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之無愧的相聲大師:馬季與他的藝術應該被更多人銘記

2020-10-27 平南

時至今日,我們再也沒有在螢屏前看到一個像當年馬季那樣的相聲演員,能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在他手上誕生過無數經典之作《找舅舅》、《宇宙牌香菸》……愛才惜才的馬季同時不忘為相聲業培養新人,姜昆、馮鞏、趙炎、劉偉……馬季的徒弟們現在大多都已經成為了能夠在中國喜劇界獨當一面的人物。

但是在重視師承傳統的相聲行業,半路出家的馬季儘管佔據了主流之路,卻常常被一些人視作格格不入的異類,如今我們時常談到的相聲前輩大師也往往都是馬三立、侯寶林等人,"馬季"這個名字被觀眾淡忘忽略,但在我心目中馬季是最當之無愧,同時也是最被低估的相聲大師。

相聲與馬季

相貌之"相",聲音之"聲",相聲自清朝鹹豐年間從民間興起,源於在北京天橋耍把式賣藝的閒散藝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聲的各大流派也隨之興起。歷經一百餘年的興衰榮辱,這個誕生於市井百姓之間的藝術,在新中國成立後,迅速成為全國性曲種。

這個來自於街頭的藝術要走向更大的舞臺,隨之而來的是相聲業內的一場大改革,傳統與創新,催生了一批新時代相聲大師。

馬季這個名字是侯寶林先生給他改的,他原名叫馬樹槐,聽上去有些略顯普通。

成了演員之後,名字一定要響亮。當時國內正好有一部匈牙利電影《牧鵝少年馬季》正在熱映,侯先生順勢為他改名。在馬季二十二歲前,一直從事著與相聲無關的工作。

解放前夕少年馬季為了討生活來到上海宏德織造廠做學徒,當年學徒的日子很苦,不光是學生計本事,還要負責給師父端茶倒水。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馬季還是有不少收穫的,除了掌握了真本領,他還愛上了聽相聲聽曲藝。

原來馬季的師父有個話匣子,平日裡沒事馬季總捧著那話匣子聽個沒完,從那時起在他的心裡埋下了一顆藝術的種子。1953年,馬季有了正式工作不過這份工作同樣與相聲無關,他考入新華書店華北發行所,當上了一名賣書員,每月可以領到27塊錢的工資還有了工人階級的稱號,讓馬季感到萬分知足。

在日常的職工聯歡大會上,馬季盡情發揮著自己的藝術天賦,他憑藉自學聽會了幾段京劇,並且最擅長模仿丑角,每次登臺表演都逗得觀眾哈哈大笑,這恐怕就是祖師爺賞飯吃

1956年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全國職工業餘曲藝匯演,因為馬季素日就是單位的文藝骨幹,單位推舉他登上比賽的大舞臺。馬季只當做這是一場平常的演出,卻沒想到這次表演會改變他一生的軌跡

馬季回憶起被伯樂發掘的過程,先是劉寶瑞找到他,直接脫口而出一句:"你幹專業吧!我看小夥兒挺有前途,我教你!"之後,侯寶林先生也來遊說他學相聲,馬季當機立斷放棄了已有的一切,加入了中國廣播說唱團。

加入專業院團後,領導為半路出家的馬季安排四個"頂配級"師父,分別為侯寶林、劉寶瑞、郭全寶、郭啟儒,這四位先生分別輪流教導馬季,讓他紮實了相聲的傳統技藝,也產生了對於創新相聲段子的思考。

創作與馬季

據統計,馬季先生一生總創作過三百多段相聲。雖說馬季總共有四個老師,但是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還是侯寶林以及侯氏風格。相聲表演有四大模式,分為"帥、賣、怪、壞",其中侯氏先生風格更偏於"帥",舞臺形象瀟灑,段子內容時尚,與觀眾生活貼近。

馬季結合以上特點,走出了一條新路——"歌頌型"相聲,新中國建設之初"歌頌型"相聲是受眾審美的主流,內容通常是圍繞著英雄人物或事跡進行的故事描述,有著些許的教化宣傳作用。

為什麼說馬季是被低估的大師呢?

