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單」能否堵死「爛期刊」—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黑名單」能否堵死「爛期刊」
專家認為,執念於期刊,不如關注成果本身

 

■本報記者 韓天琪

如果把期刊投稿種種亂象比作一場森林大火,「爛期刊」就是各處「明火」,是需要首先撲滅的。而防火的根本不能是「哪裡有火撲哪裡」,關鍵還要找出背後的火源,提出更全面的防火措施。

只有解決了健全學術評價的價值體系這一根本問題,期刊亂象才能迎刃而解。而只有建立高水平、高質量、高公正性、高度負責的同行評議制度才能完善學術評價體系。

研究成果要發論文,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們第一時間會選擇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可就在最近的一年內,很多高校明確建立了各自的期刊預警名單。

根據相關媒體報導,最新一例來自於雲南省昆明學院。該學院科研處根據20份全國高校、醫院已公布的「期刊黑名單」,統計梳理了17個被5家以上機構拉黑的期刊,提醒「各位老師在近期投稿時注意長期影響,決定是否避開存在爭議的期刊」。

在昆明學院科研處公布的「期刊黑名單」中,Medicine和Oncotarget以被拉黑20次而名列榜首。

這並非首例高校公開發布的期刊預警名單。

期刊投稿亂象拉響警報

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隨後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通知提出,科技部要建立學術期刊預警機制,支持相關機構發布國內和國際學術期刊預警名單,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調整。「將罔顧學術質量、管理混亂、商業利益至上,造成惡劣影響的學術期刊,列入黑名單。論文作者所在單位應加強對本單位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管理,對在列入預警名單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人員,要及時警示提醒;在列入黑名單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在各類評審評價中不予認可,不得報銷論文發表的相關費用。」

隨後,2018年6月20日,華東政法大學公布《負面清單期刊目錄》,包括中國中南傳媒主辦的《辦公室業務》,黑龍江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黑龍江經濟管理幹部學院主辦的《北方經貿》等67種期刊。

2018年10月31日,華僑大學圖書館官網發布《投稿請避開SCI期刊黑名單》。華僑大學圖書館稱,這些期刊自引率過高或者互引率過高,JCR資料庫將通知其整改,整改不通過將被踢出資料庫。

今年1月4日,合肥工業大學建立《「重點監控期刊」目錄》,其中包括國內學術機構公布的「需重點監控和評估的期刊」、「學術期刊負面清單」等。Advance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等60種期刊被列入《「重點監控期刊」目錄》。

在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溫州大學特聘教授傅守祥看來,各高校列入「黑名單」的期刊,基本上都是學界心知肚明的「爛期刊」。

這些期刊以掙錢為目的,放鬆論文評審、做虛假論文評審,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論文評審,使論文發表完全淪為「一手交錢、一手發文」的「獨特生意」。

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是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求索》雜誌社原主編、編輯烏東峰受賄案。曾被評為CSSCI期刊的《求索》雜誌,長期以收取高額「版面費」在學術界「臭名昭著」,發表一篇論文被收取的「版面費」最高達到5萬餘元。

至2018年8月底,中國裁判文書網陸續公布了涉《求索》雜誌案受賄、行賄的8份判決,經法院認定,烏東峰收取的論文「版面費」共近千萬元,而收取的這些「版面費」「一分錢也沒有交給雜誌社」,全部成了烏東峰的個人財產。

一些英文期刊,甚至成為專門為中國科研人員「量身打造」的低質量論文發表平臺。這些期刊往往是數據造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藏身的「窩點」。

當前「爛期刊」現象的猖獗,從近些年頻發的大規模撤稿事件中也可見一斑。

「期刊投稿亂象已經非常嚴重,對中國的學術生態造成了很大傷害。」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胡升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從這個意義上說,把一批掠奪性期刊、虛假論文評審期刊、不講質量只講經濟效益的期刊剔除出主流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爛期刊」存在背後的邏輯

如果把期刊投稿種種亂象比作一場森林大火,「爛期刊」就是各處「明火」,是需要首先撲滅的。而防火的根本不能是「哪裡有火撲哪裡」,關鍵還要找出背後的火源,提出更全面的防火措施。

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爛期刊」之所以長盛不衰,其背後的邏輯之一是高校評價體系導致的旺盛需求。

據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在校生規模為1639024人,比2007年增加了66.7萬人,漲幅為68.5%。博士研究生在校生342027人,較2007年增加了222508人,漲幅為53.7%。

