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州是由貴州省直轄,六盤水市代管的縣級市,地處滇、黔交界,東鄰普安,南接興義,西連雲南省富源、宣威,北鄰水城,是貴州的西大門,被譽為滇黔鎖鑰、川黔要塞。 盤州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深厚,境內有古人類文明遺址盤縣大洞,古銀杏、大洞竹海、烏蒙大草原3個貴州省級風景名勝區。
盤州被稱為世界古銀杏之鄉,是雲貴交通、能源、商貿、物流、旅遊的重要節點,為畢水興經濟帶的中心腹地。先後榮獲全國最美生態旅遊示範縣、美麗中國示範縣稱號 ,是貴州省全國百強縣之一。截至2017年,盤州市下轄14鎮6街道7鄉,總面積4056平方公裡。
盤州市有人類出現,據史可考可以追溯到3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盤州市古為夜郎地,漢屬宛溫。晉隸寧州,劉宋時置西安縣,南齊稱西寧縣。 唐初,為訓州地,唐武德七年(624年)置西平州,因為在經濟文化方面「冠蓋一方」,又因當時西平州境內有盤江,遂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西平州為盤州。天寶後至宋代為於矢部(齊彌部)地。
盤州位於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西南部,位於北緯25°19'36"-26°17'36",東經104°17'46"-104°57'46"之間。東鄰普安,南接興義,西連雲南省富源、宣威,北鄰水城。盤州境內屬喀斯特地貌,以高原山地為主體,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南部隆起。
盤州屬亞熱帶氣候,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立體氣候明顯,年均氣溫15.2℃,年均無霜期271天,日照時數1593小時;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熱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佔年降雨量的88%。
盤州境內共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銅、黃金等20多種,其中煤炭資源以儲量大、品種全、質量優等特點著稱,探明儲量105億噸,遠景儲量380億噸,儲量分別佔六盤水市、貴州省的60%和15%,境內有86對地方煤炭企業,是貴州省乃至全國的重點產煤縣和「黔電送粵」重要電源點,被譽為「煤電之都」。
盤州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82.4%,丘陵地佔9.2%,壩地佔2.4%。宜林宜牧土地373.5萬畝(量算畝,下同),佔土地總面積的61.3%,宜耕地面積145.5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23.9%。其中較好的耕地僅4.7萬畝,佔耕地面積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間。
截至2014年,盤州森林面積284萬畝,森林覆蓋率46.69%。有七指峰省級森林公園、盤縣娘娘山國家級溼地公園、八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老黑山省級森林公園等公園及保護區。
盤州境內320國道、國家高速公路G60鎮勝段橫穿東西,212省道和水盤高速公路縱貫南北,規劃建設盤州官山機場,貴昆鐵路盤西支線、南昆鐵路、水紅鐵路在紅果交匯,是貴州西部乃至西南地區的重要陸路交通樞紐。盤州年末通車裡程達6155.5公裡。其中,高速公路174公裡,國道248公裡,省道552公裡,縣道1202.7公裡,鄉道1660.5公裡,村道2318.3公裡,公路密度為151.8公裡/百平方公裡。
保基鄉位於盤縣東北部,距縣城紅果約82公裡,全鄉土地面積147多平方公裡,龍呤鎮隔河相望;南抵盤縣羊場鄉;西及西北與盤縣淤泥鄉、普古鄉緊鄰;北面與水城縣花嘎鄉接壤。大面積的宜林區和旱地,適宜於優質本地小黑稻、大蒜和野生姨媽菜等。中部有大面積的、疏散的、開採價值不大的鉛鋅礦資源。下部大坪村、陸家寨村海拔較低,屬河谷溼熱氣候類型,主產水稻。有芭蕉、甘蔗、桔子、黃果、莎仁等經濟作物。
貴州娘娘山喀斯特特色農業生態旅遊觀光園項目位於貴州第一高原溼地娘娘山腳、風光旖旎的天生橋舍烹河畔,由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打造,現已建成獼猴桃、刺梨、藍莓基地和科技大棚,天山飛瀑景區、銀湖廣場和銀湖可代遊人參觀遊覽。
老廠竹海,位於盤縣東部老廠鎮,距盤縣城關鎮54公裡,境內有連片竹林2.5萬畝,森林10萬畝。林區內氣候溫涼,地勢高峻,空氣清新,放眼望去,滿目清翠 。該地區年平均氣溫14℃,年降雨量 1600毫米,平均海拔1800米,竹海盛產"竹根水",有抗癌祛病之功效,是遊人避暑休閒的理想場所。
盤縣古銀杏風景名勝區距盤縣特區20公裡,含石橋、樂民鎮、城關鎮、水塘鎮、火鋪鎮景區。有千株古銀杏林、碧雲洞、丹霞山、火鋪杜鵑林、滇黔古驛道等數十個著名景點。如果十月份去,就能看見大片大片金黃色的銀杏,非常美麗。看點丹霞山位於水塘鎮內,海拔1888米,孤峰高聳、氣象雄奇。山頂有「護國寺」一座,香火鼎盛,至今仍為佛教界重要的佛事活動中心。
烏蒙大草原位於盤州市烏蒙鎮與坪地彝族鄉境內,海拔2000米至2857米,是西南地區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草場。景區擁有10萬畝一望無垠的獨特高原草場,有10萬畝萬紫千紅的高原矮杜鵑林;有綠境一般的高原湖泊——天池;有涓涓而流的備毛溝河溪;有被當地人稱「一跤滾兩省」的清水河天生橋峽谷;有銀線掛壁的龍潭瀑布;有桃花源記般的彝族古村寨崖角村。
盤縣丹霞山是位於貴州盤縣城關鎮以南20公裡處的水塘鎮內,該山海拔1888米,孤峰高聳,氣象雄奇,山頂有寺廟一座,為護國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清代幾次維修,已頗具規模。護國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初為道教"玄帝宮"。天啟二年(1662年)毀於戰亂,建殿道人不知所往。天啟四年,海玉又名"不昧",俗姓金安徽人,原為明朝將軍。經其苦心經營十餘年,寺宇初具規模,是為丹霞山開山之祖。
盤縣會議會址位於盤縣古城城關二小校園內,俗稱九間樓,也稱「九天樓」,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第二·六軍團總指揮部駐地,著名的「盤縣會議」在此召開,這是紅二·六軍團帶有重大戰略轉折性的抉擇會議。該會址原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第五師師長黃道彬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修建的武營,其結構為木構硬山頂,穿鬥式架梁,單簷歇山頂建築。
盤江鎮「紅軍橋」位於盤州市盤江鎮機關居委會。1935年4月19日,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奉軍委電令,完成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的任務後,在何長工、羅炳輝、王首道等同志率領下,於20日經金沙、畢節、納雍、水城等縣,從虎跳石、竹竿橋勝利渡過北盤江,進入盤縣(現盤州市)境內,經普古、雞場坪、關口等地,於1935年4月23日,從此橋經過進入雲南富源,甩掉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保存了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