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一個古老的柴窯在北流這個村得到傳承

2020-12-14 騰訊網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是形容柴窯燒制的特點。近日,記者在北流市西埌鎮木棉村的「圭江陶社」手工作坊,就看到一個現代舞無煙柴窯爐,這是在傳統的龍窯基礎上通過改進窯爐的構造和碼裝的配合,實現灰燼伴隨著火焰的舞動遊走,最終在裸燒的作品上形成千變萬化的釉面效果,從而使作品有功能美及藝術的無限美。

稍微走近正在燒制的柴窯爐,便感到一股熱浪逼人,燒制溫度已經達到了777攝氏度,玉林市工藝美術大師周展軍不斷給窯爐裡添加松木柴。他告訴記者,窯爐從前一天20時開始烤制,已經燒了18個小時才升到777攝氏度,還要燒大概48到50個小時左右,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才能出爐。而這期間,需要有人每隔半小時投柴進去升溫。

柴窯要燒制三天三夜才能出爐。

在「圭江陶社」手工作坊裡,一個個燒制好的柴窯產品陳列其中,在燈光下流光溢彩。其中有9個柴燒杯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圭江陶社」專門為北流市9名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的醫生護士精心製作的,準備送給他們。

「圭江陶社」專門為北流市9名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的醫生護士精心製作的的柴燒杯,準備送給他們。

柴烤杯都是天然來釉,在1300攝氏度的高溫窯變,顯得古樸拙趣。

松木柴的落灰和松油產生窯變,使得每一個柴燒杯都是獨一無二的的。

「柴燒杯都是天然的來釉。這種柴燒杯在1300攝氏度的高溫下通過松木柴的落灰和松油形成窯變,會形成一個紅外線,可以軟化茶湯,聚香等功能,喝水會有一種甘甜的感覺。」北流市圭江陶社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言歡介紹柴窯產品的特點。同時還現場展示了柴燒杯「金盞銀杯」獨特之處。只見他隨意拿出一個柴燒杯,倒入茶湯便呈現出金光燦燦,倒入純淨水便呈現出銀光閃閃,非常好看。

柴窯杯的「金盞銀杯」。

「我們的柴窯產品跟其他陶瓷產品最大的區別是不上釉,在燒制過程中用松木柴燒制三天三夜,產生窯變,於表面富有千變萬化的釉色,每一個產品的窯變效果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古拙之美。」玉林市工藝美術大師周銳昌正在為一個茶杯拉胚,他告訴記者,北流陶瓷從南宋開始已經有差不多一千年了,主要有兩大民窯,一個是嶺峒窯,一個是蟠龍窯。「圭江陶社」在木棉村建立一個柴窯基地,就是想傳承和發展這種古老而獨特的燒制方法,同時將嶺峒窯和蟠龍窯這兩大體系的文化在這裡得到展示和傳播。

周銳昌介紹北流蟠龍窯的產品。

北流嶺峒窯的藝術特點。

據了解,「圭江陶社」目前有三位玉林市工藝美術大師在這裡工作,主要是設計出品柴窯產品,也對外迎接陶瓷愛好者到這裡來創作,同時也承接一些單位和個人的預定業務。通過產業支撐來傳播柴窯文化。

為工藝美術大師點讚

讓古老的柴窯在這裡得到傳承

(海報製作 黃嘉琳 )

