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太廟配享功臣的三次變化,分析明朝的政治和文武鬥爭

2020-12-18 長風白馬

前言:

「配享之典,國家所以報功而勸忠也」,功臣配享太廟是古代用以表彰忠臣烈士的最高榮譽,這個制度源於周朝,漢朝和三國時期的魏把這個制度繼承下來,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比如在魏明帝(公元233年),把已經去世的夏侯惇、曹仁、程昱請到太廟之上。唐朝名臣如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馬周等都配享太廟,宋朝趙普、潘美、曹彬、王安石、韓世忠等也配享太廟。

明朝太廟分東、西壁分別以親王、功臣配享,親王配享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定型以後,人員穩定,一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發生過變化。同親王配享的穩定性相比較,功臣配享卻有不少的變動,那麼明朝太廟配享功臣的變化,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政治變動和權利鬥爭呢?

太廟

一、洪武、洪熙時期太廟功臣配享變化

明朝建國,對功臣有兩個表彰祭祀的地方——「功臣廟」和太廟配享。第一種「功臣廟」,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當時功臣還沒有專門祭祀的地方,於是在雞籠山設祭壇,用來祭祀已經故去的功臣胡大海、參軍李夢庚、郎中王愷等人。次年春,在雞籠山開始興建功臣廟,用來表彰和祭祀功臣。六月,功臣廟建成,用故去的大臣的功績大小作為排序,共有二十一人入廟。

正殿: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等王爵,西序:越國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德勝等公爵,東序:西海公耿再成,濟國公丁德興等公爵。

兩廡各設牌一,總書「故指揮千百戶衛所鎮撫之靈」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和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改擴建功臣廟,但並沒有增加或改變功臣次位。

第二種,太廟配享,太廟配享在《明太祖實錄》有記載:

洪武二年春正月丁未,享太廟。以功臣廖永安、愈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配享。設青布六間於太廟庭中,內設配享功臣位。洪武三年三月壬辰,太廟配享,增常遇春一位,八月定功臣配享儀,常遇春以下凡八位,於廟西廡各設排位,東向。洪武九年十月乙未,新太廟城,以功臣開平忠武王等一十二位侑於西廡。

是哪十二位配享太廟?《大明會典》記載:

洪武二十六年初定儀,(太廟)功臣配享十二壇,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寧王沐英、虢國公俞通海、蔡國公張德勝、趙國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德勝、泗國公耿再成、永一侯桑世傑。

從上面的記載來看,功臣廟入祀功臣和太廟配享功臣雖不盡相同但卻又密切相關。太廟配享功臣中桑世傑不在功臣廟。而功臣廟中的馮國用、丁德興、吳良等10人不在太廟。但太廟配享的11人(除桑世傑)外也是功臣廟的主體。

明初開國,武臣最重,這可以從功臣廟和太廟入祀和配享的功臣來看,這些人都是隨朱元璋攻城略地、奪取天下的得力幹將,而且兩廟中沒有文臣,這也反應出明初「重武賤文」的歷史背景。

朱元璋畫像

二廟功臣的位次都以爵位高下為序,即二廟的入祀標準主要是根據功臣的功勳而定。二廟功臣又有所不同,功臣廟是「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太廟則無生者配享,所祀為功臣廟中勳爵顯要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明太祖實錄》、《大明會典》所記載的二廟功臣入選有著值得懷疑的地方,《明太祖實錄》經建文、永樂三次修訂,已不是原貌,並且《實錄》中記載的功臣廟祀及功臣太廟配享,採用了「追書」之法,對洪武朝事是後世以事實為依據卻又改撰,所以後人對此多有辯駁,在此不多敘述。

洪熙年間,明成祖朱棣取代建文帝,成為了大明帝國的主人,隨著改變的還有太廟配享功臣。永樂皇帝朱棣初為燕王,就藩北平,史稱「智勇有大略」。在公元1399年起兵「靖難」,經過四年多的戰爭,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