原因就在於此:馬季開創"歌頌型"相聲,不光是對於演繹風格的革新,更是為這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相聲的生命延長。

畢竟在過去相聲被稱為"下九流",從事演出的藝人多半是文盲,撂地說相聲全憑一張嘴,為了留住觀眾什麼都敢演,什麼都敢說,舊時的相聲充斥著"葷口"、"髒活兒",傳統段子當中也有許多封建內容亟待更新。

此時,"歌頌型"相聲正好解決了眼前的問題,所以如果沒有馬季,不知道今日的相聲藝人該有幾何?當然如果只把馬季定性為"歌頌型"相聲表演藝術家,那他的認識就太片面化了,馬季其實最以諷刺型相聲見長,例如經典的《多層飯店》、《五官爭功》。

也是因為"諷刺類"作品馬季一氣之下與央視春晚"割袍斷義"。自從1995年之後,春晚的舞臺上再也沒有出現過馬季的身影,後來接受採訪時他談到其中的原因,竟是因為一次節目送審中與編導人員發生的創作差突。

當時馬季送上審查的一段諷刺相聲,內容意在機關人員人浮於事濫竽充數,這個作品十分受到審查人員的喜愛,但因故事的發生場景在單位廁所,央視認為作品反覆"廁所"這個名字實在不雅,建議馬季替換成"盥洗室"。

這下可讓馬季一下子發起火來,他不明白群眾們每天都會提到都會用到的廁所,到底哪裡不雅不文明不衛生,難道"盥洗室"就比廁所高級嗎?生活中誰會將上廁所說成上"盥洗室"呢?

這簡直成了脫離實際的創作,讓馬季實在不能接受,這時他才感到自己的創作還不夠深刻,生活往往才是最大的諷刺德雲社創始人郭德綱,曾在一檔節目中提到他自己一個悲觀的看法。

他說:"如今的相聲市場全部都是虛假繁榮,在商業演出的領域裡,除了德雲社紅紅火火之外,再沒有其他演藝班社能夠與之同臺對擂,一家獨大對於做生意來說從來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沒人競爭的行業多半是即將沒落的行業,只能說明現在愛聽相聲的人越來越多,不知道哪一天這行就完了!"

也許有一天我們只能從史料中知道"相聲"是什麼。

回首馬季的時代,那是相聲空前繁榮的一段時期,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電視、手機等等新生娛樂方式迭起,誰還能坐得住聽藝人在臺上表演"三翻四抖",認真聽一段相聲呢?

這也恰恰是大師馬季生前最擔心的問題,沒人聽沒人看從來不是聽眾的問題,如果東西真的好還是會有人重新走進觀眾席鼓掌喝彩的,現在相聲行業的蕭條,多半與人才稀缺有關。

那個輝煌的年代,就連文豪老舍都加入相聲創作,藝人中有馬季、侯耀文、姜昆、馮鞏等等這樣有真才實學的能人,而現在除了郭德綱和一家德雲社再也沒有別人,相聲的前景在哪裡?