採寫/視頻:宋建州 詹麗萍

責編:馮榆

主編:宋建州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玉林日報社全媒體矩陣

相關焦點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古老柴窯在這個村得到傳承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是形容柴窯燒制的特點。近日,記者在北流市西埌鎮木棉村的「圭江陶社」手工作坊,就看到一個現代舞無煙柴窯爐,這是在傳統的龍窯基礎上通過改進窯爐的構造和碼裝的配合,實現灰燼伴隨著火焰的舞動遊走,最終在裸燒的作品上形成千變萬化的釉面效果,從而使作品有功能美及藝術的無限美。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當藝術走過了經典與通俗、傳統與現代等已有的模式之後,它必然的要走上融合,一個折中主義觀念誕生了,它模糊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界線」,形成了一個融合之後的新個體,這樣的一個個體,它沒有固定的模式,是拋開功能性束縛後,帶有即興的、隨意的完成陶瓷家意志的形體藝術。
  •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 柴燒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柴燒是我國陶瓷最古老的窯燒工藝,可上溯至千年之前,凡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柴燒是乾柴與烈火、灰飛與煙滅共存包容的一個過程,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柴燒的難度相當高,燒窯時不可控因素太多,加之成本高、成品率低、當下所存柴窯數量稀少等問題,造就了柴燒難制的現狀,因此,每一件柴燒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稀缺品。如今的紫砂壺,由於現在基本都為電窯、氣窯燒制,溫度控制比較穩定所以其受熱均勻、外形色澤較為統一,成品也有較高的保證,那為什麼還要選擇柴燒呢?
  •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柴燒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柴燒是我國陶瓷最古老的窯燒工藝,可上溯至千年之前,凡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柴燒是乾柴與烈火、灰飛與煙滅共存包容的一個過程,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柴燒的難度相當高,燒窯時不可控因素太多,加之成本高、成品率低、當下所存柴窯數量稀少等問題,造就了柴燒難制的現狀,因此,每一件柴燒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稀缺品。如今的紫砂壺,由於現在基本都為電窯、氣窯燒制,溫度控制比較穩定所以其受熱均勻、外形色澤較為統一,成品也有較高的保證,那為什麼還要選擇柴燒呢?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景德鎮窯變釉瓷器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對景德鎮窯變釉瓷器的高度總結及讚美。景德鎮窯改釉瓷器始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從那以後,官窯、民窯,從民國到建國,都有大量的燒制,它延續、發展和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景德鎮窯紅釉是在郎窯紅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宋鈞窯鼓式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釉料中加一點銅,在素胎上施厚釉,再入窯高溫燒制,「窯變」魔幻般色彩——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釉色豔麗多變而著稱,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說法。在青島市博物館,就珍藏著一件宋鈞窯鼓式洗(右圖)。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紀廣遠柴燒作品展在青島圖書館展出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7月13日,「中國氣質—百折不撓的柴燒」紀廣遠柴燒作品展在青島圖書館藝書閣「一帶一路」藝術沙龍開幕,展出精品柴燒作品一百餘件,將自然之美透過傳統技法演繹出當代生活美學,喚起人們對環境、生態、地球和世界的關注和思索。
  • 獨特的柴燒工藝,能讓紫砂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本是形容鈞瓷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而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柴燒出品的紫砂壺,在不同溫度之下,展示出千差萬別的眼色肌理。什麼是柴燒?柴燒是我們陶瓷最古老的窯燒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千年之前。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浮梁這位外來客與傳統柴窯的不解奇緣
    8月15日下午,在浮梁鎮教場村一個叫雙板橋的地方,一座柴窯即將開窯,窯工們正忙著出窯前的準備工作。10多家前來進行現場直播的主播、搭燒客戶、市內陶瓷界同仁及媒體記者,不顧高溫酷暑,爭搶著最佳位置,目睹出窯盛況,現場氣氛熱烈。
  • 宋代官窯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一個城市因它出名