朱棣用武力奪取帝位,「靖難之役」 讓朱棣登上皇位,也產生了一批「龍興之臣」的功勳武將。洪熙元年,以功勳武臣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寧國公王真配享永樂帝於太廟。

與洪武年間,只是武將配享廟祀不同,洪熙年間與這三位武臣配享太廟的還有一位文臣,他就是姚廣孝。姚廣孝初為僧人,法號道衍,在建文帝實行削藩後,密勸朱棣起兵,道衍雖然沒有親臨戰場,卻對朱棣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朱棣稱帝後,讓他複姓,賜名廣孝。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去世。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太廟。

姚廣孝身份特殊,是配享太廟中的唯一一位文臣。不過,姚廣孝雖然是文臣,卻運籌帷幄,多武功,類似於武臣。這表明洪熙年間在決定配享功臣時,雖然稍有變通,卻還是基本恪守了「太廟專以武臣配享」的祖制。

隨著張玉、朱能、王真和姚廣孝配享太廟,洪武朝功臣與永樂功臣各自以爵位而序,排定位次,太廟西廡增加了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寧國公王真、榮國公少師姚廣孝。至此,太廟共有八王、七公、一候共計十六人,這樣的格局一直保持到嘉靖年間。

此次太廟功臣的變化,反映出了朱允炆和朱棣的政治鬥爭,最終以朱棣勝利告終。

姚廣孝和朱棣

二、嘉靖年間太廟配享功臣變動

嘉靖時,「黜姚進劉」是嘉靖時太廟配享的第一次變動,「姚」就是姚廣孝,「劉」就是劉基。在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八月,《明世宗實錄》記載:

上諭輔臣曰:「廖道南嘗言姚廣孝弗宜享太廟……但光孝系釋氏徒,使同諸臣並食於德祖、太祖之側,恐猶未安……當撤去,即移祀於大興隆寺內。」

黜祀姚廣孝主要是因為他是佛教徒。一方面,從禮制上講,佛教徒配享太廟受皇家祭祀,不符合儒家禮儀。另一方面,還在於嘉靖初世宗掀起的滅佛之風,遍及宮廷內外,來勢迅猛。比如嘉靖六年十二月,毀皇姑寺,散其黨,核僧徒;嘉靖十五年五月,毀禁中大善佛寺,得佛骨萬三餘斤,毀佛像一百六十九座。嘉靖黜佛,屢屢摧毀寺廟,驅逐僧眾。同時出臺了強令僧人還俗,嚴禁僧人設壇說法等措施。

至於嘉靖滅佛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嘉靖醉心道教,好道必定仇佛,也或許是佛教勢力與孝宗、武宗以來的政治集團關係密切,嘉靖欲藉此達到打擊以慈壽皇太后、楊廷和等為首的敵對勢力,因此此次,配享太廟的變動是政治權利鬥爭的一個方面。總之,不管原因如何,結果都一樣,姚廣孝被掃出太廟的大門。

在姚廣孝被除祀後的第二年,即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刑部郎中李瑜上疏嘉靖進祀劉基。在奏章中,李瑜建議讓劉基配享太廟。在後續的廷議中,認為劉基在朱元璋起兵時的奇謀和大政方針都依賴劉基,最後由嘉靖裁定,讓劉基配享太廟。

黜姚廣孝和進劉基,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姚廣孝和劉基二人有共同之處,兩人都是文臣且兼具韜略,以文臣而建軍功,類似於武臣。二人之間的相似性使劉基成為代替姚廣孝配廟的最佳人選。因建軍功,類似武臣,所以符合祖制,又因為是文臣,在廷議時,群臣都能一致同意。如果僅僅只是罷黜姚廣孝而沒有進補劉基,那麼就意味著文臣在太廟中僅有的位置和就不復存在。文臣群體意識的凸顯,表明明初「重武輕文」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變。

