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
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解,認為「老死不相往來」是仇家到老到死都不來往,形容兩人之間有莫大的矛盾,以至於一輩子都不來往。這是錯誤的理解,偏差巨大到減輕了這句話的分量,這句話的作用不是人與人之間,而是作用於國與國之間。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完整的句式,如果不加上前半句,只看後半句的話,無法表達這句話的精髓。
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狗的叫聲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這是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是道家的一種理念,也是老子渴望的理想型社會氛圍,後來更是在西漢初年第一次運用道家的治國理念,產出了中華第一盛世「文景之治」,可惜老子他老人家沒有看到。
這句話在如今社會依然適用,這句話和尊敬的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和平五項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周總理提出的五項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其中「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這三點就和「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表達的思想一致。
周恩來總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是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遠在春秋其實就能有這樣的政治思想足以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成了道家至今影響世界的有力證據。
如果各國之間能形成「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政治理念,那就不會有戰爭,不會有宗教信仰的衝突,那便是「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