    中國瓷器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在宋代,傳統制瓷工藝達到了繁榮昌盛的時期。據統計,宋代窯址佔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總數的75%。宋代陶瓷窯大致分為6個瓷窯,這些瓷窯同時因為所在地區原材料的不同和政治理念、文化習俗、工藝水平而具有特殊性。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堪比萬貫家財!中國的鈞瓷就在神垕鎮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就是人們從歷史書中和影視劇中聽說的那樣,家有萬貫金銀,不抵鈞瓷一片!聽起來要多大氣就有多大氣!所以早幾年就惦記著怎麼樣怎麼樣去看看這裡,真的很神奇麼?會不會被傳說中的故事嚇到了?其實到現在為止,已經不知道去了多少趟了,大大小小的窯差不多都逛了一遍。要說個人最喜歡的,還是這篇圖文中的窯了。不是打廣告啊,是我真心喜歡他們家的風格和堅持傳統的精神。
  • 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這不僅是對中國陶瓷史的貢獻,也是對世界陶瓷史的貢獻,這個貢獻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都是輝煌的。 我們對陶瓷要有一個基本常識的了解:陶瓷上所有的顏色都是金屬在高溫下呈現的顏色,比如青色是用鐵來呈色。鈞窯用銅作為呈色劑有一定的難度,銅在高溫下會揮發,會變得沒有顏色。
  • 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燦若煙霞的窯變釉瓷器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對景德鎮窯變釉瓷器的高度總結及讚美。景德鎮窯變釉瓷器始燒於清雍正時期,由此之後的各朝官窯、民窯,以及民國直至建國,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燒制,一直延續、發展至今,經久不衰。二是由於窯型的緣故,能夠達到的最高溫度不穩定或者達不到銅的正常發色溫度。因此當時鈞瓷能夠真正燒出紅色的瓷器並不多,若能燒出全紅的瓷器,可謂是鳳毛麟角。
  • 景德鎮「祖傳窯」:復興柴窯技藝 傳承民族文化
    電影《百鳥朝鳳》演繹的是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傳承嗩吶這一「匠活」而不懈努力的故事,其背後所表現的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贏得了國人的共鳴。而在景德鎮,也有這樣的叔侄二人,他們以一家之力,重建柴窯,取名為「祖傳窯」, 投身於恢復柴窯文化、重建柴窯精神、保護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不平凡的事業中。
  • 守藝中國|世不一見的柴窯「再現」陶瓷江湖?
    ,但如今在景德鎮誕生的「新一代」柴窯,卻以新的面貌續寫著這個昔日神話。,起初他對所謂傳統的認知還只停留在陶藝層面,後來越發明白,歷史傳承下來的東西其實更嚴謹、更經典,這也是他愛上傳統柴窯的一個重要原因。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看鈞窯如何」72變「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相信每一個了解鈞瓷的人,對這一句話都不陌生。它簡潔明了地概括了鈞瓷窯變的基本特徵,準確而生動。三,釉料的化學組成一個合理的鈞釉組成,是鈞瓷窯變的基礎。鈞釉的化學成分經科學分析,基本的有十幾種,並含有40多種微量元素,十分有利於鈞釉窯變現象的產生。
  •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種瓷器收藏價值極高,是河南名片之一
    在描述鈞窯的時候,有一個說法叫做「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是由於窯變釉在不同燒成環境下可以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這也是鈞窯瓷器區別於其它瓷器的亮點所在。窯變釉非常注重窯爐內的氣氛和燒成曲線,不同的燒成曲線、瓷器在窯內所在的位置都有可能使釉和彩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原產地產出的鈞瓷,是地地道道、正宗的鈞瓷,不過目前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瓷器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越來越多的地方和國家也開始生產鈞瓷了。
  • 鈞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北宋時期鈞窯的顏色難以控制,但又恰到好處,規整對稱,高雅大氣。但隨著北宋滅亡,這種製作工藝也失傳。南宋人葉寘的云:「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個窯口為了取悅宮廷,增加銷量,紛紛根據宮廷需求定燒瓷器。鈞窯瓷器從中脫穎而出的,由於是宮廷需要,當然極盡精美。
  • 百年傳承,古法燒制,他燒出了康乾盛世的氣象
    近些年,隨著燒制技術的改革,已有千年歷史景德鎮柴窯燒制技藝面臨失傳,而在景德鎮有這樣一位老人和他的家族,毅然擔當起發揚傳統制瓷柴窯燒成技藝、恢復柴窯文化,保護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這位老人就是馮上論和他的馮氏家族,他們用古法燒制的窯口叫「祖傳窯」。取這個名字有兩層含義,一是為了紀念其父馮祖傳,二是讓柴窯永遠傳承下去。
  • 雲南江川九溪潘氏龍窯 窯火不熄傳承不絕
    原標題:江川九溪潘氏龍窯 窯火不熄傳承不絕  在江川區九溪鎮大營社區大營小組的後山,有一座迄今300年歷史的龍窯,這座龍窯被一戶姓潘的人家世代傳承,故名潘氏龍窯。300個春秋,這座龍窯依舊保存完好,窯火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