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羅新:瑣碎的日常,並非毫無歷史研究價值 | 直播預告

2020-08-13 新京報

嘉賓發來視頻預告

人們總愛讀史。

或以史為鑑,曉天下事;或為勾連當下,展望未來;或當作趣聞八卦,探索幽微人心。

歷史,

總能讀出個人的興味。

近年來,微觀史學在國內引起關注,出版界也大量引進了西方具有非虛構色彩的歷史研究著作。這些歷史讀物,正在成為學術寫作中最具大眾市場的一支。

不少本土歷史學家,也在面向公眾的歷史寫作中備受矚目,尤其受到青年讀者的歡迎。

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王笛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是為數不多走出書齋做實地考察和調研的歷史學者。他們的作品,近幾年也體現出「出圈」的關懷。

王笛的《茶館》《袍哥》等作品聚焦微觀史學,富有文學性,關注歷史中的日常生活與個人;羅新去年出版的《有所不為的反叛者》,則對歷史、歷史學和歷史學工作進行系統性反思。

《袍哥》

《有所不為的反叛者》

近日,王笛出版了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 這本書幾乎串聯起了他在30年研究生涯中比較重要的研究課題;同時,這也是一本比較入門的微觀史學讀本,它關注四川地區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的身上,構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微觀研究體系。

8月14日(本周五)20:00,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系列第二十一期,我們邀請王笛和羅新做客新京報播客反向流行和文化雲客廳,共話微觀歷史與面向公眾的歷史寫作。

| 嘉賓簡介 |

王笛

王笛,出生於四川成都,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歷史學家。曾擔任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澳門大學傑出教授、歷史系主任。主要關注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觀歷史的研究,成果豐碩,著有《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遊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 》《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鄉村的暴力與秩序》等。相關作品榮獲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呂梁文學獎等多個圖書獎。

羅新

羅新,1963年生於湖北,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專業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古代民族史。著有《中古北族名號研究》《黑氈上的北魏皇帝》,及旅行文學作品《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與葉煒合著《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主持選譯《丹尼斯·塞諾內亞研究文選》。

| 主持 |

董牧孜

《新京報書評周刊》記者,新京報播客反向流行主播。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哲學碩士,論文收錄於ROUTLEDGE HANDBOOKS、《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等。

| 你將聽到 |

(1)《顯微鏡下的成都》再次體現出王笛的學術情結。王笛是成都人,一直把成都、四川作為研究主題。他如何看待近幾年成為「網紅城市」的成都?成都文化傳統與現代的連貫性如何體現?

(2)王笛關注近代城市文化研究,羅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古。他們的研究領域並無交疊,卻是彼此的讀者。二位是如何關注和閱讀到彼此的作品?

(3)王笛和羅新的歷史寫作有很強的公共性,體現出「出圈」的關懷。為什麼有這種強烈的傾向?他們如何定位自己歷史學家的身份?

(4)歷史寫作的文學性,是王笛和羅新的寫作特色。歷史寫作中呈現敘事性和故事性,會影響史學作品的準確性嗎?

(5)微觀史和新文化史,注重日常生活和細節描述,也因此往往被批評忽視整體、過於碎片化。王笛和羅新如何看待這些批評?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對立嗎?他們如何看待大衛·克裡斯蒂安、尤瓦爾·赫拉利這類「大歷史」的寫作?

(6)王笛和羅新在什麼時候體會過歷史寫作上的瓶頸?歷史學者是否也有理論的焦慮?歷史學家的美德是什麼?怎樣才是健康看待和解釋歷史的態度、方法?

| 參考書目 |

《顯微鏡下的成都》

作者:王笛

出版社: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7月

| 參與方式 |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在新京報書評周刊b站直播間、快手直播間、抖音直播間、微博直播間觀看。本周五20:00,直播正式開始。

