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出處。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而又有哪些例子呢?
唐朝的學者元澹,學識淵博,曾經撰寫過《魏典》三十篇,在當時很有影響。一次,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訂過的《禮記》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註解。
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元澹等人完成了任務, 把它編成五十篇,並且加了註解,呈送給玄宗。不 料,右丞相張說卻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纂的本子,使用至今已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註解,已經成為經書,有什麼必要改用魏徵整理修訂的本子呢?
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 便又改變了主意。但是元澹認為,本子應該改換 一下,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來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採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成的論文。
先是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 纂、鄭玄加注的本子與魏徵整理修訂的本子相比, 究竟哪個好?」主人回答說:「戴聖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已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註解,互相矛盾之處很多,魏徵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誰會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 」
客人聽後點點頭說:「對,就像下棋一樣,下的 人反倒糊塗,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啊(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擴展資料:
元澹考中了進士,累次升遷後做了通事舍人,狄仁傑器重他。元澹曾對狄仁傑說:「下級對於上級來說,就像以備不時之需用的積蓄,富裕人家的儲備,有眾多肉類以供應各種膳食佳餚,有多種藥物以防治疾病的發生。
我想,您門下的賓客中,可以充當美味佳餚的已經很多了,希望您能讓我做一劑藥,可以嗎?」狄仁傑笑著說:「您正是我藥箱中的藥品石針,不可一日沒有啊。」
如果你能達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這個境界,只做局外人,不做局內人。怎麼還會上當受騙,怎麼還會失敗。你聞心自問自己真的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