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於距離遠近不同,方位不同、從而在視覺形象中形成不同的效果,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透視現象。在照片的畫面構圖中,要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創作出現實三維空間相似的效果,就必須利用「透視規律」。
近大遠小
在生活中,物體離人的眼睛越遠,就越小;離人的眼睛越近,就越大。以此類推:平行線的間距,越遠越短,越近越長;物體之間的距離,越遠越窄,越近越寬。由於視距的變化引起空間透視的變化,近處人比遠處的房子還大,近處的樹比遠處的山還高。在攝影畫面中可以很直觀地體現出來。
(畫面中的腳印由於近大遠小的規律而變得有趣。)
高寬低窄
在人的正常視野內,視點越高,視面越寬;視點越低,視面越窄。人們不是常說站得高看得遠嗎?
(俯視拍攝海灘可得到大範圍的全景,視野寬廣、畫面元素及色彩極為豐富。)
左右不同
一個物體在不同的空間角度裡有很多不同的面,所以視點的轉移會引起物像在畫面上產生變化,即物象的正、側、背面的透視變化。具體就是視點越偏左側,其右側的可見面就越大;視點越偏右側,其左側的可見面就越大。視點轉移規律在攝影中經常運用。
(建築物視點越偏右側,左側的可見面越大。)
形狀各異
對方形物體和長方形物體,只要有一個面與畫面底面平行,表現在攝影畫面上的透視現象稱為平行透視。平行透視的變化規律有兩條:
一是與構圖畫面底邊平行的線永遠平行,只有近長遠短的變化;二是與構圖畫面底面垂直的線條永遠垂直,同樣只有近高遠矮的變化。
圓柱體的圓面透視變化,同方形面透視變化基本相似,園面透視是以方形透視為基礎的。但應注意的是,圓柱體底部的前弧形與圓面的前弧線在表現上是相同的。
(拍攝高大筆直的建築物,為了突出其形態特徵,可以考慮利用豎構圖。)
成角透視就是景物縱深與視中線成一定角度的透視,自然界中的方形、長方形物體,如果沒有一個面與構圖畫面底邊平行,只有一個稜角在最近處,其主體較遠,表現在畫面中的透視現象即成角透視。成角透視的變化規律有兩條:一是與視平線垂直的稜線永遠垂直,即只有近長遠短的變化;二是與畫面水平面平行的稜角分別消失於視平線兩頭的兩個消失點(在畫面上的線條越遠越向一點匯集,他們相交的一點,透視上稱為「消失點」)。
(利用成角透視拍攝的照片,拍到了建築物的兩個面,在左右兩邊產生了兩個消失點,整體形成構圖,增強了透視感。)
在構圖時,被攝對象往往會在空間的分布上構成一些明顯的線條,例如蜿蜒的曲線、筆直的直線、對角的斜線等。根據這些線條所延伸的方向,畫面能夠產生出明顯的透視效果,有助於我們表現出空間深度。線條形成的消失點並不固定,有時在畫面的裡邊,有時在畫面的外邊。透視消失點在畫面之內,比在畫面之外的透視效果更加強烈。
(畫面中一條河流在晚霞的映襯下變成了一條蜿蜒曲折的長線,透視感更加強烈。)
內容由互通lightroom教程網攝影教程專題提供,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還望不吝分享和點讚,小編溫馨提醒關注主頁可訂閱每天更新,你的分享點讚是小編持續分享的動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