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小康社會?

2020-12-12 中國網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小康」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概念,小康社會就是介於溫飽與富裕之間的一個特定發展階段。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紀末中國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黨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

「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概念,先實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確的。小康社會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這是小康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中國的經濟發展讓每一個主體的生活水平相對來講是越來越好;每一個主體的自由度、權利、人權狀況才會越來越得到改善。從治理理念來說,「小康社會」並不是儒家學說的延續,相反卻是法家治理思想的體現,法家重「法」(商鞅)、重「術」(申不害)、重「勢」(慎到),其衡量標準和最終目的就是統一和富強。之所以說小康社會是法家的傳承而不是儒家的承繼,是因為其根本價值理念同法家是一致的:首先實現經濟和生活的富足;遵守法令和紀律,法不阿貴(表現在當代中國便是90年代的「依法治國」);尊重個體價值,鼓勵個體獨立;積極入世,奮力進取,以實現「爭於氣力」的國家統一和富強為責任。

發展歷程:鄧小平同志不僅描繪了小康社會的發展藍圖,而且構想了建設小康社會的跨世紀發展戰略,即著名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1997年,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新任務。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作出具體的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歷史淵源: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他曾經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什麼是小康社會?有的專家學者認為,小康是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展階段。不僅要從生活水平的角度來理解,還應把小康社會作為一個更加具有理論內涵的新概念,是一個體現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概念。其發展目標包括人民生活目標、經濟發展目標、政治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等方面的內容。所以,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生活殷實、人民安居樂業和綜合國力強盛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社會發展階段。

發展過程:如何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們黨經過了多年的探索。早在1989年6月,鄧小平同志就建議,「組織一個班子,研究下一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規劃了到201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1997年,十五大明確提出到21世紀中葉、跨度達50年的發展目標。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十六大報告還從經濟、政治、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奮鬥目標。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紀末我國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總產值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這之後,他又多次提出了這一構想。黨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在"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

奮鬥目標: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國小康水平的特點,闡述了鞏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進而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進入小康社會是一個分領域、分地區、有先有後的發展過程。進入新世紀的時候,我們只是剛剛跨入小康社會歷史階段的大門,處於小康社會的初期階段。這時候我們所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謂低水平,就是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所謂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還處於生存性消費的滿足,而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還有待提高。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不小。在小康社會問題上有兩種應該注意的傾向:看不到我國就要進入小康社會,綜合國力有了很大增強,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辦一些有力推進現代化的大事,是不對的;忘掉我們的基本國情,以為不應實行或者可以很快改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政策,更是不對的。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強調,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新世紀必須繼續為完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歷史任務而奮鬥。

