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是形容柴窯燒制的特點。近日,記者在北流市西埌鎮木棉村的「圭江陶社」手工作坊,就看到一個現代舞無煙柴窯爐,這是在傳統的龍窯基礎上通過改進窯爐的構造和碼裝的配合,實現灰燼伴隨著火焰的舞動遊走,最終在裸燒的作品上形成千變萬化的釉面效果,從而使作品有功能美及藝術的無限美。
稍微走近正在燒制的柴窯爐,便感到一股熱浪逼人,燒制溫度已經達到了777攝氏度,玉林市工藝美術大師周展軍不斷給窯爐裡添加松木柴。他告訴記者,窯爐從前一天20時開始烤制,已經燒了18個小時才升到777攝氏度,還要燒大概48到50個小時左右,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才能出爐。而這期間,需要有人每隔半小時投柴進去升溫。
柴窯要燒制三天三夜才能出爐。
在「圭江陶社」手工作坊裡,一個個燒制好的柴窯產品陳列其中,在燈光下流光溢彩。其中有9個柴燒杯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圭江陶社」專門為北流市9名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的醫生護士精心製作的,準備送給他們。
「圭江陶社」專門為北流市9名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的醫生護士精心製作的的柴燒杯,準備送給他們。
柴烤杯都是天然來釉,在1300攝氏度的高溫窯變,顯得古樸拙趣。
松木柴的落灰和松油產生窯變,使得每一個柴燒杯都是獨一無二的的。
「柴燒杯都是天然的來釉。這種柴燒杯在1300攝氏度的高溫下通過松木柴的落灰和松油形成窯變,會形成一個紅外線,可以軟化茶湯,聚香等功能,喝水會有一種甘甜的感覺。」北流市圭江陶社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言歡介紹柴窯產品的特點。同時還現場展示了柴燒杯「金盞銀杯」獨特之處。只見他隨意拿出一個柴燒杯,倒入茶湯便呈現出金光燦燦,倒入純淨水便呈現出銀光閃閃,非常好看。
柴窯杯的「金盞銀杯」。
「我們的柴窯產品跟其他陶瓷產品最大的區別是不上釉,在燒制過程中用松木柴燒制三天三夜,產生窯變,於表面富有千變萬化的釉色,每一個產品的窯變效果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古拙之美。」玉林市工藝美術大師周銳昌正在為一個茶杯拉胚,他告訴記者,北流陶瓷從南宋開始已經有差不多一千年了,主要有兩大民窯,一個是嶺峒窯,一個是蟠龍窯。「圭江陶社」在木棉村建立一個柴窯基地,就是想傳承和發展這種古老而獨特的燒制方法,同時將嶺峒窯和蟠龍窯這兩大體系的文化在這裡得到展示和傳播。
周銳昌介紹北流蟠龍窯的產品。
北流嶺峒窯的藝術特點。
據了解,「圭江陶社」目前有三位玉林市工藝美術大師在這裡工作,主要是設計出品柴窯產品,也對外迎接陶瓷愛好者到這裡來創作,同時也承接一些單位和個人的預定業務。通過產業支撐來傳播柴窯文化。
為工藝美術大師點讚
讓古老的柴窯在這裡得到傳承
(海報製作 黃嘉琳 )
採寫/視頻:宋建州 詹麗萍
責編:馮榆
主編:宋建州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玉林日報社全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