「很多高校博士研究生畢業需要兩篇C刊論文,碩士畢業則需要1篇C刊論文。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職稱晉升、申請項目時,也有論文發表數量的硬性要求。」傅守祥說,全國如此多高校、研究生和高校老師,都需要發文章才能應對當前的考核評價體系,對高質量期刊論文發表來說,肯定是「僧多粥少」。在這種情況下,論文買賣市場也就應運而生了。

胡升華認為,現有科研評價體系使部分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把完成科研成果變成了一種交換手段。「如果我們再不從評價體系上做一些根本改變,任由現在的情況發展,會對學術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影響。」

除了科研評價體系造成的需求外,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所謂「爛期刊」的存在有其自身的邏輯。

科學網博主李霞有三十餘年中外科技期刊與中英文圖書管理經驗,她曾在一篇博文中反問道:「國外那些交了錢就發文章的刊物就一定是垃圾期刊嗎?回答也許是肯定的,也許是否定的。」

李霞認為,這樣的刊物之所以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絕對不是偶然的。有時,它們甚至是有其特殊意義的。在一個真正弱肉強食的競爭機制裡,這類刊物通常能夠起到調節權力平衡、讓「小人物」們也有一席之地的槓桿作用,即使是「垃圾」,也有變廢為寶之功。

「這些期刊的存在,如同學術期刊金字塔的基礎。雖然水平可能不高,卻是邁向高水平的起點。許多剛入行的新手,往往是在這類期刊上練過的。」李霞博文中寫道。

除了給「科研新手」練手外,很多並不被主流學術界認可的期刊由於可以快速發表,往往比發稿周期較長的高質量期刊更能滿足科研人員對「首發權」的需要。

某985高校長聘教授胡凡(化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由於各高校在篩選進入「黑名單」的期刊時沒有統一標準,不排除開列「黑名單」時的「誤傷」。

縱觀各高校開出的期刊「預警名單」,其中有部分期刊並不完全重合,可見各高校在篩選進入「黑名單」的期刊時,不一定遵循同一標準。

前述華僑大學期刊「黑名單」的選擇標準之一是自引率過高或互引率過高。

「如果單純看自引率和互引率很,難做出準確判斷。」胡升華認為,把引用率作為評判期刊質量的標準並不科學嚴謹。

實際上,在被當做判斷標準時,任何剛性的指標體系都很難避免誤傷。比如,刊發文章數量多就一定是「爛期刊」嗎?不一定。引用率、自引率和互引率比較多的期刊就一定是「爛期刊」嗎?也不一定。

基於此種考慮,胡凡認為,只要期刊是合法期刊,就沒有必要否定。

在採訪中,有學者認為,「爛期刊」有生存空間是由評價體系不合理導致的,為了淨化學術風氣,必須大力清查,即使矯枉過正也無不可;也有學者認為「爛期刊」之所以存在,有其在學術生態中的位置和自洽邏輯,況且「期刊黑名單」判斷標準不一,難免造成「誤傷」。

這兩種觀點看似相左,實則指向同一個價值判斷——以研究成果本身的質量作為學術評價的標準。

「只要是在合法期刊上公開發表的文章,就在學術界中留下了研究的證據,我們對它的評價不能以期刊作為標準,不管這個期刊是『好期刊』還是『爛期刊』,而要以研究成果的質量作為最終評價標準。」胡凡說。

完善同行評議機制是根本

不以指標「論英雄」的評價,最終只能依靠學術共同體完善的同行評議機制來把控期刊質量和研究質量。

胡升華認為,整個期刊行業的管理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是出版行業管理,比如依靠出版業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進行監管。但對學術界所謂「爛期刊」,我國目前的管理環節還比較薄弱,尤其對國外的一些英文刊物更是如此。「僅僅依靠出版行業的管理這一個抓手,目前比較困難。」

第二是市場管理。包括對盜版、假冒偽劣、侵權等的監管。這有待於市場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健全。

第三是學術體系的管理。「學術界最了解刊物的質量如何,怎樣做評判。」胡升華認為,還是要發揮好同行評議在學術評價和期刊評價中的作用。

對期刊的評價還是要以學術規範,而不是各項指標作為標準。比如是不是有完整的投審稿體系,是否有外審環節?外審是否嚴格?審稿專家如何選定?審稿意見是否符合規範?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比如由一定數量的相關領域同行專家對期刊進行匿名打分和評審。

