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道德秩序」學術研討會暨湖南省倫理學學會常務理事會在中南大學順利召開。
紅網時刻7月18日訊(通訊員 袁超 梁璐)7月18日,由湖南省倫理學學會主辦、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承辦的「疫情下的道德秩序」學術研討會暨湖南省倫理學學會常務理事會在中南大學召開。20餘名專家學者聚焦「疫情下的道德秩序」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與討論。會議由湖南省倫理學會會長李建華教授主持。
李建華教授認為,此次疫情危機的爆發,是二戰以來全世界面臨的一次重要結構性變革。此次疫情危機對於全球治理格局及其道德秩序的發展方向產生重要影響,疫情的爆發給全球各國的防控帶來巨大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摧毀了既有的道德秩序和國際格局,一是以西方意識形態為主流的現代性危機在疫情中逐步顯露,二是社會秩序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從而導致人際關係、族群關係及國家關係的「撕裂」,三是此次疫情危機迫使人們對現代性展開理性反思,重新定義人本主義價值觀。後疫情時代國際道德秩序的發展趨勢應該更多的是以道德情境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為基礎,以包容倫理和商談倫理為基本途徑,積極倡導多元主體的新型全球化格局。
研討環節中,王澤應教授、左高山教授、毛新志教授、羅成翼教授和高恆天教授等專家從生命倫理和健康倫理的角度分析在疫情危機下生命至上的倫理依據和道德訴求,並通過傳統文化和具體案例來佐證中華傳統文化下生命作為最高價值這一命題的倫理意義和實踐價值。向玉喬教授、彭柏林教授、李桂梅教授、陳科華教授、易小明教授、李培超教授等專家透過此次新冠疫情,從家庭倫理和政治倫理的角度反思疫情期間傳統道德秩序對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諸多社會問題的價值意蘊,並通過中西方疫情防控的對比、家庭關係的變遷,主張從個體、社會和國家三個維度重新構建後疫情時代的社會道德秩序。
會議強調,應充分借鑑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優秀基因,立足時代背景和本國國情,將學術創新和實踐擔當相結合,在尊重個體道德的場域性和歷史性的同時提煉出同一性和普適性,重塑後疫情時代的道德秩序。
湖南省倫理學學會簡介
學會成立於1980年,首任會長由著名倫理學家、湖南師範大學唐凱麟教授擔任。2014年進行換屆選舉,長江特聘學者李建華教授當選新一任會長。目前學會擁有中國倫理學會會刊《倫理學研究》和國家重點學科、湖南省重點學科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為全國倫理學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湖湘文化的發展繁榮貢獻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