相關焦點

  • 我國定義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什麼?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特別將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
  • 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是什麼含義?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紀末我國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總產值也還是很低的。
  • [時空連線]繼往開來望小康--權威人士解讀「小康社會」
    突然發現現在我們又在面臨一個新的小康的說法,叫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全面建設,跟我們過去談的小康不同是什麼?   王:這次十六大報告的最響亮口號有兩個,一個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小康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經過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一直到十五大實現的三步走,實現現代化,溫飽、小康、現代化。
  • 小康社會與君子人格
    作者:錢念孫(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小康」一詞最早見於《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此處「小康」為安逸、安康之意。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構思理想社會形態時,把「小康」看作僅次於「大同」的一種理想社會模式。《禮記·禮運》一方面極力稱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推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制規範,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新常態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 2020是什麼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
    #2020是個什麼年#?】2020終於來了!2020年是個什麼年?是閏年,2月29日出生的同學又能過生日了;奧運年,中國代表團將全力衝刺東京奧運會;火星探測年,中國探火強勢來襲;全面小康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2020更可以是夢想成真年,每一個努力的你,都能用奮鬥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 原標題:轉存!
  • [時空連線]繼往開來望小康--權威人士解讀「小康社會」 - 新聞頻道
    曾培炎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定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過去所說的小康有何不同  主持人:王主任,大家覺得中國人談小康談了很多年了,一直當成一個重要的目標。突然發現現在我們又在面臨一個新的小康的說法,叫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全面建設,跟我們過去談的小康不同是什麼?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六大原則」釋義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六大原則」釋義   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六大原則」的相互關係   我們黨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六大原則」,是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科學的認識,它為黨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哲學意義
    承載著億萬中華兒女憧憬的小康社會目標已經可以眺望到勝利航船的「桅杆尖頭」,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就此歷史性地得到終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徵程將掀開新的一頁。回顧小康社會建設實踐歷程,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奮鬥目標不斷明晰,「小康社會」的具體內涵不斷豐富,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義。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來到這一歷史裡程碑面前,回望風雨兼程走過的路,很值得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的歷史和未來,意味著什麼,帶來什麼啟示?全國上下,最先明確的是,必須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那麼,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究竟是一種什麼模樣呢?通過到當時西方發達國家訪問參觀,特別是鄧小平到日本實地考察,明白了要達到西方國家那種現代化水平,需要更長的時間。於是在1979年提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
  • 崔馨文:《小康社會的紙上天光》
    時值庚子鼠年,我們的祖國完成了全民小康的脫貧攻堅之戰,十三五規劃也是完美收官;幾代人的奮鬥和期許,終是在苦難中開出最美的花來。我踏在幾十年前的先輩想都不敢想的柏油馬路之上,聽母親講那裡的商場在以前是販賣水果的小集市;我看著街邊琳琅滿目的商品,父親說那是在計劃經濟時的夢裡景象;我為祖國發展之快,之強而喟然感嘆。
  • 如何準確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
    小康,一個與大家息息相關、內涵不斷豐富發展的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在億萬中國人民的接續奮鬥中成為現實。那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是什麼?在《求是》最新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作出了重要闡述。一起學習!
  • 謝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摘要:「小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小康社會建設規律的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輝煌成就。
  •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孜孜追求,《詩經》中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之語,《禮記》中則對小康有具體的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中的偉大百年夢想。
  • 「我心中的小康生活」優秀作品⑥ |《小康社會的紙上天光》
    或許因物質極大豐富,人們用其他的方式消遣年歲;以前的人戴眼鏡,別人看見會問讀了什麼書,現在的人戴眼鏡,大家會笑著說你看起來也像個文化人嘞。看到年輕人沉醉於小康社會的物質繁華。 我們生活於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行走在物質無憂的社會,高舉著全民小康,家家有衣穿,人人有飽飯的口號大步向前。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現在將會議內容綜述如下: 一、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起著統帥和引領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孔子時代,隨著時代發展其內涵不斷發生變化。有學者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闡釋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
  • 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補齊文化發展短板、實現文化小康」,也就是說,實現文化小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具體可從以下六個角度理解。
  • 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產生過程、主要內容及深遠影響
    不統籌兼顧,我們就會長期面對著一個就業不充分的社會問題。」說到底,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不得不降低原來的高目標,代之以低目標。目標雖然降低了,但是很實在,工作可以抓得很細、很具體,從而也就很有效。其次,數據化。目標的實現需要具體數據支持,此前的設計都是以鋼鐵、糧食等工農業生產指標數據來支持。「中國式的現代化」用什麼指標作為參考數據呢?
  • 李明泉:藝術是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指標
    原標題:李明泉:藝術是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指標   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我主要是進行文化產業研究的,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預測中國藝術大勢要先回首過去,再展望未來。   我們預測2014藝術大趨勢實際上是要根據原有的藝術發展成果、經驗和積累上的一種判斷。
  •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小康社會:歷程、成就與經驗
    [摘要] 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的發展脈絡和實踐路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現代化」的演進過程。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節點,梳理回顧現代化進程中特定階段小康社會建設的發展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現在、把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