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化漳臺文化交流合作

2020-12-16 漳州市人民政府

第八屆海峽兩岸(福建雲霄)開漳聖王文化節上,兩岸千名開漳後裔共祭「開漳聖王」。(資料圖片) 高志堅 攝

文化是海峽兩岸同胞心靈和情感的紐帶。近年來,漳州市充分發掘祖地文化資源,積極深入開展與臺灣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合作活動, 充分展示了閩南傳統文化藝術魅力,增進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認同感,拉近了兩岸人民的感情。

立足祖地文化

搭建交流合作平臺

近年來,我市以「祖地文化」為品牌,積極搭建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交流平臺,精心策劃組織林語堂文化、開漳聖王文化、關帝文化等品牌活動,豐富了兩岸文化交流內涵。

大型活動搭臺唱戲。藉助豐富的對臺資源,近年來我市以打造「開漳聖王文化」品牌為龍頭,帶動薌城武廟、孔廟、南山寺、雲霄和漳浦威惠廟、東山關帝廟、平和三平寺、角美白礁慈濟宮等宮廟,著力做大漳州對臺民間信仰交流平臺,使之成為加深漳臺民眾親情的一條重要精神紐帶。僅今年,我市成功舉辦了第十屆海峽論壇、第五屆海峽(漳州)茶會、第二屆海峽兩岸(漳州)青年交流周、第八屆海峽兩岸(福建雲霄)開漳聖王文化節、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等一系列活動,共有臺灣各界人士79個團組和83家企業代表1300多人參會。各類大型活動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增進了親情、鄉情,促進漳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建設交流合作基地。充分發揮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示範帶頭作用,重視漳臺交流基礎建設,深入開展漳台歷史文化研究,挖掘和有效整合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祖地文化資源。加快閩南文化研究院、林語堂文化產業園、龍人古琴文化村等一批文化交流平臺的陸續建設,沈耀初美術館、開漳歷史文化博物館、林語堂文學館等「十大對臺交流基地」逐步建立,為漳臺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漳臺兩地互設文化驛站,相繼設立「漳州文創金門驛站」和「金門文創漳州驛站」,互相展售反映兩地淵源的圖書、圖片等。

文化產業合作提質增效。目前我市已有鐘錶園區和樂器園區2個項目與臺灣財團進行洽談。我市積極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在薌城區博文圖書文化有限公司的一個網點掛牌成立了「臺灣書店」。打造兩岸影視產業基地,我市在漳州開發區創立「海峽兩岸影視製作(漳州)基地」,面積9500平方米,是福建最大的室內影視拍攝基地。

突出基層特色

深化漳臺民間交流

兩岸關係發展的動力來自民間,發展的潛力也蘊藏在民間。我市通過開展各類民間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地走出去,請進來,極大地推動了漳籍臺灣人對漳州祖地的認同與歸依。

圍繞「祖地行、話親情、促共贏」主題活動,先後舉辦海峽兩岸(長泰)將軍連緣文化節、海峽兩岸(漳州龍文)書畫藝術作品展、海峽兩岸(龍海)宗教文化交流活動、「龍人古琴文化節暨『遊於藝』之學研討會」「2018福建文化寶島行—閩南文化進臺中」等系列活動,吸引3000多名臺胞參與活動。今年4月,我市授予漳臺族譜對接館等2家單位為第三批漳臺交流基地,設立薌城區古城等6個臺胞服務站,進一步提升了漳臺文化交流的層次。

民間文化交流如火如荼。漳州薌劇團、市木偶劇團等文藝團體入臺巡演,通過富有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內涵的音樂、戲劇、書畫、非遺表演等交流形式,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讓臺灣同胞感受共同的歷史記憶,品味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在漳臺兩地輪流舉辦書畫作品展、文化名人藝術研討等互動活動。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漳州窯精品入臺巡展。近五年來,共有水仙花雕刻技藝、薌劇、剪紙、武術等團組130多個、1800多人次赴臺交流,推動了漳臺文化交流高潮迭起。

隨著宗教宗親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我市每年接待來漳參訪考察、尋根謁祖、經貿、文化、宗教、人文交流等的臺胞近10萬人次。

聚焦新生代

推動漳臺青年交流

今年6月,100多名兩岸青年攜手走進福建省最大規模的縣級文廟——長泰文廟,虔誠拜謁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開展傳統文化交流互動。

這是近年來我市聚焦新生代,著力推動漳臺青年文化交流互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漳臺兩岸青年交流的不斷深入,兩岸青年在思想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加強了彼此的了解,增強了認同感。