馬季先生最大的心願是辦一所有規模的相聲學校,要有正規的一流教材,大量地培養人才。一個行業中真正的大師才會有如此的遠見卓識,馬季和他的藝術應該被更多人銘記。

相關焦點

  • 相聲大師馬季病逝(組圖)
    本報記者賈薇  昨天上午10時許,著名相聲藝術大師馬季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馬季69歲生日時,曾在北京飯店舉辦了一個生日會,他真誠地說:「我馬季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可能無意識地說了一些錯話,或是傷害了一些人的感情,我在這裡說一聲道歉。」
  • 相聲大師馬季的書法如何?
    —2006),原名馬樹槐,生於天津市寶坻區,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陳佩斯:「馬季先生是所有文藝工作者的楷模,他對藝術追求的勤奮、對事業的執著值得大家一生去學習。」郭德綱:「我們要永遠承認馬季先生是我們的相聲大師
  • 相聲大師馬季先生
    以前,大家都覺得相聲的本質就是諷刺,而馬季開闢了另外一條路,歌頌型相聲在他50年創作當中,大約三百段的相聲裡一大半是諷刺的,一小半是歌頌的。儘管說歌頌型的相聲從誕生那天起就爭議不斷,可是馬季對這件事始終視一笑了之。他認為能讓觀眾笑是最首要的問題,還有一點很重要。
  • 相聲大師馬季去世 西安徒孫追思馬季
    昨日,相聲大師馬季去世,在相聲界引起震動。記者連線了一些相聲演員,他們對馬季的去世都表示了悲痛和惋惜的心情。  侯耀文:「馬季和我父親侯寶林是師徒關係,因此我們家和他們家關係都特別好。他早前就做過心臟支架手術,所以身體一直就不是很好。但突然聽到他去世,我們都非常難過。」
  • 相聲史上最隆重擺知儀式是哪次,侯寶林馬季當之無愧
    就像相聲行業的春典一樣,都是口口相傳的東西,舊社會大部分藝人大字不識一個,他怎麼知道是哪個字,現在的寫法都是後世人弄的,所以沒必要爭論到底是哪個字。至於擺知的意思,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擺出來讓大家知道」,舊社會藝人要出門跑碼頭,遇見同行或者江湖人要盤道,擺知就是讓同行和江湖人都知道一下,某某是我的徒弟或者某某是我的師父了。
  • 相聲大師侯寶林,晚年自曝最喜歡的徒弟,卻沒有提及馬季原因是?
    提起相聲來的話,不知道大家知道幾個相聲大師在除了馬三立的話,還有像李文華,姜昆和馬季這一類的,當然要論近代有名的相聲大師還是要數侯寶林,侯寶林是中國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並且還是,世紀相聲大師,語言大師,多年以來的侯寶林專心潛心的研究相聲,和相聲理論,並且真正的將相聲發揚光大,真正的將相聲這樣的表演類節目推進千家萬戶
  • 侯耀文跟馬季比,誰的藝術造詣更高?
    馬季距離相聲大師,只有一步之遙大師這個名字,大家應該不陌生。只不過,現在的大師慘水分太多太多,就跟鬧著玩似得。前不久紅極一時的沈巍,竟然被炒到國師的狀態。當時把我可真是嚇了一激靈,大師如果說百年難得一遇的話,國師可以說是千年難得一遇。縱觀歷史,能夠稱得上國師的只有兩位:諸葛亮、張居正。
  • 馬季的相聲你聽過,但他的故事你知道嗎?
    他,1956年初,在北京市舉行的工人業餘曲藝觀摩會演中憑著表演的相聲獲得一等獎,隨後進入中國廣播說唱團,成為一名正式的相聲演員;他,80年代把相聲搬上以春晚為標誌的晚會舞臺,奉獻出了,自幼喜愛相聲藝術。
  • 相聲大師馬季先生去世後,老張、老朱哪個更思念他?腦筋急轉彎
    相聲大師馬季先生去世後,老張、老朱哪個更思念他?---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  我們都喜歡聽相聲,喜歡很多相聲大師。比如:馬三立、侯寶林、馬季。馬三立挺可愛的,不光長得可愛,說的相聲也挺逗的,而且他很長壽呀。
  • 預告|一生鍾愛相聲的馬季,為何堅決不讓兒子說相聲?
    2006年9月23日,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現場上,為了獎勵在曲藝領域內作出突出貢獻、並在國內外享有一定影響力的曲藝大家,72歲的相聲演員馬季被授予終身成就獎。馬季,相聲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
  • 相聲的故鄉 | 從藝整整50年,他和馬季說相聲說了27年
