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黃梨評歷史
在《三國演義》的螢屏上,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只有諸葛亮是一個最容易辨認的人物,他的最明顯標誌就是那把羽毛扇。許多人都在想:諸葛亮啊,你那一把羽毛扇天天與你形影不離,你到底是用它幹什麼的呢?綜合各種歷史傳說、舞臺演義、學術現狀、未來趨勢等情況與資料,筆者推測,諸葛亮的扇子主要用來幹以下這幾件事。
首先,讓對扇子感興趣的後人有所猜測。不管是陳壽還是裴松之,不管是羅貫中還是毛宗崗父子,他們在史料《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都沒有提到諸葛亮的那把扇子是幹什麼用的,也沒有說這把羽毛扇是用什麼鳥毛做的,包括扇葉和扇柄。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借東風」還是「空城計」;不管是走到哪裡;不管春夏秋冬,諸葛亮都是手搖把羽毛扇,邊走邊做沉思狀。扇子扇個不停眉頭皺得不開。他那個皺著的眉頭,好像從來就沒有展開過,他一直在思考,也不知道天天除了一統天下他還想了些啥。
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沒有拿著扇子的諸葛亮就不是諸葛亮。如果沒了扇子,怎麼看怎麼不像諸葛亮。但是我們就是不知道他那把扇子是用來幹什麼用的。歷史沒有告訴我們,演義也沒告訴我們。至於除諸葛亮以外的別人說的,我們覺得不合理,所以也不會相信。看來如果我們還很想知道,那只有靠自己的豐富想像力去猜測了。
諸葛先生為什麼用扇子呢?莫非他是想在西蜀隨時呼風喚雨?莫非他想要後人永無止境地猜測下去?莫非他那把扇子裡有一種黃月英的體香和氣息?其實這樣也好,這是一種最好的處理方式,從開始到最後,不管是史料還是演義,都閉口不提扇子的用途。讓諸葛亮的羽毛扇在所有想知道它用途的人面前永遠神秘下去。這樣多好啊!留一點夢幻給觀眾。再說了,觀眾又不是兩三歲的小孩子,也不是非得要作者和導演什麼都告訴他才有意思。
其次,黃月英送的愛情信物—羽毛扇上有各種謀略。關於這把羽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傳說黃小姐是一個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她的師傅也非常喜歡她,待她學成歸來,師傅就贈送給她一把羽毛扇,扇上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和治國安邦的計策。結婚時,黃月英便將它作為愛情信物送給了諸葛亮。諸葛亮一見這把珍貴的扇子就愛不釋手,整天扇不離身,身不離扇。不管春夏還是秋冬,他都將扇子帶在身上。乎在羽毛扇的一起一落間,就有一計湧上心頭。
對此,黃月英也很納悶,於是,就問她的夫君:「你怎麼天天帶著這把扇子啊?」諸葛亮怎麼給妻子說呢?—「帶著扇子就像帶著你啊!這樣不僅可以天天聞到你的氣息,而且還可以熟練扇面上的謀略。」黃月英聽老公諸葛亮這麼一解釋,心裡也美滋滋的。從此,不管諸葛亮走到哪裡,黃月英都讓他帶著那個愛情信物。別人如果問諸葛亮手不離扇是怎麼回事,黃月英就笑而不答。如果有人問諸葛亮,諸葛亮就說:「這個問題要問我家月英啊」
再次,扇走各種流言蜚語,時刻保持冷靜。《赤壁》這部電影一開始,就有許多人奇怪地發問了:孔明啊,這麼冷的天,你還搖把扇子幹什麼啊?當然有這種想法的不只是電影外的觀眾,還有電影裡的周瑜。周瑜也這麼想了。有一天,周瑜與諸葛亮面對面,他終於忍不住替觀眾問了。諸葛亮怎麼說呢——「我需要保持冷靜。」原來如此!當觀眾還沒有看清楚它是用什麼鳥毛做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發現它有這麼大的醫用功效了。這扇子果真具有鎮靜作用嗎?倘若真有鎮靜效果的話,很可能是因為扇子的羽毛比較特殊。但這樣的鳥毛在人間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啊。
如果沒有醫用價值,那就是有調節心情的作用了。這把羽毛扇,在文人手中,也許它就像和尚手中的念珠一樣,帶著它可以減少外界的幹擾,作為歷練心境的工具。諸葛亮拿著這把自己心愛的扇子,不但可以隨時扇走外面的各種流言蜚語,讓自己時刻保持冷靜。同時,它還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去想一些治國安邦之策。最後,成就一批無聊的專家、學者、教授。據說,在鵝毛城市的鵝毛大學裡,有一位烏聊先生。該先生一生研究《三國演義》,論文發表不少,卻了無新意,沒什麼建樹。
眼看鬚髮都白了,才忽然想起—諸葛亮那把扇子是誰送給他的呢?於是計上心頭:我何不研究研究諸葛亮羽毛扇的來歷?烏聊先生一頭鑽進書堆裡,一個月以後,他發表了一篇洋洋灑灑幾萬字的論文《論諸葛亮扇子的來歷》。該先生引經據典地考證一番後得出結論:諸葛亮的扇子是黃承彥的女兒諸葛亮的愛人黃月英送的。這篇論文在學術界引起一陣陣轟動,有人贊同,有人反對。眾人紛紛發表文章,或擁護,或批駁。
後來,在雞毛城市的雞毛大學裡,有一位叫白翁的學者,他不但反對烏聊先生的觀點,還引經據典說,諸葛亮的扇子是劉備送的。於是,白翁身邊很快聚集了一幫人,形成一地「雞毛派」,與以烏聊為首的一地「鵝毛派」展開論戰,交戰了幾百個回合,結果不分勝負。正當一地的鵝毛派與另一地的雞毛派交戰得火熱時,突然,在鵝毛派內部,又分裂成婚前派和婚後派;在雞毛派內部,分裂成草廬派和蜀營派。各派互相攻擊,戰得不亦樂乎,每年都發表成百上千篇論文。許多人在論戰中成長為學者,出版了專著,評上了教授。
許多年後,有關部門召集鵝毛派和雞毛派的學者開研討會。領導說,這次研討會的任務,就是要結束鵝毛派和雞毛派的長期論戰。在研討會上,由於誰都找不到很確切的證據,於是,烏聊和白翁握手言和,採取折中的方式達成一致共識:諸葛亮一共有兩把一模一樣的扇子一把是黃月英在結婚時,也就是在婚禮的現場,送給諸葛亮的愛情信物;另一把是劉備在最後一次光顧茅廬後,在劉備與諸葛亮從茅廬回蜀營的路上送給諸葛亮出山的禮物。
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大論戰,終於就這樣結束了。但是,論戰結束後,學者們無比寂寞啊。沒有論戰,就不好寫論文、出專著了,這於評職稱十分不利啊。於是大家就商量:是否應該再展開一場新的「鳥毛之戰」呢?諸葛亮的扇子是用什麼鳥的羽毛做成的呢?這個問題不也一直是一個十分有爭議的問題嗎?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呢。結果,大家都一致同意再掀起一場新的學術大戰—《論諸葛亮扇子的材料》。於是,從三國到現在,關於「三國」的「戰爭」,從來就沒有結束過。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