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來」是後半句,加上前半句就是「和諧社會」

2020-12-18 笑侃文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

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解,認為「老死不相往來」是仇家到老到死都不來往,形容兩人之間有莫大的矛盾,以至於一輩子都不來往。這是錯誤的理解,偏差巨大到減輕了這句話的分量,這句話的作用不是人與人之間,而是作用於國與國之間。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完整的句式,如果不加上前半句,只看後半句的話,無法表達這句話的精髓。

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狗的叫聲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這是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是道家的一種理念,也是老子渴望的理想型社會氛圍,後來更是在西漢初年第一次運用道家的治國理念,產出了中華第一盛世「文景之治」,可惜老子他老人家沒有看到。

這句話在如今社會依然適用,這句話和尊敬的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和平五項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周總理提出的五項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其中「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這三點就和「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表達的思想一致。

周恩來總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是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遠在春秋其實就能有這樣的政治思想足以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成了道家至今影響世界的有力證據。

如果各國之間能形成「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政治理念,那就不會有戰爭,不會有宗教信仰的衝突,那便是「和諧社會」。

相關焦點

  • 有些詩句前半句平淡無奇,後半句精妙絕倫,這些詩句你知道嗎!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三句前半句平平常常,後半句卻讓人驚豔的詩,一起來看看吧!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詩的意思是:如果我能得到豪華的房屋千萬所,一定要將它們送給天下貧寒的有識之士,讓他們都能開心。
  • 這些名言警句我們只知道前半句,而後半句卻鮮為人知
    下面這些名言警句我們只知前半句,但後半句更為重要:1.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2.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9.知識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10.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最重要。1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春宵一刻值千金,後半句是什麼?後半句才是精華,答案讓女人臉紅
    而且,人們只知這前半句,而對後半句知之甚少,而後半句才是整首詩的精華所在。這首詩就是著名詞人、詩人蘇東坡的《春宵》,全詩開篇即是春宵一刻值千金,下一句就是(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這句的意思是有錢人為了不浪費這良辰美景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當然,其中有一些俗語也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了。但是,不可否認,俗語的教育意義非常重大,它能夠很直觀的告訴我們做人、處事等生活中的道理和準則。相信所有人都聽說過,就是「一日夫妻百日恩」。但是,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而且後半句才是重點!
  • 那些我們只知道前半句或者後半句的古詩詞
    那些我們只知道前半句的古詩詞有緣千裡來相見,三笑徒然當一痴。(出自《集杭州俗語詩》 清·黃增)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出自《花月痕》魏子安)那些我們只熟知後半句的詩詞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出自《鷓鴣天》辛棄疾)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如果只有前半句,不來後半句,人生就沒有遺憾了
    你說鴛鴦潭裡,月影搖晃;後來妝檯鏡前,淚拆兩行。你說鴛鴦戲水,嬉鬧池塘;後來烏篷搖夢,輕奏一曲離殤。你說誰言滄桑空花落,怎上心頭;後來茶涼酌取任西風,攥取杯後。如果只有前半句,不來後半句,人生就沒有遺憾了
  • 「寡婦門前是非多」是後半句,前半句非常經典,有多少人知道?
    比如說題目中所描述的這句,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按其字面意義來理解,三歲小孩子也明白其中的含義,意思就是說,失去丈夫的家裡總會發生一些亂碼七糟的事情,具體的說,失去了丈夫的女子就是寡婦,在古代,很少有男子願意娶這樣的寡婦,但女人終究要找到一個依靠,所以很容易就和別的男人發生不正常的關係,寡婦也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閒言碎語。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前半句大家都熟悉,其實後半句才經典
    有些人認為,阻礙人成功的就是男女之間複雜的情感問題,太重感情的往往不成氣候,實則不然,偉人對於感情的處理,一定也是相當得當的。接下來就來分析分析《智囊全集》中的經典俗語「朋友妻不可欺」,這句話實際上還有後半句,這精華部分,可都在於後半句。「朋友妻不可欺」,經常用來告誡男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尊重自己的朋友,同時更要尊重朋友的妻子。
