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我們再也沒有在螢屏前看到一個像當年馬季那樣的相聲演員,能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在他手上誕生過無數經典之作《找舅舅》、《宇宙牌香菸》……愛才惜才的馬季同時不忘為相聲業培養新人,姜昆、馮鞏、趙炎、劉偉……馬季的徒弟們現在大多都已經成為了能夠在中國喜劇界獨當一面的人物。
但是在重視師承傳統的相聲行業,半路出家的馬季儘管佔據了主流之路,卻常常被一些人視作格格不入的異類,如今我們時常談到的相聲前輩大師也往往都是馬三立、侯寶林等人,"馬季"這個名字被觀眾淡忘忽略,但在我心目中馬季是最當之無愧,同時也是最被低估的相聲大師。
相貌之"相",聲音之"聲",相聲自清朝鹹豐年間從民間興起,源於在北京天橋耍把式賣藝的閒散藝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聲的各大流派也隨之興起。歷經一百餘年的興衰榮辱,這個誕生於市井百姓之間的藝術,在新中國成立後,迅速成為全國性曲種。
這個來自於街頭的藝術要走向更大的舞臺,隨之而來的是相聲業內的一場大改革,傳統與創新,催生了一批新時代相聲大師。
馬季這個名字是侯寶林先生給他改的,他原名叫馬樹槐,聽上去有些略顯普通。
成了演員之後,名字一定要響亮。當時國內正好有一部匈牙利電影《牧鵝少年馬季》正在熱映,侯先生順勢為他改名。在馬季二十二歲前,一直從事著與相聲無關的工作。
解放前夕少年馬季為了討生活來到上海宏德織造廠做學徒,當年學徒的日子很苦,不光是學生計本事,還要負責給師父端茶倒水。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馬季還是有不少收穫的,除了掌握了真本領,他還愛上了聽相聲聽曲藝。
原來馬季的師父有個話匣子,平日裡沒事馬季總捧著那話匣子聽個沒完,從那時起在他的心裡埋下了一顆藝術的種子。1953年,馬季有了正式工作不過這份工作同樣與相聲無關,他考入新華書店華北發行所,當上了一名賣書員,每月可以領到27塊錢的工資還有了工人階級的稱號,讓馬季感到萬分知足。
在日常的職工聯歡大會上,馬季盡情發揮著自己的藝術天賦,他憑藉自學聽會了幾段京劇,並且最擅長模仿丑角,每次登臺表演都逗得觀眾哈哈大笑,這恐怕就是祖師爺賞飯吃。
1956年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全國職工業餘曲藝匯演,因為馬季素日就是單位的文藝骨幹,單位推舉他登上比賽的大舞臺。馬季只當做這是一場平常的演出,卻沒想到這次表演會改變他一生的軌跡。
馬季回憶起被伯樂發掘的過程,先是劉寶瑞找到他,直接脫口而出一句:"你幹專業吧!我看小夥兒挺有前途,我教你!"之後,侯寶林先生也來遊說他學相聲,馬季當機立斷放棄了已有的一切,加入了中國廣播說唱團。
加入專業院團後,領導為半路出家的馬季安排四個"頂配級"師父,分別為侯寶林、劉寶瑞、郭全寶、郭啟儒,這四位先生分別輪流教導馬季,讓他紮實了相聲的傳統技藝,也產生了對於創新相聲段子的思考。
據統計,馬季先生一生總創作過三百多段相聲。雖說馬季總共有四個老師,但是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還是侯寶林以及侯氏風格。相聲表演有四大模式,分為"帥、賣、怪、壞",其中侯氏先生風格更偏於"帥",舞臺形象瀟灑,段子內容時尚,與觀眾生活貼近。
馬季結合以上特點,走出了一條新路——"歌頌型"相聲,新中國建設之初"歌頌型"相聲是受眾審美的主流,內容通常是圍繞著英雄人物或事跡進行的故事描述,有著些許的教化宣傳作用。
為什麼說馬季是被低估的大師呢?
原因就在於此:馬季開創"歌頌型"相聲,不光是對於演繹風格的革新,更是為這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相聲的生命延長。
畢竟在過去相聲被稱為"下九流",從事演出的藝人多半是文盲,撂地說相聲全憑一張嘴,為了留住觀眾什麼都敢演,什麼都敢說,舊時的相聲充斥著"葷口"、"髒活兒",傳統段子當中也有許多封建內容亟待更新。
此時,"歌頌型"相聲正好解決了眼前的問題,所以如果沒有馬季,不知道今日的相聲藝人該有幾何?當然如果只把馬季定性為"歌頌型"相聲表演藝術家,那他的認識就太片面化了,馬季其實最以諷刺型相聲見長,例如經典的《多層飯店》、《五官爭功》。
也是因為"諷刺類"作品馬季一氣之下與央視春晚"割袍斷義"。自從1995年之後,春晚的舞臺上再也沒有出現過馬季的身影,後來接受採訪時他談到其中的原因,竟是因為一次節目送審中與編導人員發生的創作差突。
當時馬季送上審查的一段諷刺相聲,內容意在機關人員人浮於事濫竽充數,這個作品十分受到審查人員的喜愛,但因故事的發生場景在單位廁所,央視認為作品反覆"廁所"這個名字實在不雅,建議馬季替換成"盥洗室"。
這下可讓馬季一下子發起火來,他不明白群眾們每天都會提到都會用到的廁所,到底哪裡不雅不文明不衛生,難道"盥洗室"就比廁所高級嗎?生活中誰會將上廁所說成上"盥洗室"呢?
這簡直成了脫離實際的創作,讓馬季實在不能接受,這時他才感到自己的創作還不夠深刻,生活往往才是最大的諷刺!德雲社創始人郭德綱,曾在一檔節目中提到他自己一個悲觀的看法。
他說:"如今的相聲市場全部都是虛假繁榮,在商業演出的領域裡,除了德雲社紅紅火火之外,再沒有其他演藝班社能夠與之同臺對擂,一家獨大對於做生意來說從來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沒人競爭的行業多半是即將沒落的行業,只能說明現在愛聽相聲的人越來越多,不知道哪一天這行就完了!"
也許有一天我們只能從史料中知道"相聲"是什麼。
回首馬季的時代,那是相聲空前繁榮的一段時期,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電視、手機等等新生娛樂方式迭起,誰還能坐得住聽藝人在臺上表演"三翻四抖",認真聽一段相聲呢?
這也恰恰是大師馬季生前最擔心的問題,沒人聽沒人看從來不是聽眾的問題,如果東西真的好還是會有人重新走進觀眾席鼓掌喝彩的,現在相聲行業的蕭條,多半與人才稀缺有關。
那個輝煌的年代,就連文豪老舍都加入相聲創作,藝人中有馬季、侯耀文、姜昆、馮鞏等等這樣有真才實學的能人,而現在除了郭德綱和一家德雲社再也沒有別人,相聲的前景在哪裡?
馬季先生最大的心願是辦一所有規模的相聲學校,要有正規的一流教材,大量地培養人才。一個行業中真正的大師才會有如此的遠見卓識,馬季和他的藝術應該被更多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