我市各有關部門每年都組織兩岸青少年進行各領域的交流活動,如夏令營、聯歡節、訓練營、青年論壇等,為兩岸青年人提供了交流與學習的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來大陸看一看。今年的海峽論壇更是突出兩岸青年創業合作和文化交流特色,舉辦海峽兩岸(漳州)青年產業經濟論壇、兩岸青年鄉村建設與社區營造交流營、漳臺青少年足球邀請賽暨非遺文化研習營、漳臺青年齊聚江濱南岸共植紀念林等活動,漳臺兩地青年互動交流,增進了解,升華了友誼。兩岸青年文化等互動交流激發了雙方靈感,碰撞出火花,也激發了臺灣青年來漳創業、就業的熱情。今年4月,我市授予龍海慧谷眾創空間、南靖閩臺精密機械產業園、漳州臺商投資區兩岸青年交流基地為第三批市級「臺灣青年創業基地」,為臺灣青年人才來漳就業創業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務。目前,我市共有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7家,實訓基地2家,累計入駐青創基地項目86個、吸引臺灣青年176人。

此外,我市積極以公共文化服務為著力點,通過在劇院、園區、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場所舉辦各種貼近普通民眾的活動,不斷吸引在漳的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少年參與和分享系列活動。免費開放漳臺族譜對接館、漳臺民俗展示館,每年臺灣來漳遊客,有十多批次近萬人,讓臺胞進一步了解宗親文化,感受兩岸一家親的血脈情緣。(記者 朱秀敏 通訊員 章臺宣 張先進)