明英宗之後,文臣的地位逐漸得到提升,出徵時由文臣任總督或提督軍務,經畫一切,武臣只負責領兵作戰。從此文臣統帥,武臣領兵,就成了定製。督撫之設本意就是用文臣節制武將,防止其跋扈,結果就是武臣的地位越來越低。正德之後恩澤都是武職,更是被人輕視。

中央有部、科,地方上有督軍、總督、巡撫,重重大山壓制在武職官員上面。五軍都督府的職權越來越輕,將軍元帥的地位如同小兵一般。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進行孔廟祀典改制,要去孔子王號,降低孔子的祭祀地位,卻遭到了文臣們的反對。嘉靖惱怒的說道:

設使武成王祀典今在,朕下名去之,必翕然封順,必無一人言之曰,此聖祖所存也。

嘉靖的這一段話,道出了文臣對有關群體榮辱的孔廟祀典的扶持之心,孔廟尚且如此,更何況太廟配享?

嘉靖年間的貨幣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武定侯郭勳請將其祖郭瑩配享太廟,初下廷議卻沒有通過,郭勳便在嘉靖面前說道:

往年進基(劉基)享,以文臣故,舉朝翕然順從,臣祖英(郭英)武臣,乃紛然陰忌。

從這段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基能夠配享太廟既是其功勳類似開國武臣,同時也反映出嘉靖對文臣們的意願。

而嘉靖年間的另一次太廟配享的變動就是添祀郭英,郭英是大明帝國的開國武臣,但在明朝名將如星的時候,他的功績並不顯赫,但他壽命長,歷經三朝,所以不肯能在洪武時期配享太廟,因為明朝祖制太廟生者不能配享。然而,作為武臣,郭英卻能在「文尊武卑」的嘉靖年間添祀太廟,確實匪夷所思。

而郭勳能夠配享太廟離不開他的六世孫——郭勳。郭勳早在正德年間,就開始為郭英配享太廟大造輿論,撰寫《三家世典》,把郭家和徐(徐達)家、沐(沐英)家並列,移栽攀附徐家和沐家,為郭英配享做進階。

嘉靖初年,郭勳又仿造《三國志俗說》及《水滸傳》,撰寫《英烈傳》,說郭英生擒張士誠,射殺陳友諒,這本小說甚至傳入內廷,讓人動容。

當然,最主要的是郭勳備受嘉靖崇信。嘉靖初年,郭勳支持「議大禮」而獲得嘉靖的青睞,嘉靖九年郭勳領導修建天壇和地壇,而且郊、廟大禮除了嘉靖親行之外,都用郭勳代行大禮,從這些來看,嘉靖對郭勳的信任和倚重。郭勳賣力,嘉靖滿意,在這種背景下,郭英配享太廟才能得以實現,雖然廷議沒有人支持郭勳的提議,但嘉靖卻能力排眾議,使郭勳遂了其祖配享的心願。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郭英配享太廟後,太廟的功臣位次也得到了調整,此前,二廟功臣,以王、公、候、伯的爵位為排序,洪武朝功臣以徐達等各自為序,永樂功臣以張玉為各自為序,而劉基作為伯爵卻在列於六王之後,群公之上,在這次郭英配享太廟後,禮官根據上意,把次序做了調整,郭英位於桑世傑之上,劉基調在了末位。

郭英畫像

三、從太廟功臣配享分析明朝朝堂上的文武之爭

縱觀漢、魏、唐、宋諸朝功臣配享都有兩大特點:一、文武兼備,二、君臣相對。其臣配其君,如房玄齡、杜如晦配唐太宗,王安石配宋神宗,這就使得功臣配享隨時增加,處於變動之中,不僅僅限於開國功臣。

而明朝卻與前朝不同,由於洪武開國、永樂靖難,武臣尊崇,遂形成了太廟配享以武臣為主的局面。而武臣名將卻在洪武和永樂年間最多,後世萎靡不振,所以太廟功臣只有明太祖和明成祖年間的武臣,明仁宗之後就沒有武臣再入太廟。

