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今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水墨大展揭開序幕

2020-12-14 藝術中國

主要展廳的入口

【高清】「水墨」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組圖)

【藝術中國專稿 紐約】經過一年多的布展籌備,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水墨大展終於揭開序幕。雖然名為「水墨」,展覽的媒介並不局限於傳統意義的水墨媒介,呈現的藝術家也不同於此前蘇富比拍賣行以及國內各大藝術機構大力炒作的「新水墨藝術家。」

當代藝術與古代藏品在同一空間展出,相映成趣

如何詮釋當代中國水墨?策展人,亦即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席何慕文(Maxwell K. Hearn)在展覽畫冊的前言中講述了自己的理解:「當我嘗試用當代的語言來定義古代的表達方式時,我一開始選擇了一些和傳統媒介(墨和紙),形式(捲軸和冊頁)以及技術(毛筆)密切相關的作品,因為這些特徵長期以來定義了中國水墨發展歷程。然而當我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後,我發現一些採用了非傳統東方媒介(油畫、攝影、錄像等)以及呈現方式(抽象、裝置、表演藝術等)的作品,與古典傳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本圖冊就是研究結果。這並不是一個全面的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回顧展,而是呈現了中國藝術家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從悠久的文化傳統中汲取靈感,創作出公然地或含蓄地與中國藝術傳統基本準則互相映照的作品。「(Hearn, Maxwell K. "Preface." In 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 8)

谷文達,遺失的王朝系列,1985年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展覽被分為四個主題:文字、新風景、抽象、以及畫筆外的藝術。不同於以往大都會博物館呈現的傳統書畫乃至現代藝術展覽,展覽並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展覽的大部分作品陳列於書畫展廳。為古代書畫和文物定製的展櫃難以移動,而策展團隊別出心裁地利用它們來呈現長卷、冊頁等傳統媒介的當代作品,增添了一重古法今用的含義。而不少作品更延伸至永久陳列展廳。比如呈現山西廣勝寺元代《藥師經變》壁畫的展廳掛上了楊詰蒼的五幅《會叫的風景》,大幅的工筆重彩繪畫從天頂上垂直懸掛,當代城市景觀和古代佛像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而在古典庭院「明軒」中,張建君的粉紅色矽膠假山石和展望的不鏽鋼假山石替代了原始的太湖石,頗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意味。展櫃裡有洪浩重新布局的世界防禦、測繪和地形地圖(《藏經》系列,1992-2000),陳列在古典文物廳,和漢代的侍女傭及唐代的三彩傭遙遙相望。

徐冰,天書,1987-91年

徐冰1987年開始,花四年時間完成創作的《天書》裝置是中國書畫展廳內最大型的一件作品。由幾百冊大書,古代經卷式的捲軸和放大的書頁組成的裝置佔據了整個大廳,而這個抽象的文字空間卻是不能被任何人解讀的。另一個展廳還有他的早期作品《新英文書法說明》。除了傳統的紙上繪畫、裝置外,表演藝術和錄像藝術也被納入了這次展覽的語境。張洹的《家譜》出現在展覽畫冊的封面,並作為展覽的主要宣傳圖片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報導中。這件作品於2000年在紐約創作,邀請三位藝術家在自己臉上書寫一些富含文化意義的中文詞彙,從早到晚,之道自己的臉部特徵完全被墨覆蓋。這件作品因為充滿家庭、個人、傳統、文字等多重含義,成為張洹最廣為流傳的表演作品之一,而時隔十三年重新在紐約展出,富有機緣。同一個展廳內,宋冬的《印水》則記錄了他1996年在西藏拉薩做的一個表演——端坐在西藏拉薩河中,將金剛木刻「水」字的大印不斷「印」在流動的河水中。為了呈現錄像藝術,策展團隊將一個面積較小的展廳改建成一個開放式的影像放映廳,幾部影像在單屏上輪流播放,還有一個多媒體顯示屏提示目前呈現的作品是什麼。我走入時正在播放邱黯雄的《山河夢影》,而孫遜亦在展廳內。他的《一場革命中還未來得及定義的行為》今年二月在現代藝術博物館播放過,又入選本次大都會水墨展覽的錄像部分。他作為本次展覽最年輕的藝術家,出現在評論家Barbara Pollack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專文中。孫遜對展示效果很滿意,在他看來,展廳光線恰到好處,很適合觀眾駐足欣賞。

(左)邱志傑,書寫蘭亭集序一千遍,1990-95年(右)宋冬,印水,1996年

除孫遜外,12月9日的開幕招待會還有蔡國強、任戩、邱黯雄、沈澄、張建君等藝術家,Robert C. Morgan、Barbara Pollack、喬訊(Jonathan Hay)、安靜(Lee Ambrozy)等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評論家和藝術史研究者。Robert C. Morgan興奮地向我詳細介紹邱世華的《無題》系列。看似一片空白的畫面在長時間的凝視下才會顯露出若有似無的樹木,雲彩,這些風景來自於他對北宋山水畫以及法國印象派繪畫的記憶,有覺知的空靈境界。開幕酒會從二樓延伸至大都會一樓的埃及丹鐸神殿大廳,收藏家喬志斌和烏利希克也出現在現場,這次展覽的很多件作品都來自希克搜藏。(文/何雨 攝影/樊小韻)

