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古代江南的三大名樓,我們第一時間想起的是位於武漢的黃鶴樓。
相傳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最初是作為瞭望守戍的軍事樓,後來隨著時代歷史的逐漸演變,成為了仕途文人的觀賞樓。
唐代時黃鶴樓已初具規模,後來屢次遭受戰火銷毀,數次重修重建,樓運與國運緊密相連。
黃鶴樓且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黃鶴樓的盛名流傳自然離不開一位詩人及他的一首詩。
這位詩人叫崔顥,因為他寫了一首詩,名為《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而崔顥何許人也?唐代詩人!
無論新舊唐書,有關崔顥的評價都記載了下面幾件事:
一:喜好飲酒,好賭博;
二:好色,喜歡娶容貌美的女子,稍有不如意,就拋棄了對方,然後再娶新的女子,前後數次。
三:「有文無行」,說他雖然很有才華,卻沒有好的品行。
其中《新唐書·崔顥傳》裡有個記載:
北海太守李邕,聽說崔顥很有才華,就邀請他來家裡做客。崔顥欣然前往,還帶去了自己的一首很滿意的詩作——《王家少婦》: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閒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誰知李邕一看到這首詩就怒了,因為這是一首閨房詩,講述一名少婦的婚後生活。
從這首詩中,李邕認為崔顥是一個輕薄之人,只得揮袖離開了。
這首詩本身沒有什麼不對之處,只是不夠高雅,以這樣的詩來拜謁長輩,顯得輕薄,不莊重。
崔顥也因此事,備受爭議,自此,在長安仕途受阻。
據說《黃鶴樓》便是崔顥仕途不如意,四處溜達,來到了武昌而寫的。《黃鶴樓》這首詩開篇便連用三個「黃鶴」,在律詩裡,這是犯了大忌。然而這首詩卻憑著氣勢,一氣貫注,讀來非但不覺得重複,反而獨具一格。
因黃鶴樓在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因此而得名的。傳說曾有仙人騎著黃鶴經過此地,又有費禕在這登仙駕鶴。
崔顥便由此著筆。
關於這首詩,後世還流傳下一個故事:
有一天,李白來到黃鶴樓,他登臨臺閣之上,望著遠方壯闊遼遠的景致,不由得詩興大發,正準備揮毫潑墨一首,卻驀然見到了崔顥題的《黃鶴樓》一詩。
他讀了一遍又一遍,望而卻步,不敢再提,發出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的感慨。
一千多年後,魯迅模仿崔顥《黃鶴樓》寫了一首詩,名叫《剝崔顥黃鶴樓詩吊大學生》:
這首詩魯迅寫作1932年,華北日軍已虎視眈眈,在此危急時刻,政府卻不準北平學生逃難,魯迅很是憤怒,又有點無奈,而寫下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