    採訪過程中他很多次提到馬季,每次都稱呼他馬季老師,從中能看出他對馬季先生的尊重。很多人都說馬季先生的相聲「新」,其實他的新都是從傳統相聲的「舊」中脫胎而來,如果他沒有吃透傳統相聲,他的「新」是出不來的。這種新是傳統基礎上的新,不是缺乏根基的空中樓閣,因此他才成為相聲史上承前啟後的裡程碑式人物。
  • 七位公認的相聲大師,他們的傳人分別是誰?
    目前相聲界比較公認的一種說法是「馬季之後再無大師」,也就是說相聲大師確實有,但都在馬季之前。而田立禾先生雖然在藝術上不能和師父相比,但他至少保留了很多師父的藝術特點,因此,田立禾先生不論是師承上還是藝術上都是當之無愧的張壽臣傳人。
  • 相聲藝術家趙炎迎從藝五十周年,提到馬季,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讓趙炎欣慰的是,研討會不僅是對他個人藝術的總結,與會的曲藝相聲表演藝術家和評論家們都在學術上有所表達,關於相聲表演藝術應該堅持怎樣的方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那麼多人能來參加這個活動往小了說是對我的情感,往大了說其實還是對相聲事業的重視。」
  • 相聲界公認的七位相聲大師,他們的傳人分別是誰?
    在相聲界,「相聲大師」這個名頭不是隨便就能稱呼的,像姜昆、郭德綱等人也只能稱呼為「相聲名家」。目前相聲界比較公認的一種說法是「馬季之後再無大師」,也就是說相聲大師確實有,但都在馬季之前。2013年,央視曾經用紀錄片的形式評定出七位相聲大師。
  • 相聲藝術的推動者,表演藝術家--馬季先生
    相聲藝術的推動者,表演藝術家--馬季先生我姨,夏威「姨」,住冰島,路左邊種丹「麥」,右邊都是北海「稻」,在那吃了那麼幾道菜--一個香酥洛杉「雞」、清蒸斯德哥爾「蘑」、一盤烏拉「龜」、還有一道蝦仁炒約「蛋」。
  • 馬季迴避打侯寶林,侯大師去世前只叮囑他要牢記相聲本分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侯寶林與馬季師徒本來關係融洽,但是「文革」開始後,師父侯寶林被扣上「反動藝術權威」的帽子,徒弟馬季也被定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
  • 當年天津最紅的五檔相聲都是誰,代表了相聲藝術第一個高峰期
    在相聲行業第一個高峰期裡,出色的相聲藝人很多,但要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天津的五檔相聲應該當之無愧。五檔相聲之所以被銘記,不是因為他們風格雷同,恰恰相反,五檔相聲幾乎就有五個迥異的風格。張壽臣以說和改編創作見長,他的單口相聲乃是一代宗師級別,親自改編和創作的相聲更是行業頂級。
  • 侯寶林晚年認可馬季,自己的活兒他都可用,臨終囑咐愛徒相聲之本
    因為還有當事人在,或者為尊者避諱等原因,有些事情就一直保持著神秘感,讓相聲這門藝術也有傳奇的色彩。馬季是侯寶林調進來的。侯寶林對馬季說:「像你這樣的,就像一塊剛出土的玉石,看怎麼雕了。遇上名師,算你走運;碰上那不怎麼樣的,三雕兩雕,也就廢了。你考慮考慮,跟我學相聲吧。不出三年,保險培養出來!」
  • 十大笑星之首馬季:侯寶林大師弟子,相中師勝傑卻未能收入麾下
    1934年的今天,相聲大師馬季出生。你聽過他的相聲嗎?」 也就是說,1934年8月2日,是本文主人公、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的生日,今天是他誕辰85周年的紀念日。在此,我們向馬季先生致以無盡的緬懷和崇高的敬意!
  • 侯耀文埋怨馬季在父親侯寶林去世以後,沒有扛起相聲大旗
    郭德綱的師父侯耀文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是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的三兒子,也是侯家唯一一個繼承爸爸相聲事業的孩子,侯耀文在相聲界也是出了名的「霸道」,沒有他不敢得罪的人,沒有他不敢罵的人,相當年的性格和郭德綱有幾分相似。侯耀文如此行事風格一方面與自己的相聲實力有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身份-侯寶林的兒子,有一個在相聲圈堪稱大師級的爸爸,做兒子的當然也會有光環,別人也會敬他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