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一路高聲唱》
北帶淮河,南襟浩浩長江。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器識為先,品德為上,
求知求真,弘實學養。
弦歌一路高聲唱,培育萬千棟梁。
厚德篤學,我們畢生的追求;
崇實尚新,我們永遠的理想,
永遠,永遠的理想。
東臨巢湖,西眺巍巍大別山。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學術精進,思想開放,
科技創新,教學相長。
青春如火好時光,志在祖國富強。
厚德篤學,我們畢生的追求;
崇實尚新,我們永遠的理想,
永遠,永遠的理想。
「厚德、篤學、崇實、尚新」是合肥工業大學的校訓,這所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的大學,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已逐漸走過了七十三年的時光。在這七十三年間,合肥工業大學從艱難初創到躍升重點,風雨兼程中卻始終深懷「工業報國」之志,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合工大人。
淮南煤專(1945年-1958年)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安徽省立蚌埠工業職業學校在安徽蚌埠成立,1946年9月改名為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7年安徽省國民政府決定在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基礎上,組建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同年8月,學校由蚌埠遷往淮南。自1947年秋季起,學校升格改設為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學制改為5年,設土木、機械、電機3科。
安徽省立蚌埠工業職業學校印章
1949年1月,淮南解放,2月,淮南煤礦特區政府接管了安徽省立工業專科學校。1950年1月,學校更名為淮南工業專門學校,7月學校劃歸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煤礦管理總局和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共同領導。解放後幾經易名,1951年4月改名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學校設煤田地質、井巷工程、礦山機械、機電、採煤、測量洗選(煤)專業。
接管函
合肥礦院(1955年-1958年)
1954年暑期,學校招收採煤、機電兩個專業四年制本科新生各50名,作為開辦本科的試點。1955年,經國務院批准,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改建為合肥礦業學院,隸屬煤炭工業部,各專業全部招生四年制本科新生,停止招收專科學生。1956年夏天,學校從淮南洞山遷往合肥,同年西北工學院(礦區開採)併入合肥礦業學院,從此學校發展揭開了新的篇章。
1955年5月14日,合肥礦業學院在淮南洞山正式掛牌
這一時期,學校的規模、專業設置和師生人數不斷擴大增加,為國家煤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為建國初期的安徽乃至華東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合肥工業大學(1958年-1966年)
1958年至1966年間是學校發展的重要時期。1958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合肥礦業學院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經過全校師生的艱苦奮鬥,1960年,學校被中共中央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由服務煤炭為主的單科性學院,發展為立足行業、面向全國的一所多科性全國重點工業大學。當年起,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
1958年10月7日,學校舉行成立慶典大會,正式掛牌
學校在這一時期開設地質系、化學工程系、採礦工程系、電機工程系、無線電系、機械製造系、土木工程系和冶金系等專業。同時學校也取得了諸多的科研成就,如1958年7月和10月間學校電機工程系師生先後試製成功40千瓦、1050千瓦電動機;1960年學校無線電專業研製成功200萬電子伏特靜電電子加速器等等。
逆境前行(1966年-1976年)
1966年到1976年是學校最困難的時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止了招生。1969年安徽工學院、安徽水利電力學院併入合肥工業大學。1970年10月,學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制均為三年。1970年到1976年間,為滿足社會需要,在兩校併入的基礎上,學校對系和專業進行了重新設置調整,開設機械系、電機系、無線電系、化工系、農機系、地質系和建築系等。
學校第一屆工農兵學員畢業合影
1972年3月,安徽省革委會決定把學校採礦系和地質系的煤田地質專業分出成立淮南煤炭學院。十年間,學校在逆境中艱難前進,全校師生在教學和科研方面仍舊取得了一定成果。
1970年6月,學校研製出安徽省第一臺單晶爐
調整發展(1976年-1997年)
1977年到1997年是學校改革前進的20年,學校依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將工作重點逐漸轉移到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的軌道上來。1977年,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開始,學校停止招收3年制工農兵學員,恢復招收4年制本科生;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同年,學校農機系等分出,成立安徽農業機械學院(次年,恢復安徽工學院校名)。1978年學校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經過整頓恢復,學校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學校不斷調整辦學指導思想,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銳意改革,穩步前進。
1994年12月8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成立,這是學校在原化工系的基礎上籌建的安徽省第一個化工學院。其成立是學校推進產學研密切掛鈎、實施部省共建的重要舉措。
為充分發揮合肥工業大學在學科、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更好地為安徽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機械工業部與安徽省決定共建合肥工業大學。1995年12月6日,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同志、安徽省省長回良玉同志分別代表機械工業部和安徽省共同籤署了《機械工業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共建合肥工業大學的意見》。
開拓進取(1997年-至今)
1997年1月22日,國家教委批覆機械工業部:同意合肥工業大學與安徽工學院合併。6月6日,合肥工業大學與安徽工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合肥工業大學揭牌慶典大會在安徽省體育館舉行。
跨入新世紀,學校緊抓機遇,確立了「爭先進位快發展」和「外延拓展與內涵發展並重」的戰略思想,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三大戰略舉措,積極擴大招生規模,適時建設翡翠湖校區,學校事業發展邁入快車道,揭開了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篇章。
翡翠湖校區奠基
2005年以來,學校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方面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態勢:2005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2009年被列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計劃;2010年學校獲批為全國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之一;2017年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
教育部關於合肥工業大學2005年「211工程」項目建設方案的批覆
2011年經教育部批准,學校在安徽省宣城市建設宣城校區。宣城校區由合肥工業大學、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是國家優質教育資源與地方資源相結合的典型範例,開創了我國高等教育合作辦學的新模式。
2010年10月10日,學校與宣城市正式籤署合作協議
目前學校現有教職工378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萬餘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3萬餘人。現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工程博士學位授權;3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種專業學位授予權。
從事業初建拼搏至今,崢嶸歲月裡,合肥工業大學書寫了一項又一項精彩,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才。面向未來,合肥工業大學始終在為建設國際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學科而努力奮鬥。
本文由礦冶園原創,歡迎關注礦冶園公眾號,我們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