相關焦點

  • 文化交流升華兩岸情緣 漳州深化漳臺文化交流合作
    立足祖地文化   搭建交流合作平臺   近年來,我市以「祖地文化」為品牌,積極搭建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交流平臺,精心策劃組織林語堂文化、開漳聖王文化、關帝文化等品牌活動,豐富了兩岸文化交流內涵。
  • 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漳州舉行
    2018年08月20日 10:11:57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8月20日電 (張永欽)近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
  • 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髮長沙市深化長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直機關各單位:  《長沙市深化長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行動計劃(2019—2020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9年10月31日 長沙市深化長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行動計劃(2019—2020年)  為進一步深化長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逐步為臺灣同胞在長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長沙居民同等待遇,推動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 《長沙市深化長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政策...
    2018年2月,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經商29個部委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中央31條」)。這個措施出臺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思想,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 ​龍明彪在我市調研對臺交流工作
    龍明彪在我市調研對臺交流工作  本報訊(記者 祁克寧)9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在我市參加第31屆關公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和庚子年社會各界民間團體祭拜關公大典期間,調研對臺交流工作。
  • 兩岸青年交流周:漳臺青少年體驗非遺文化
    漳臺青少年非遺研習營營員展示自己動手製作的月餅。張金川 攝媒體主播(左三)現場直播漳臺青少年體驗非遺文化情況。張金川 攝漳臺青少年體驗木偶文化。張金川 攝9月26日,由福建省漳州市青年聯合會、漳臺交流協會、臺灣有關單位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漳州)青年交流周在福建漳州啟動。本次交流周活動繼續以「共同夢想·共築未來」為主題,首次線上線下相結合,突出「青少年」元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 客家祖地福建龍巖將深化對臺文化交流合作
    新華社福州12月12日電(記者陳弘毅 付敏)有「客家祖地」之稱的福建省龍巖市,最近出臺系列舉措深化對臺文化交流合作。  據悉,龍巖市將鼓勵臺灣機構與龍巖開展廣播電視、電影電視劇等方面交流合作,鼓勵臺灣媒體與龍巖媒體開展「重走客家遷徙路」交流活動,製作《兩岸客家》《美食美客》等兩岸客家文化題材節目。
  • 天津舉行《關於進一步促進津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具體措施》
    原標題:1月13日天津舉行《關於進一步促進津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具體措施》新聞發布會  1月13日,天津舉行《關於進一步促進津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具體措施》新聞發布會,請市臺辦副主任原清,市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郭造林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 花為媒 漳臺合作結碩果
    它的背後,有著數不清的海峽兩岸的交流故事,展現著割不斷的「漳臺情緣」。   臺企臺商參展忙   進入主大門,成片的一串紅「點燃」了入口廣場,巨型花籃裡繁花泛彩,芳香滿溢;邁入一號館,來自海峽兩岸20多個專業門類、2000多個品種的近7000盆(件)奇花異草爭先亮相,沁脾馨香撲面而來。「今年的花博會,美得格外驚豔,也格外溫情。」
  • 兩岸一家親 漳臺親上親
    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惠臺措施對接、聯絡、詢問窗口,可嘗試聘請臺籍人士到涉臺部門參與人才引進工作,確保政策宣傳通俗易懂,政策執行時不遇梗阻。  「深化對臺交流合作,提升臺胞歸屬感和認同感。」漳州市市長劉遠作工作報告時指出,圍繞做深做實漳臺融合文章,將繼續推進「同城待遇」應享盡享;深化漳臺產業對接,加快推進臺資企業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試點,支持臺資企業增資擴產;密切漳臺人文交流,吸引更多臺商臺青來漳創業就業,維護臺胞臺商合法權益。(完)(來源:中國新聞網)臺灣青年談漳州「58條」
  • 深化渝臺經貿合作 推動兩岸青年交流 第十二屆「重慶·臺灣周」活動明日開幕
    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重慶·臺灣周」活動定於10月20日至25日在我市舉行,21日上午舉行開幕式。據悉,本次活動以「攜手創新·融合發展」為主題,內容包括系列重要活動、經貿交流、文化體育學術交流、基層交流四個板塊13個分項活動。
  • ...市委籲深化滬臺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青年共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1月16日,上海市政協委員、臺盟盟員陳樂代表臺盟上海市委作大會發言,提出深化滬臺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青年共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供圖中新網上海1月16日電 (記者 許婧)在16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一次大會發言上,臺盟上海市委提出,深化滬臺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青年共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如網紅李子柒製作的,以傳播中華傳統美食內容為主題的系列短視頻,就受到臺灣地區網友的熱情點讚和喜愛。」
  • 陳樂:深化滬臺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青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16日上午舉行第一次大會發言,陳樂委員代表臺盟上海市委員會作了題為《深化滬臺文化交流與合作 推動兩岸青年共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的發言。如臺灣地區很早就應用數位化技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依託文創產業讓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傳承。上海是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點地區之一。近年來,上海持續推動海派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入島。臺灣知名文化人士也紛紛來滬交流發展,為中華文化傳承做貢獻。此外,滬臺兩地文化產業也有著廣泛合作。這些都為滬臺共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未來兩岸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上將大有可為。
  • 福建寧德:深化與臺灣的交流合作
    福建寧德:深化與臺灣的交流合作 2021年01月13日 08:40:00來源:中國新聞網   與臺灣一水相連的福建寧德市,持續深化與臺灣的交流合作。
  • 「客家祖地」龍巖深化與臺文化教育合作
    >   中新網龍巖1月7日電 (賴美戀)「加強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深化龍臺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近幾年,龍巖積極發揮對臺的血緣、文緣優勢,主動搭建平臺,打造「海峽客家」品牌,在文化方面與臺灣展開多方位合作。  2009年,龍巖啟動了「海峽客家」品牌建設「6+1」計劃,即龍巖市本級重抓六個重點項目,全市各縣(市、區)根據自身的文化優勢資源特色,規劃建設一批重點文化項目,形成「一縣一品」的對臺交流特色文化。
  • 煙臺新批44個臺港澳投資項目 促進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持續深化
    促進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持續深化———我市新批44個臺港澳投資項目    水母網7月3日訊(煙臺日報記者 王鴻雲 通訊員 鄭濤)昨日,自市臺港澳辦傳來消息:今年1-5月份,全市新批臺港澳投資項目44個,爭取臺灣華新麗華集團投資
  • 「兩岸經濟界企盼深化交流合作」
    我們將繼續加強兩岸交流合作,率先同臺胞臺企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提供同等待遇,希望廣大臺企臺胞與我們共同努力,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走深走實。」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說。在日前舉辦的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紫金山)創新發展研討會上,郭金龍做出上述表示。在南京、臺北兩個主會場,兩岸企業家「連線」互動,圍繞「新基建、新願景、新商機」主題,共話創新,共謀發展。
  • 甘肅涇川以"西王母文化"為媒 深化隴臺兩地交流合作
    中新網甘肅新聞1月6日電 今年以來,涇川縣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對臺工作部署要求,認真落實市委常委會對臺工作精神,以深化兩岸合作交流為目標,以西王母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為抓手,以「四個強化」打好對臺工作「組合拳」,努力提升對臺交流工作水平。  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完善對臺工作機制。
  • 深化通臺產業合作 張國華率團赴臺開展經貿交流
    為進一步推動和深化通臺產業合作,5月22日至27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華率團赴臺開展系列經貿交流活動。  在臺期間,張國華一行拜會或會見了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以及臺灣三三會會長江丙坤、臺灣電機電子同業公會理事長郭臺強、臺灣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林慧瑛、電動巴士與卡車協會理事長陳仁達等工商團體負責人,向他們詳細介紹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及通臺經貿交流合作成績,重點推介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等獨特優勢和發展前景,並誠摯邀請他們來通參加2014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和臺商產業轉型升級峰會。
  • 我市文化考察團赴臺交流-龍泉新聞網
    龍泉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惠萍)9月23日至29日,我市文化考察團一行七人赴臺灣開展劍瓷文化交流活動,考察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與當地陶瓷、刀劍界人士共敘兩地友情,共商合作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