  • 傳世名言,但後半句更重要
    很多人生的見解形成了名言廣為流傳,但是很多名言傳到後來都只關注前半句,後面半句往往沒有人注意,今天我們看看那些名言的後半句顛覆我們的認知。1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現在用的非常多一句名言,但是後半句沒有人提起。後半句是:初心易得,始終難守。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講初心,但到了一定規模,原形畢露。2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下半句:遊必有方。不是不讓遠遊,遠遊必須要告知去處。
  • 前半句被大眾熟知,後半句卻鮮有人知的詩詞。 ​(收藏起來吧)
    前半句被大眾熟知,後半句卻鮮有人知的詩詞。
  • 那些不為人知的「後半句」
    經過了多年的流傳,許多詩句面臨著只被了解半句的尷尬境地。「海藍時見鯨」很美,但它並不是官方的後半句人人都會痛苦,但共同經歷過貧苦的夫妻死別後,——湯顯祖《牡丹亭》後半句並不是儘管古詩的原句會給人逼格滿滿的感覺,但對於那些不為人知的「後半句」,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更經典,說出人性現實一面!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這句話的後半句你知道嗎?其實,他的後半句更經典,將人性現實的一面說得淋漓盡致。先來說說,為什麼「久病床前無孝子」?父母剛生病時,子女每天在病床前忙前忙後,對他們噓寒問暖。對父母的要求,也是百依百順,儘可能地滿足他們。
  • 這句客套話老師常掛在嘴邊,前半句聽聽就好了,後半句才是重點!
    老師常常掛在嘴邊這樣一句話: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不認真學習。很多家長聽到這句話之後,心裡頓時樂開了花,為自己的小孩很聰明而感到自豪,甚至認為小孩現在有點調皮是天性,影響不會很大。其實,並非如此,該如何正確地理解這句話呢?
  • 前半句讓粉絲天冷加衣,後半句卻讓粉絲很想打他
    前半句讓粉絲天冷多穿衣,後半句卻讓粉絲很想打他。王源粉絲成「速凍湯圓」?只因源哥一句土味情話,粉絲立馬變身!寒冬臘月悄然而至,寶貴時間匆匆流逝,2018年快要過去了,今年你給自己定了哪些目標,今年你又完成了多少任務呢?18年大概會是對王源來說很重要的一年,18年他從未成年過渡到成年,從中國走向世界,從歌手到演員,從高中邁向大學,當然了,王源也從可愛源源,變成了冷酷剛哥!
  • 前半句元氣滿滿,後半句顛覆三觀,這樣的詞句你知道哪些?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這句話出自《莊子·養生主》,一直以來,都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兩句合用,用來激勵人苦學上進,孜孜不懈去探索知識的海洋。很勵志,但是完整的後半句出來,就要讓人不談定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才是《莊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而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用短暫的人生去探索無邊的海洋,那是徒勞無功的!所以,還孜孜不倦求什麼知識?你學一輩子也學不完。
  • 這45句「神奇」的詩詞,前半句人人會背,後半句卻鮮有人知
    在詩詞中,有這樣一個現象,有些詩句,前半句膾炙人口,後半句卻鮮有人知。下面這45句經典詩詞,你知道下一句嗎?——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王國維《蝶戀花》浮生只合尊前老
  • 這首詩,前半句看淡俗世紛爭,後半句卻筆鋒一轉,成為千古名句!
    從北京到杭州,路程也頗為遙遠,辭官回家的路上,龔自珍的心情是十分鬱悶的,感慨自己一生打拼,不過就是為了「功名」二字,最後又因為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棄官回鄉,感慨萬分。首句就直抒胸臆,看到白日西斜,心中有萬般的無奈和離愁,這種離愁用上了「浩蕩」兩個字,更加凸顯龔自珍的失望之情。下一句是揮動馬鞭,看到的是廣闊的道路,正如同天涯一樣,未來可期。詩人吟鞭東指,已經從離愁之中解放出來,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更偉大的事業上。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也是家喻戶曉的名句。
  • 這些熟知的名言,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後半句,精闢
    人生酸甜苦辣,書中自有滋味——感謝關注「四味書」很多人名言我們只知道前半句,也就曲解了作者本來的意思,下面小編就給小夥伴們盤點一下那些耳熟能詳的名人名言的後半句,記得收藏轉發哦!這句話是讓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態,其實這是句俄羅斯諺語,它的後半句是「最終還是作為笨蛋死去」,不知道積極學習的小夥伴看到這後半句心態會不會崩。但是該學習的還是要學習的,咱們也有句俗話,藝多不壓身嘛!
  • 唐詩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後半句並不是「心情半佛半神仙」
    ,或者讀到的詩本就只有半句,或者原詩的內容可能與當時情景不符,於是就出現了各種拼湊版本: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句,前半句是今人根據後半句作的,後半句出自宋朝蘇軾《和董傳留別》,所以它們更像是一幅對聯;「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一句經常在港版西遊記裡聽豬八戒深情吟誦,上下句也是相當貼合,但它們真不是一首詩。前半句出處不明,後半句出自白居易《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鐵杵磨成繡花針。」
  • 孔子罵了句難聽話,前半句成了千古名句,後半句沒人提過
    作為魯國人的孔子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對後世的影響那樣巨大,甚至自己罵人的言語都會被後世尊為警句。早年的他並非想要成為一名傳師頌道的「人民教師」,在青春便是最大的財富的年紀裡,他最大的夢想便是全天下諸侯國全部學習他的學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