤天道,簡單地說就是天體運行變化之道。天道酬勤,取典於《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中庸》 在儒家的智慧中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甚至認為它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但它不是禪宗的不假文字,以心傳心,一種心靈覺悟的法門,而是儒家豐富而複雜的學說的中心和內心。這在於它是儒家的道論,是孔子的學生們所不可得而聞的性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