胡升華說,從整個學術體系和學術生態治理角度說,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期刊亂象的辦法。

而在胡凡看來,要想更為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完全放開對期刊的「執念」,關注研究成果本身。

觀察國際一流大學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如德國馬普學會、國際一流科研評選如諾貝爾科學獎評選,就會發現,期刊並不是他們評價科研成果的主要考察標準,而是看論文以及科研成果本身的原創性和影響力,這樣的科研評價可以說是科研評價的最高境界。

比如,屠呦呦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59歲快退休的女副教授唐娜·斯特裡克蘭被授予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刊登這兩項成果的期刊,都不是世界頂級的期刊。

而所謂以研究成果本身為主導的科研評價,在胡凡看來,就是要做到不唯論文到底發表在何種期刊,不唯英文發表還是中文發表,而是依靠國內外學術同行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對論文和成果本身的原創性和優先權進行同行評議。

由此可見,從短期效應來看,為了遏制學術生態惡化的趨勢,各高校開出「期刊負面清單」是必行之法。「但這只是一個應急手段,只能用作堵漏洞,若將其當作常規手段是遠遠不夠的。」胡升華表示。

採訪中,有學者表示,只有解決了健全學術評價的價值體系這一根本問題,期刊亂象才能迎刃而解。而只有建立高水平、高質量、高公正性、高度負責的同行評議制度,才能夠完善學術評價體系。

在我國,同行評議制度是否起到了本應有的作用?到底哪些因素阻礙了同行評議制度有效發揮其學術評價的核心功能?這是我們應該深刻反思的地方,也是中國學術邁向世界領先的文化根基。