武臣從祀與太廟,所以彰武功;儒臣從祀與孔子廟,所以表文治——《明神宗實錄》

這就話雖然出自萬曆年間,卻是對明代配享太廟功臣的總結,代表了朝廷對功臣配享象徵性的認識。劉基、姚廣孝能夠入太廟,對文臣來說,兩人是文臣的代表,對朝廷來說,兩人雖是文臣卻多軍功,與武臣類似。劉基能夠在嘉靖年間入享太廟,實際上是兩個原因都有。

隨著明朝轉入太平盛世,文臣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要求改變後世文臣不得配享太廟的呼聲越來越高。弘治時期,文臣丘濬上書,建議選一個「正經」的文臣配享太廟,卻未被弘治採納。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九廟建成,時任禮部尚書的夏言上書,建議選文臣入享太廟,其建議實際上是繼承了丘濬的思想,一方面代表了文臣,提出應該以漢、魏、唐、宋為法,太廟配享不必皆用武臣,文臣也應該配享,另一方面,主張不必只配享開國之君,守成之君也應該有配享之臣。

夏言畫像

但無論不管怎麼建議,兩者的思想都一樣,就是文臣要配享太廟,但夏言的這一建議並沒有被嘉靖採納。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太常寺少卿李宗延也上書建議文臣配享太廟,明熹宗也未採納。

結語: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武臣配享太廟」成為明朝一個相沿不變的「祖制」,即便後續的變動也是在恪守「祖制」的前提下進行的,比如姚廣孝和劉基,雖是文臣卻都是以軍功而入太廟。

儘管配享太廟的變動是在「祖制」的約束下進行,但我們還是能夠從這些變動看到明朝政治活動的變遷和文武之爭,比如權利鬥爭對明朝宗廟祭祀的影響,比如「靖難之役」、「嘉靖滅佛」等,從明初的「武尊文卑」到明中後期的「文尊武卑」。總之,配享太廟功臣的變化,不止是增減一人那麼簡單,能夠清晰的反映出明朝國家祭祀制度的政治特徵。

參考:

