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價值5520萬天價的筆筒嗎?在2012年中國嘉德春拍上,一隻「明周制魚龍海獸紫檀筆筒」以5520萬元成交,創下木質筆筒拍賣成交價的世界紀錄。
一隻小小的筆筒竟能拍出5520萬的天價,這背後最大的功臣就在筆筒口那圈以貝殼、寶石為材料,通過錯銀絲為纏枝蔓向前出來的精美紋飾——吳中絕技百寶嵌。相傳這個技法是明代嘉靖年間,揚州有一位名叫周翥的工藝名匠所創。
《履園叢話》記載:「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創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銀、寶石、真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車渠、青金、綠松、螺鈿、象牙、蜜蠟、沉香為之,雕成山水、人物、樓臺、花卉、翎毛、嵌於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桌、椅、窗、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未有之奇玩也。」
百寶嵌工藝出現於明代,進入清代後主要作為家具和漆器裝飾。由各種奇珍異寶鑲嵌成的圖案花紋,會隨著照射光線角度的變化,發出各種各樣的光彩,極其富麗豪華。百寶嵌費工費料,是一種極其奢華的藝術,在古代只有宮廷權貴才有資格享用。
一般來說,百寶嵌用在漆器上較多,硬木家具也不少,但像小葉紫檀、黃花梨這類名貴家具就比較少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對經過修復的明末清初的黃花梨番人進寶圖頂箱櫃,鑲嵌奇珍異獸。
據介紹,《番人進寶圖》紋飾只出現於明清時期,反映了當時番人(古代周邊少數民族和外國人的泛稱)朝貢的社會風情,民國以後這種紋飾就消失了,這是唯一一款古時有,但現今已沒有的紋飾。
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對明代萬曆甲申款朱漆百寶嵌立櫃,櫃門上以象牙、骨、玉石、壽山石、螺鈿、青金石等多種材料百寶嵌成庭院祝壽圖;下沿板以同樣方法各嵌四組「職貢圖」,並有大明萬曆甲申年制款。
這款清乾隆紫檀漆心百寶嵌花卉寶座,面上三屏式坐圍用如意雲紋曲邊攢框,框內以披麻掛灰上漆工藝製成灰白色漆心地,靠背正面及扶手的正反兩面皆用碧玉、瑪瑙、紫晶、壽山石、青金石、珊瑚、象牙等珍貴原料以周制鑲嵌而成。整個寶座造型優美、穩重大方、用材考究、材質名貴且做工精細,鑲嵌的圖案色彩搭配自然天成,栩栩如生。
多種不同材質的奇珍異寶嵌在一件家具上,非常考驗工匠的鑲嵌工藝、對畫面的顏色把控和構圖搭配的審美。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對百寶嵌工藝忍不住讚嘆:「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藝之能事。至其厚薄深淺,濃淡疏密,適與後世賞鑑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是豈工匠之所能辦乎?蓋技也而近乎道矣。」
集百種寶物於一身的百寶嵌,可以說是「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在百寶嵌上能體現,在明式家具上能體現,在日復一日的精工細活中也能體現,這就是器物之美背後的「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