《中國科學報》 (2019-05-15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黑名單」能否堵死「爛期刊」
    「將罔顧學術質量、管理混亂、商業利益至上,造成惡劣影響的學術期刊,列入黑名單。論文作者所在單位應加強對本單位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管理,對在列入預警名單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人員,要及時警示提醒;在列入黑名單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在各類評審評價中不予認可,不得報銷論文發表的相關費用。」
  • 學術期刊「黑名單」:戳中了誰的軟肋—新聞—科學網
    16家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2家CSSCI期刊拓展版的名字赫然列在這份「黑名單」中。 原本屬於中山大學內部文件的「黑名單」,發布一年多後,才因網絡和移動媒體的傳播,引起了研究人員和相關學術期刊編輯的注意。 中山大學此舉欠妥?
  • 收費發表掠奪性期刊黑名單即將上線—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黑名單走了,黑名單又來了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科普期刊如何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科普期刊在網際網路科普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分享?新形勢下科普期刊在移動科普方面還面臨著哪些不足和挑戰?10月22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支持,科普時報社和中國科普網主辦的「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三期活動在京召開,圍繞「新媒體時代傳統科學期刊的科普經驗分享」主題,在京相關科普期刊負責人、科普專家進行了交流探討,分享了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和有益探索。 內容是媒體融合的核心。
  • 學術期刊「黑名單」戳中了誰的軟肋?
    原標題:學術期刊「黑名單」戳中了誰的軟肋?   ■本報記者 王佳雯 見習記者 李晨陽   近日,一份中山大學人文社科期刊目錄「黑名單」在許多網站和微信朋友圈中流傳,16家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2家CSSCI期刊拓展版的名字赫然在列。
  • 中國科普期刊分級目錄專家委員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當天還舉行了中國科普期刊分級目錄專家委員會研討會,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劉興平、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教授劉兵等10餘位專家參加會議。   劉興平指出,科普期刊是開展科學普及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科技期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推動科普期刊的全方位發展有助於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奠定必要的基礎。
  • 中山大學被曝列中文學術期刊黑名單
    的重要通知》,居然公布了CSSCI期刊黑名單目錄。」  「子扉我」提供的這份《中山大學黑名單CSSCI期刊目錄》,共羅列了18份文科研究領域的期刊,涉及的學科包括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藝術學、考古學和法學。其中,經管類研究被「拉黑」的期刊數最多,共有9本。  名單是否屬實?中山大學社科處唐老師日前告訴澎湃新聞,這份黑名單的確是中山大學制定的,從列出到使用已一年有餘。
  • 中山大學被曝列中文期刊黑名單 稱用於內部管理
    廣州中山大學北校門 東方IC 資料  「中山大學校長辦公室2014年12月10日印發的《中山大學關於印發〈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要期刊目錄原則(試行)〉(2014年修訂版)的重要通知》,居然公布了CSSCI期刊黑名單目錄。」
  • 中山大學被曝列中文學術期刊黑名單,校方回應僅用於內部管理
    「子扉我」提供的這份《中山大學黑名單CSSCI期刊目錄》,共羅列了18份文科研究領域的期刊,涉及的學科包括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藝術學、考古學和法學。其中,經管類研究被「拉黑」的期刊數最多,共有9本。名單是否屬實?中山大學社科處唐老師日前告訴澎湃新聞,這份黑名單的確是中山大學制定的,從列出到使用已一年有餘。
  • 科技日報:國內高校發布「期刊黑名單」,應告別唯論文浮躁風
    論文投稿,請避開「期刊黑名單」。據媒體報導,近日,雲南省昆明學院根據20份全國高校、醫院已公布的「期刊黑名單」,統計梳理了17個被5家以上機構拉黑的期刊。在昆明學院科研處公布的「期刊黑名單」中,Medicine和Oncotarget以被拉黑20次而名列榜首。
  • 又有新SCI期刊黑名單流出!
    最近廣州新流出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和中山大學相關預警期刊、黑名單期刊、不予經費支持和鼓勵投稿的期刊目錄,值得關注和規避。 華南理工大學黑名單期刊及預警期刊
  • 英媒:期刊黑名單助力中國學術清白
    英國《自然》雜誌10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正在等待「罔顧學術質量」的學術期刊「黑名單」中國提出的一項建立全國性期刊黑名單的建議已在該國科學家中引發一場討論。今年5月,中國科技部擔負起編制該黑名單的使命。
  • 在科技期刊封面「博出位」—新聞—科學網
    實際上,這不是石楓在期刊封面上的首次出鏡了。   2018年底,石楓收到了一份來自《德國應用化學》期刊的邀請:該期刊計劃在2019年3月出版一期慶祝國際三八婦女節的專刊,希望石楓作為論文作者設計一個內封面。   那時,武俠小說家金庸剛去世不久。
  • 《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新聞—科學網
    種康介紹,早在十年前,JIPB編輯部就先後聘用過多名外籍全職編輯,在期刊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對外宣傳以及與編委、作者等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了編輯力量和服務水準。 而學術期刊的快速和持續發展,有賴於一批學術質量高的文章,有賴於期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文章是期刊發展的基石,科學研究是科技論文的支撐。」
  • 8分一區TOP期刊也被納入黑名單,附最新名單
    隨著國內機構對水刊和學術不端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機構對SCI期刊進行黑名單管理,即對於某些質量不高的期刊,無法報銷版面費,無法用於晉升,不納入業績。
  • 同濟學報被踢出核心期刊 主編怒斥潛規則—新聞—科學網
    刊「核心版」,淪為「擴展版期刊」,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等。同濟校報主編、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孫周興(孫周興科學網博客)在微博上聲明,怒斥其中的「潛規則」:「本主編不思進取,更沒有服從期刊市場遊戲規則,不知道所謂『影響因子』也是可交換和可買賣的,沒有採取相關措施提升本刊的『影響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場。」 什麼是CSSCI?什麼又是影響因子?
  • Nature: 中國政府將橫掃黑名單水刊(附千本掠奪性期刊)
    1水刊黑名單科技部還將建立「劣質」期刊黑名單,也就是我們常提及的水刊、掠奪性期刊,這包括國內期刊和國際期刊。四大水刊 PlosOne、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Medicine,還有沒有印象?
  • 科技部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 建立學術期刊「黑名單」
    原標題:中國官方多管齊下破除科技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記者 孫自法)「基礎研究類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技術研發類、社會公益性研究類機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
  • Engineering期刊被SCI正式收錄—新聞—科學網
    期刊旨在提供一個高水平的工程科技重大成果發布與交流平臺,並探討工程科技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展望工程科技發展未來等,以促進工程科技更快發展,更好造福於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期刊依託中國工程院全體院士辦刊,利用資訊時代賦予的機遇,探索形成了專題滾動出版、主刊與學部期刊聯合、打造網絡專題學術高地的特色出版模式,破除了傳統工程類綜合性期刊的受眾不明晰、綜合性與學科性難以平衡等發展的困局。
  • 學術期刊編輯因與出版商發生矛盾遭解僱—新聞—科學網
    5月7日,開放獲取出版商Frontiers因與編輯發生矛盾而解散了旗下兩個醫學期刊的整個領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