《明史》

《三家世典》

《國史考異》等

相關焦點

  • 清朝入關後,直接佔用了明朝太廟,明朝皇帝的牌位到哪裡去了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多爾袞在趕走李自成進入北京定都後,卻沒有將明朝的太廟付之一炬,而是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大家族的牌位,直接從關外遷進了明太廟,以便於緬祖祭祀。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滿清直接佔用了明朝的太廟,那麼原來供奉在太廟正殿的那些明朝祖先牌位,又去了哪兒呢?
  • 大清入主中原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哪?
    古代封建社會,講究的就是氏族宗廟,圖的就是死後還有供後人瞻仰祭拜的地方,其中宗廟就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而身為天下至尊的皇帝家自然也存在宗廟,但皇家稱之為太廟。最初裡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後來皇后和功臣也獲得了被供奉於太廟的榮譽,即「配享太廟」。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太廟裡原來明朝的帝王牌位去了哪裡?
    此後直到明朝滅亡,北京一直是大明國都,時間長達二百二十多年。成祖和其之後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也在此去世,死後也都進了太廟享受祭祀。在太廟接受供奉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歷代皇帝,朱元璋的四代祖先(追贈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也都擁有一牌之地。
  • 多爾袞定都北京後,直接佔用明朝太廟,那明朝皇帝牌位去哪了?
    明清兩朝是我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時期共經歷了十三位皇帝,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到最後明思宗崇禎皇帝,明朝共持續了大約300年的時間。清軍入關後,打敗了明朝,將明朝餘黨趕出了國境。多爾袞定都北京後,直接佔用明朝太廟,那明朝皇帝牌位去哪了?
  • 清軍入關後,把明朝太廟佔為己有,清朝為何不自己修個太廟?
    多爾袞以及順治帝在入主紫禁城之時,摒棄了李自成當時的殘暴,對明朝列祖列宗所享有的太廟以及安葬明朝帝王的十三陵,都做了非常充分的保護措施以及規劃。在這一點上,相比於之前的朝代,大清的做法確實是讓人無懈可擊。不過,就算是大清朝再寬容宏大,私下中也存有自己的私慾。在紫禁城對天下臣民發號施令,是皇權統治的標誌,清朝帝王也不例外。
  • 清朝入關後,太廟被清帝所用,那原來太廟裡的明朝皇帝去了哪裡?
    直到清朝,清朝統治者為拉攏仍忠於明朝的臣民得人心,所以開始厚葬崇禎,為他修建了思陵,營建了帝王陵墓該有的建築。清朝立國後,諸帝對朱元璋可謂是禮遇有加,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親往謁陵,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被史書譽為是「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而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行三跪九叩之禮。
  • 清朝入關後,祭祀佔用了明朝的太廟,明朝皇帝的牌位去了哪裡
    清朝對於明朝皇帝的牌位,處置得還是比較「哥們兒」的,順治帝喊過崇禎帝皇兄……愛新覺羅氏給自己的定位很聰明,崇禎帝是因為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在煤山上自縊的。然後是愛新覺羅氏又把李自成收拾了,幫崇禎帝報了仇,所以他們是明朝的拯救者。
  • 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太廟命懸一線!
    太廟在中國古代是王朝家天下的象徵,摧毀太廟就是亡國的表現。歷朝歷代,只要城頭變換大王旗,新上臺的統治者一定要下令將太廟燒毀。中國古代數千年都是如此。但是,只有一個例外。這個例外就在北京,毗鄰天安門東邊。時間是1644年,而人物則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實際開創者、權勢貴為 「皇父攝政王」的多爾袞。
  • 明清兩代皇后升祔太廟:明朝規矩多,清朝較寬鬆
    而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兩個朝代,明朝和清朝統治者雖然隸屬於不同的民族,但都有著體系化的「升祔太廟」制度,相對而言,大明朝的制度較為嚴謹、清王朝的制度則比較寬鬆。明清兩代的皇后,死後按照怎樣的原則升祔太廟?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而在宋朝,政治精英對於文治的推崇明顯高於軍事,以致於其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備受後人批評。明朝的文臣武將地位格局演變,既受到了唐宋時期文武關係的影響,又與本朝的政治制度發展相適應,有自己獨特的特點。01明代文臣武將地位的歷史淵源縱觀古代歷史,文武關係的變化對於政治格局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 清朝入關後,將太廟當作清朝祭祖之地,那明朝的皇帝牌位去了哪裡
    北京的紫禁城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修建,明成祖朱棣在紫禁城修建完成後,才從之前的都城南京前往新的都城北京登基,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到明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一直都在北京紫禁城登基和駕崩,政治中心的轉移,也使得明朝在之前都城南京太廟中所供奉的祖宗牌位跟隨著明成祖朱棣一起前往新都城北京紫禁城的太廟中。
  • 明朝流行一句話,滿朝文武半江西,原因皆是因為此人!
