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我們今天仍然把「第一把交椅」、「頭把交椅」比喻一個單位或部門的領導或主管。
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狀,故名。據資料考證,起源於古代的馬扎,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
馬扎也稱馬閘或交杌,其模樣同我們今天見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寧波人仍將小凳子稱為「杌子」或「小杌子」。漢人的馬扎又源自北方少數民族的「胡床」,大約在漢代傳入。
原來,我國漢以前的家具都屬低面家具,無坐具,人們席地而坐,只有案幾而無桌子。
到了漢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胡床」傳入(這裡的「床」是坐具的含意,與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
宋人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的話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大約在唐以後,人們才把帶後背與扶手的坐具稱為椅子。在宋元時已出現了帶靠背的交椅,分為直背與圈背兩大類。
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續與發展,而前者直後背交椅,《三才圖會》名之曰「摺疊椅」。《魯班經》中也有記載,但講的不甚詳細,其形象常見於明人書本中,只可惜明制實物,傳世不多。
明代交椅以造型優美流暢而著稱,它的椅圈曲線弧度柔和自如,俗稱「月牙扶手」,製作工藝考究,通常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其扶手兩端飾以外撇雲紋如意頭,端莊凝重。
後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開光,透射出清靈之氣,兩側「鵝頭棖」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氣。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腳踏板,裝飾實用兩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間,一般都配製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處也多用銅裝飾件包裹鑲嵌,不僅起到堅固作用,更具有點綴美化功能。
由於交椅可摺疊,搬運方便,故在古代常為野外郊遊、圍獵、行軍作戰所用。後逐漸演變成廳堂家具,而且是上場面的坐具,古書所說的那些英雄好漢論資排輩坐第幾把第幾把交椅,即出源於此。
在交椅進入廳堂時,它的交叉摺疊的椅足已失去了原來野外使用的功能,於是有人將它改成常規椅子的四條直足,這便成了「圈椅」。
交椅各部件詳解
「椅圈」,又稱「月牙扶手」,搭腦兩側向前下方延伸順勢與扶手融合成獨具特色的圓弧形,一般是三接或五接而成。靠著圓弧形的椅圈,雙手自然搭在扶手上,可讓背部與手同時得到放鬆,因此,椅圈的設計不僅具有美觀的作用,而且具有非常強的使用功能。
「靠背板」,如圖所示,呈微「S」形,能與人體後背貼合,以供靠背休息,故稱「靠背板」。「椅圈」、「靠背板」的存在,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在製作家具之時,早已有人體工程力學的思想智慧,並運用到家具的造型設計上,只是當時沒有系統化的記載。
「椅面」,交椅椅面的構造與交杌的杌面相同,一般由橫材與藤芯軟屜構成。
「角牙」,又稱「託角牙子」,是指家具在橫材與豎材的連接處,為了起到加固和裝飾的作用,常在交角部位安裝各種各樣的角花板、短木條、短木片等,形成三角形或帶轉角的部件。
「椅足」,交椅的腿足,可兩兩相交且可摺疊。
「踏床」,又稱「腳踏」,是由設在正面兩椅足之間的面板以及面板下的牙子構成。踏床面板上常有銅飾件裝飾。面板兩端有探出的圓軸,可插入足端的卯眼中,這樣踏床就可以被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