張洹,家譜,2001年

谷文達,遺失的王朝系列,1985年

楊泳梁,唇市山水,2008年

張建君,假山石(幻園),2008年

洪浩,藏經,1992-2000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智慧財產權。

相關焦點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中國畫(唐、五代)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中國畫(唐、五代)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示收藏中國古代國畫藝術珍品
    [唐]韓幹,《照夜白圖》卷,紙本水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明]謝環,《杏園雅集圖》卷,絹本設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末年畫家趙孟堅(1199—1264)始創水墨水仙畫法,以雙鉤渲染將水仙凌波絕塵、清芬自遠之情態表現得非常傳神
  • 中國當代水墨藝術作品亮相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
    中國當代水墨藝術作品亮相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   經過五年的籌備,「水墨藝術:當代中國藝術的今夕與共」(Ink Art: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展覽於美國時間12月11日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
  • 紐約旅遊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藝術品的殿堂
    紐約旅遊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藝術品的殿堂每一個熱愛藝術的人,都會在冥冥之中發現藝術,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藝術,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一睹藝術的風採,那就來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吧。一個藝術品雲集的聖殿,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了眾多名家巨作,一定會讓你大飽眼福。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更換logo
    繼我們上周報導紐約性博物館之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也換新 LOGO 啦。他們一改過去黑色、複雜的標識,換了一個鮮紅色的字母組合,活力且親和。新 LOGO 的設計方還是倫敦設計事務所 Wolff Olins。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重開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關閉5個多月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8月29日起正式對公眾重新開放。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8月14日宣布,紐約州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其他文化機構可從8月24日起重開,但需要採取強制戴口罩、限制參觀人數等防疫措施。圖為8月29日,人們排隊進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新華社/法新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入駐抖音,用短視頻展現全球藝術精華
    近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方帳號正式入駐抖音。該博物館此後將在抖音通過短視頻的形式發布其館藏,也將向網友全方位展示世界藝術精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與北京的故宮、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俄羅斯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齊名。該館館藏豐富,包容度高,是一個體現中美關係友好的博物館,其國際參觀者中,中國人比例是最為龐大的。
  • 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當代中國水墨藝術展(圖)
    這是我們通常印象中的水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選擇在今年這個時候舉辦「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的過去作為現在」,這也是大都會首次推出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展。單看水墨二字,你大概會聯想到書法或是國畫,但這個展覽,三分之二都不是你腦子裡與水墨有關的那些事。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五大道主館重新開放
    8月27日,人們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五大道主館參觀。 當日,受新冠疫情影響關閉5個多月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第五大道主館對會員重新開放,並將於29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重新開放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採取多項措施防控新冠病毒,包括限制參觀人數、強制戴口罩、測量體溫等。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隔近半年重新開放
    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8月27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造就大都會」特展。當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向會員和記者開放,29日起將向公眾開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館閉館近半年。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8月27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會員排隊參觀「造就大都會」特展。當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向會員和記者開放,29日起將向公眾開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館閉館近半年。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當地時間8月27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會員熱情擁抱。
  • 大都會《水墨》展如何解讀中國當代藝術
    原標題:大都會《水墨》展如何解讀中國當代藝術  許以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水墨》展內景圖 TP   ◆ 許以   《水墨(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隔近半年重新開放
    當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向會員和記者開放,29日起將向公眾開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館閉館近半年。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當地時間8月27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會員熱情擁抱。當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向會員和記者開放,29日起將向公眾開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館閉館近半年。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當地時間8月27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會員在該館雕塑區參觀。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of Art)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of Art)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初建於1872年,後又經過多次擴建,整個博物館佔地面積僅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將重新開放
    2月24日,一名女子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媒體預展上參觀。 作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館150周年的重要項目之一,布置一新的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將於3月2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集中展示近700件製作於16世紀至20世紀的藝術品。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等美國多家博物館宣布閉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當地時間3月13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宣布閉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表示,正在對其三個地點進行「徹底清潔」,即第五大道的主場館、麥迪遜大道的布勞耶分館和華盛頓高地的修道院分館,並將在下周初宣布「下一步」計劃。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席兼執行長Daniel H.
  • 紐約大都會、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緣何拍賣部分中國藏品?
    即將於9月啟幕的紐約秋季亞洲藝術周上,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出售其館藏中的300多件中國藝術藏品,涉及高古陶瓷,玉器及文房雅玩等,而這些都是此前由收藏家捐贈。早在3個月前,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也發布消息稱,將在紐約亞洲藝術周上拍賣300件以明清瓷器為主的中國藝術品。
  • 創立150年之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重新詮釋「百科全書式博物館」
    150年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1個想法和0件藏品開始……視頻來源: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YouTube官方頻道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重新開放後,「考慮到需要提供一個尊重社交距離要求的環境」,每周觀眾可參觀博物館的天數和時間會相應減少
  • 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領路5000年歷史的人類藝術
    說到紐約的必遊景點,位列全球最著名博物館之一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當然算一個。緊鄰中央公園,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全美最大、最華麗的博物館,同時也是紐約的藝術中心。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藝術品收藏
    西方開始認識到中國藝術內涵豐富,歷史悠久,是世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收藏在此階段有了顯著的增長。創立摩根大通的美國銀行家摩根(J.Pierpont Morgan)時任大都會博物館董事會主席,他對中國文物藝術饒有興趣。在他的帶領和倡導下,許多熱心人士或是捐贈自己的收藏,或是慷慨解囊資助。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及文化功能
    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別選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佛羅倫斯的烏菲齊美術館以及日耳曼民族博物館,介紹其發展脈絡、管理經驗以及歷史文化意義,以饗讀者。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性藝術博物館,它興起於美國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鍍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