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南宋宰相趙普說過的一句名言。《論語》是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它既是歷朝歷代讀書人科舉考試、修身養性的必讀經典,也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的一部治國良策。
孔子,本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國儒家的先祖,教師的祖師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史稱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子被後世尊稱為「孔聖人」,「萬世師表」。2500多年來,孔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直是至高無上的。
孔子的地位如此崇高,得益於孔子為人師表,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也得益於一部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語錄,其中有無數經典的至理名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就是其中的一句。這句話飽含著濃縮的人生智慧,我們認真地參詳領悟這其中深刻的內涵和哲理,心境必定會有一個的巨大提升,到達超凡脫俗的境界。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幾乎是所有的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這句話出自於《論語》雍也篇。原文是這樣的,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有的人望文生義生硬地解釋說,聰明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這種粗淺的解釋是不對的。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的。用現在通俗的語言可以這樣解釋,就是孔子將山水形象而生動地比喻為智者和仁者,智者就是聰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樣不停地活潑靈動,反應敏捷,思想躍進,性情好動。仁者就是仁厚的人,有仁德的人像山一樣穩健安靜,安於義理,仁慈寬容,不易衝動,性情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聰明的人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健康長壽。用水來比喻智者,用山來比喻仁者,這是十分恰當的。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為什麼「仁者樂山」呢?,孔子說,山高大巍峨,山上草木茂密鳥獸群集,人們生產生活所用的東西山上都能產出,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山產出了許多對人們有用的東西,可是山並不從人們那裡索取任何的回報。四面八方的人來到山上,取其所用,山都慷慨給予,沒有厚此薄彼,山還興風雷做雲雨,貫通天地,調和陰陽二氣,降下甘霖惠澤萬物,萬物因此得以生長,人民因此得以溫飽。這就是仁者之所以樂於見山的原因。
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為什麼智者樂於見水呢?孔子說,水擁有一切生命的物體而出乎於自然,就像人的美德一樣。水流向低處,蜿蜒曲直,卻有一定的方向,豪情正義,勇往直前,洶湧澎湃,沒有止境。所以人們開掘堤壩使之流淌,它就會一瀉千裡,即使水跌入萬丈深淵的山谷,它也毫不畏懼。水無所不達,萬物出入於它而變得新鮮潔淨,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
所以說,智者像水一樣活潑而充滿靈氣,仁者像山一樣穩健和大度,這就是儒家追求理想人生的至高境界。
智和仁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像山離不開水,水離不開山一樣。我們應該深刻地領悟到,動靜結合,剛柔相濟,這是濃縮了的人生智慧。要像水一樣深邃寬廣,像山一樣高瞻遠矚,智而懂得變通,仁而心境平和,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人生中會遇到各種的苦處,具有樂觀豁達的智者和仁者的心態,就能正確面對,超越自我。
水的深廣,山的高遠,一上一下,一高一低,孔子正是用這種對比的方法,告訴我們一個為人處世的最高智慧:顯仁藏智。有仁德的人,要像山一樣偉岸、崇高、穩健,才能更好廣播於天下。有智德的人,要像水一樣深藏不露,波瀾不驚,才能更好地積蓄成長的力量,像水一樣活潑自在,瀟瀟灑灑。
有人說,《論語》是一部內聖外王的經典。學好《論語》,內可以修身養性成聖賢,做一個才華出眾、品德高尚的君子;外可以治國安邦定天下,做一個建立功名、成就事業的精英。多讀《論語》成為智者,成為仁者,既是瀟灑快樂的,又是穩健永恆的。
自古以來,中國有許多著名的畫家都鍾情於山水。為什麼他們要如此專注於畫山畫水?因為他們深刻地領悟到了山和水蘊含的深刻哲理。山是獨立無畏的,只要它存在,它就堅定的獨立,不依附哀求別人,更不會為私利、為五鬥米向別人折腰屈膝。山穩重,並且懂得自持,山在原則上固守節操,具備「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高尚情操。
畫家畫水,他就是要體現水一樣的靈性,以及圓融通透、上善大度的智者氣度,要體現山水相依,體現仁和智不可偏廢。智者首先必須是仁者,不是仁者,就沒有真智。水的特性在於柔和多變,遇事忍讓,有容乃大,水的特性貫穿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和處世之道上。
晉代末期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有這麼一首經典之作,詩文曰:「智者樂山山如畫,仁者樂水水無涯。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細雨朦朧小石橋,春風蕩漾小竹板。夜無明月花獨舞,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首詩正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和聖人君子的標準寫照,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飽讀經書、學識淵博,便會自然地表現出文人君子的優雅舉止和翩翩風度。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僅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而且已經走出了國門,儒家思想在中國、在世界得到了發揚光大,世界眾多國家大力支持設立孔子學院,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據說有多位西方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建議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們讚美自然的山水,崇尚人性的仁智,就要把仁和智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既充滿活力,又穩健大度,這樣就能描繪出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