| 讀者群招募 |

如果不想錯過直播,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

進入讀者群

我們會在直播開始前推送連結

關於我們

活動主辦

新京報文化雲客廳 新京報反向流行播客 世紀文景

聯盟支持

上海三聯書店·微言小集、福州鹿森書店、在溪書屋、經開書房、無錫百草園書店、南昌美書館、青苑書店、團結書社、新山書屋、二樓南書房、更讀書社

特別支持

書萌

運營團隊

策劃統籌 呂婉婷

策劃執行 崔健豪 羅拉 段雅馨

本文編輯 羅拉 呂婉婷

海報設計 魏斯瑞

本文校對 李項玲

新京報·文化雲客廳

新京報書評周刊全力打造的直播系列,關注文化視野各式流行,邀請文化名家進行「雲上」分享。雲享文化生活,Live每周不停。

直播帳號請關注:微博@新京報書評周刊、抖音@新京報書評周刊、快手@新京報書評周刊、B站@新京報·文化客廳。

新京報·文化客廳

新京報書評周刊全力打造的微信群讀書會系列,關注國內外思想、文學、藝術、學術、出版動態,聚焦新書,打造文化深度分享。

預告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化客廳@新京報書評周刊。語音分享音頻合集關注B站@新京報·文化客廳。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王笛X羅新丨除了帝王將相,歷史學也應關注普通人的日常
    這些歷史讀物,正在成為學術寫作中最具大眾市場的一支。不少本土歷史學家,也在面向公眾的歷史寫作中備受矚目,尤其受到青年讀者的歡迎。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王笛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是近年來較為「出圈」的歷史學者,體現出面向公眾的寫作關懷。
  • 在歷史學家眼中,沒有任何問題是毫無意義的丨王笛X羅新
    近年來,微觀史學在國內引起關注,出版界也大量引進了西方具有非虛構色彩的歷史研究著作。這些歷史讀物,正在成為學術寫作中最具大眾市場的一支。不少本土歷史學家,也在面向公眾的歷史寫作中備受矚目,尤其受到青年讀者的歡迎。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王笛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是近年來較為「出圈」的歷史學者,體現出面向公眾的寫作關懷。
  • 在歷史書寫中回到精神原鄉——王笛學術史中的方法轉向與價值關懷
    [4]從一件看似庸常瑣碎且有些荒誕的事件中犀利剖解出如此複雜而又深刻的層理,王笛的分析視角與論證技巧令人嘆服。作為微觀史學的代表人物(姑且以這一頭銜簡單介紹),王笛的研究大多是從一個具體而微的切口入手,透過通常被人忽略的微觀視角,最終實現洞見宏觀環境的邏輯閉環。
  • 王笛「微觀」老成都: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紙上舊影
    對此,出生於成都的著名歷史學家、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王笛無疑是一位權威的解答者。  由王笛撰寫的《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記憶》一書,日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他用30篇文章、20多萬字篇幅,帶領讀者重回清末民初的成都街頭,在紙上勾勒出一幅關於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蓉城舊影。
  • 王笛、許紀霖、瞿駿丨歷史研究也可以有煙火氣
    2020年8 月 27 日,中國微觀史研究代表人物、澳門大學傑出教授王笛攜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與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瞿駿,一同做客單向空間 LIVE 直播間,以一種很「成都」的輕鬆方式——仿佛置身茶館,一邊喝著茶, 一邊打一場三缺一的「麻將」,展開關於中國城市的精彩東西對話。
  • 王笛:微觀歷史、敘事與歷史書寫
    王笛先生的研究和寫作主要集中在微觀歷史,但在研究之初,他的關注卻是從宏觀開始的。1993年出版的《跨出封閉的世界》便是把整個長江上遊區域作為對象。十年以後,他的研究風格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下文節選自王笛新作《顯微鏡下的成都》導論《微觀歷史、敘事與歷史書寫》一文,在文中王笛先生談論了他對歷史微觀寫作、歷史敘事的思考。日常取向與宏大敘事考察歷史的角度和方法,經常因史家的歷史觀而異。過去我們研究歷史,更多鍾情於宏觀歷史和歷史上的風雲人物。
  • 楊念群、王笛等學者共談「數字時代的歷史研究新方法」
    >在新書《從計量、敘事到文本解讀》裡,王笛反思了三十年學術生涯中所用到的歷史研究方法。楊念群希望大家能把「虛」和「實」兩個層次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因為只有這樣,歷史研究才能完整。 王笛有些不同意楊念群的基本判斷。王笛研究民眾和邊緣人群,他並不反對學者研究帝王將相。在他看來,歷史研究本應該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楊念群說史學研究者要回到帝王,但大家其實從來就沒出去過。現在的歷史研究裡,研究帝王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 【專訪】歷史學家王笛:歷史研究不應對豐富多彩的民眾歷史不屑一顧
    王笛稱。王笛被國內外學界視為以新文化史、微觀史研究中國城市的代表性人物。在一篇題為《新文化史、微觀史和大眾文化史——西方有關成果及其對中國史研究的影響》的講稿中,王笛指出,1980年代以來漸成氣候的新文化史以普通人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對日常生活、物質文化、大眾文化、性別、身體、形象、記憶、語言等方面進行歷史學研究,微觀史學則與新文化史齊頭並進並相互影響。
  • 專訪王笛:沒有「人」的歷史是枯燥的歷史
    受訪學者:王笛,成都人,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歷史學家,現為澳門大學傑出教授、歷史系主任。研究領域集中在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與微觀史,成果豐碩。
  • 鳴沙001 | 王笛《從計量、敘事到文本解讀——社會史實證研究的...
    叢書的001號作品是王笛老師的《從計量、敘事到文本解讀》。本書是作者對自己三十年海內外學術生涯方法論的總結。反映了作者在史學研究上的方法轉向和具體實踐,讀者從中可窺見三十年來史學研究的風雲轉換。本書還精心設計了特裝本,敬請期待!此後我們還將陸續推出002、003……號作品,希望大家能夠一直支持我們!作者王笛,澳門大學傑出教授、歷史系主任。