    明朝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比較出名的朝代的,為什麼呢?之所以出名一方面是因為明朝中後期的皇上在朝政上都是不問世事的,整天被美色和酒肉左右,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宦官亂政,朝政被宦官所把持著。另一方面,在明朝中後期的官場和朝廷上流穿著這樣一個說法:「滿朝文武半江西」,顧名思義就是整個朝廷的文武百官有將近一半都是江西的人。誇張到什麼程度呢?最誇張的現象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縣城出了四個尚書,這樣的情況側面的說明了明朝地區官員的產量太高。然而,這樣的現象又反應的是什麼呢?不用想最直接反應的就是統治的腐敗了。
  • 滿清入關後,順治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個傳承有序的民族,我們能夠延續至今,保持文化和文明的不斷進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最為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血脈認同和文化認同。太廟源於祭祀,而祭祀從奴隸社會的夏朝就開始了。太廟的存在就是傳統的正當性存在,也是文化存在的正當性,中華民族一直用血緣傳承和文化傳承來樹立基本的正統統治根基的,所以太廟裡面的牌位雖然是木頭做的,但它們的意義太過重要了。回到題目,滿清入關後,定都北京,順治皇帝又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的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看前朝怎麼做就行了。
  • 如何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朝——評《狂歡時代:生活在明朝》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生活史來說,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描述,使讀者能看到各階層、各地域的生活場景和日常風貌,並試圖描述並還原古人當時的日常生活甚至解讀出他們想要的更深層次的結論,進而總結古代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這是學者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的傳統範式。
  • 四百年前東北亞多種政治力量展開激烈角逐,明朝應對失敗國運悲催
    17 世紀初期,在東北亞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多種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傳統的政治格局面臨著重大的變動。明朝由此先後三次派人赴澳門招募葡萄牙士兵和傳教士作為教官進入明朝軍隊,以公沙的西勞為代表的一批火炮教官,先後戰死在遼東防禦戰中。明朝政府曾多次下詔撫恤與褒獎這些葡萄牙士兵的家屬。葡萄牙因此與明、清兩朝產生了長遠的聯繫。
  • 明朝一代明君朱棣,在其死後一百年,為何他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一個朝代的皇帝就是明朝的,要說明朝時期最為出色的皇帝的話,那就要說第一個皇帝朱元璋了,開闢了一個新的朝代時代的領導者可謂是功不可沒呀。但是明朝另外還有一位皇帝也是十分的優秀的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他就是朱棣,以他的軍事才能聞名,曾打敗過身強力壯的蒙古人的部隊,他還通過了第一次的航海開了先例,將當時大明朝的許多東西發揚到海外,並且我們知道有名的《永樂大典》就是在他的號召下修改好的,他還留下了許多的豐功偉績咱就不在這裡一一細說了。但是奇怪的是如此偉大的一位皇帝,竟然死後他的牌位差一點被自己的後代給丟走,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皇帝中的大孝子,為了讓父親進入太廟,不惜與大臣博弈二十四年
    縱觀明朝十六帝,明成祖朱棣絕對算是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最有作為的帝王。然而,明中期朱厚熜在位期間,明朝太廟卻經歷過一次劇烈變化,明成祖朱棣更是差點斷了祭祀。有說法認為這是由於朱厚熜想要將父親的牌位擺進太廟,而太廟中牌位已滿,導致朱棣差點「被祧」,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準確。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朱厚熜與大臣之間長達二十四年的博弈說起。
  • 明朝與朝鮮王朝確立封貢關係,明朝使臣在朝鮮遊覽的政治文化內涵
    明朝建立後與當時朝鮮王朝確立了封貢關係雙方互派使詎維護這種關係明代與朝鮮王朝間的使臣往來頻率和次數上都多於以往在明代艍不完全統計朝鮮派往明朝使臣人次為1252人次平均每年達46次朋朝派往朝鮮使詎次數約153次,平均每年6次,關於使臣遊覽方面的專門研究並不多見兩國使臣在出使對方國家時除了傳達詔敕並完成各種政治任務外他們會利用閒暇時間參觀遊覽名勝古蹟。
  • 從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說起,談談明朝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的優缺點
    很多人都說的建立王朝和出身,政治相關,有時間可以看看,明朝剛建立許多經濟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在中國曆朝歷代,朱元璋的政策可能有些死板,但生產生活恢復上,可能已經算是飛速了十五天內,朱元璋的爸爸媽媽大哥都相繼死了!家裡直接沒有了經濟來源,放在一般人直接嚇尿了,還是在亂世,各種饑荒,出去討飯都是靠本事,大家都沒米呢。
  • 揭秘東廠,明朝中央集權訴求下政治體系的集體崩塌
    中國古代政治歷史,是一部中央集權慢慢加強的歷史。分兩部分而論,地方和中央,是一點點削弱地方藩王權利,而將大權掌握在中央機構;中央行政系統內部,皇帝全權處理政務,文武百官起輔助作用。而根據王朝格局,歷朝歷代更加注重約束地方。明朝是一個中央集權發揮到極致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