  • 秦暉、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做客直播間,共談《王氣黯然》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陝西,是中國社會的縮影,而陝西的歷史,也是各政權的對外關係史、戰爭史與政治史。近日,歷史學家秦暉作品《王氣黯然:宋元明陝西史》出版,新京報書評周刊旗下活動品牌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漢唐陽光,邀請北京大學歷史歷史學系教授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張帆,以及本書作者秦暉,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共同做客文化客廳線上直播間,與你一同分享宋元明時期陝西的紛爭與糾葛。
  • 秦暉、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做客直播間,共談《王氣黯然》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陝西,是中國社會的縮影,而陝西的歷史,也是各政權的對外關係史、戰爭史與政治史。近日,歷史學家秦暉作品《王氣黯然:宋元明陝西史》出版,新京報書評周刊旗下活動品牌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漢唐陽光,邀請北京大學歷史歷史學系教授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張帆,以及本書作者秦暉,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共同做客文化客廳線上直播間,與你一同分享宋元明時期陝西的紛爭與糾葛。
  • 澳門大學王笛教授做客胡華大講堂
    11月1日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共產黨歷史與理論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系主辦的胡華大講堂第17講在人文樓舉行。澳門大學特聘教授、歷史系主任王笛教授應邀作了主題為《社會主義下的茶館: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的學術演講。
  • 王笛經典作品推薦,《街頭文化》最受讀者歡迎
    王笛,出生於四川省成都,歷史學者,現為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1978年,王笛進入四川大學歷史系,師從隗瀛濤先生。1985年,王笛碩士畢業後留四川大學歷史系任教,1989年,王笛完成了第一部專著《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遊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
  • 城市的歷史人類學①︱王笛 馮筱才 賀喜:城市與城市人
    7月14-19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民間記憶與地方文獻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一屆「城市的歷史人類學」研習營在上海開營。有鑑於此,首屆「城市的歷史人類學」研習營邀請了耶魯大學人類學系蕭鳳霞、澳門大學歷史系王笛、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科大衛、賀喜、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程美寶、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張樂天、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馮筱才、上海師範大學鍾翀、同濟大學劉剛等諸位教授為學員舉辦講座,各位學者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分享了自己對於城市史研究的看法與思考。
  • 鳴沙嘉年華︱王笛、章清、楊念群、胡恆:歷史書寫的可能性
    9月11日,社科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聯合新京報·文化客廳推出鳴沙史學嘉年華線上活動第一場,邀請澳門大學傑出教授、歷史系主任王笛,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章清,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胡恆圍繞歷史研究的方法,探討歷史書寫的可能性。
  • 專訪王笛:讓地方社會的無聲民眾說話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國家與日常生活的互動,具體研究課題涉及近代中國的不吸紙菸運動、新生活運動、上海公共租界的妨害管理等。本文原載《清華社會學評論》第十二期,此處轉自「雲裡閱天下」公眾號。前言王笛1956年在四川成都出生。成都位於中國西南腹地富饒的平原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方文化。
  • 羅新:從歷史的混沌中尋找秩序,建立連續性
    我們如何認識這些充滿斷裂的歷史敘述?歷史學家如何從一團混沌中建立起秩序與意義?2020年1月11日,世紀文景「藝文季」邀請羅新進行演講,他是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新書將在2020年由世紀文景出版。
  • 王笛VS李伯重:中國城市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個性
    撰文 | 新京報記者 徐悅東 實習生 李夢媛「城市是市民的社會,一切要為市民的日常生活著想。」王笛也認為,市民是城市的核心。在《茶館》與《街頭文化》中,王笛從微觀史的角度,對成都的公共空間和市民生活進行了研究。他的新作《消失的古城》則透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細節,回溯了成都從傳統進入現代的百年歷史。在書中,王笛無不惋惜地寫道,「過去,一張照片一看就知道是成都,現在不可能了,全國千篇一律」。《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記憶》,王笛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月版。
  • 王笛新書書寫「顯微鏡下的成都」
    舒新城則記錄了他1920年代到成都時的觀察,發現了成都人日常生活的獨特之處:這許多的男男女女在茶館戲園中度日子,你將以為這樣地耗費時間與金錢,未免太可惜!你(如)果這樣想,你之愚蠢真不可及。你要知道錢是以流通而見效用的,用錢又以能滿足欲望為最有價值:他們的欲望既在此,每日用去幾文自然是「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