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大道文明公眾號,作者天台桐柏山張鍊師,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
夫日用者,飲食則定,禁口獨坐,莫起一念。萬事俱忘,存神定意,口唇相牯,牙齒相著,眼不視物,耳不聽聲,一心內守,調息綿綿。微微輕出,似有如無,莫教問斷,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內浴津自生,靈真付體,自知長生之路。十一.一時辰,常要清靜。靈臺無物為之清,一念不起為之靜。身是黑之宅,心是神之舍。意行則神行,神行則黑散。意住則神住,神住則氣聚。五行真氣,結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聲,行處坐外,常覺身體如風之行,腹內如雷之嗚,陣和氣透,醞酬灌頂,自飲刀圭耳。聽仙音無弦之曲,不撫而自聲,不鼓而自嗚,神黑相結,如男子懷孕,得觀內境,神自言語。是虛無之宅,與聖同居,煉就九轉,結成大丹,神自出入,與天地齊年,日月同明,脫離生滅矣。每日休教有損失,十二時辰常要清靜。黑是神之母,神是黑之子,如鸚抱卵,切要存神養黑,能無離乎?妙哉,玄之又玄·。人身中有七寶事,為富國安民,精黑血滿也。精是水銀,血是黃金,黑是美玉,髓是水晶,腦是靈砂,腎是球璨,心是珊瑚,此是七寶,歸身不散,煉就大藥,萬神盡登仙矣!
貧道這次參加西安玄門講經,收穫良多。因為總體來講,這是一大批有實力的道長們登臺做出一場高水平的演講。可喜的是玄門湧現出大批有見地有實修的青年道人,這對我們道教是件大好事。
貧道對玄門講經的活動特別感興趣,因為劉世天會長說講經應該是道士宣教傳道基本功,貧道深以為然。一直在關注歷屆 玄門講經活動,眼下應該是做個總結的時候了,所以想多說幾句,好聽的不太多,主要是講一下貧道心目中的玄門講經應該如何展開。
首先貧道特別關心的講道宣教的問題,目標要明確,力度要足夠強,並體現出足夠可觀的社會效應,也就是說出去的話要有相應的效果,譬如要產生至少這些效應:
一、闡明妙道吸引相當聽眾並引發共鳴及相關的行動;二、產生足夠數量的有效信眾和教眾,也就是相信大道並參與道教修行和各類宗教活動;
三、對本地社會相關方面產生系列的轟動,或者起碼的潛移默化的效應,譬如生產力提升,犯罪率降低,等……;
四、文昌帝君《陰騭文》要能夠使官僚作風扭轉,升學率提升,犯罪率降低減少;《太上日用妙經》將會產生大幅度身心和諧現象,同時社會風氣明顯轉變;到宮觀的義工人數增加,學道呼聲高漲,參予道教活動人數增加;……。
當然上述問題都是需要進行統計分析。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傳遞信息,並引發一系列的優質有道行為,當然要能夠使信眾喜聞樂見,並自覺自愿力行,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講經者「出其言善「 獲得大家的心心相印,很要緊。所以每個講出來的句子都要儘量表達完整的意蘊,並且可以不走樣的直達聽者意識之中。譬如經典中說「敬天地,重日月」這句話基本上可以不用解釋就能明白如何行動。
但是很可能解釋反而不清楚,欲清反昧,就會產生反面效果。譬如:如果你這樣講經:「經曰:敬天地重日月,即是說要你敬重天地日月」 估計大家會睡過去。但是如果:為了使我們超越普通人生,我們應當敬天地。這個屬於完備的信息,大家會非常想知道為什麼!當然這個還有缺陷,所以要再加一句前導詞句:人生的目的,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不分高低貴賤,超越一切,是永遠的夢。這樣就會產生奇蹟般的效應:大家即使不明白,也會想行動起來去」敬天地「。
因為《妙用經》「登仙,超升」之說,支撐的這個完整的信息段,提供了最有力量的信息,直中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個就是講經的而原則之一:經文的終極目標,適應對象,如何行動。你必須起碼要讓你的聽眾開始行動,所以就必須給出完整的不可分割全息的斷語。其後的任何解釋都會有人感興趣,因為達標信息傳達清晰有一定力度是很重要的。
《太上老君內外日用妙經》其實可以結合《道德經》中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對待解讀。三教成就莫不從修身開始,儒家的修齊平治,在我們道教則說「內用成丹,外用成法」。
《內日用妙經》,所言無非使大藥成就,升華生命到極致,是為成仙之道。《外日用妙經》,智慧圓滿,大善德行,功德圓滿成神。此兩者合起來就是道教的成就神仙之道。大道就在眼前,內外日用和其妙法,「功夫容易藥非遙,說破人需失笑」。另外成仙成神之道都和世間法並行不悖,甚至相互輔成,這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區別之一。
貧道發現道士講經的開頭都很糟糕,譬如缺乏開門見山的勇氣,你是無法打動聽眾內心深處。譬如喜歡說,「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這是學者們講課時的慣用語,他們可以這樣,講經卻不,可以如此扭捏。這種開頭,往往是那種會羅嗦很久,才展示出全部的精神,都會讓聽眾不知所云的人常用的方法。其實只要看開頭就會知道下面如何。哈哈哈!不過陳道長雖然開頭有些犯忌,內容卻非常精到,火候問題還真是練家子的核心問題,說的很有功底,不失為妙文卓見。
道教的講經,因為實踐性強,故有一個特殊的法度表述規則:一、道經大道行動綱領,不是單純文字說教,要自己行過做過才知道其中的妙用,而妙用往往都在日用不經意中,起大作用中獲得;二、親身深刻體證才能說得出妙義;三、修真之上毫無所得,所言必然毫無意義而且無力。說白了就是你沒有依照此經修證過,所講的就是皮毛,而且不但沒有指導意義,更沒有任何吸引力,也無法為大家帶來有意義的信息衝擊。
所以講經者口才是最末端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前提必須是具備充分的道學實踐者,道功踐行者,而且深悟大得者,才有資格講出精義。所言則是全部的功夫和見底之一體化。混成自立。
具體說起來要從這七個「正己澄心」的標題文章開始:如何才能做到正己澄心有「以敬畏為本」【周信心】,「明道立德」【王景修,聞至成】,「遷善去惡」【鄢信明】。做到正己澄心可以提升境界高度而「愛國守法」【孫高雯】,「日用為妙」【劉振宇】。
進一步細化心理行為規範「去奢華正己,務真實澄心」【張祥清】。這幾篇文章抓住了「正己澄心」為一個核心,從不同角度,來闡明經文對學道者之的內在素養的要求。貧道對於「修道既是修心」這樣的口號向來萬分警惕。其實對性命雙修大家還是要下功夫琢磨下,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修心之說可以完全概括的!
譬如:即使我們不求超升登仙,我們的心靈也會獲得寧靜,靈魂也會得到升華。天哪!這是道教的經典講解嗎?如果你到一家餐館,看完菜譜,點好菜,付過帳,但是人家的菜上來,你卻扭頭就回家了。這樣的行為很像是《買珠還櫝》的故事裡面說的那樣情景。 建議大家不妨改成「《妙用經》實乃告知登仙實操路徑,依教奉行必然超升登仙。但吾輩不妨勉力奉行以求煉化氣質,或能得其萬一,足慰平生。」
孫高雯道長講經,從頭聽到底還是很有味道的。尤其是把道教思想納入到馬列主義的哲學範疇中,給人一種藝高人膽大的印象。不過我們宗教家們最好儘量不要和任何體系過分靠攏,最多示好,表達折服都可以,不要給人以攀親嫌疑。以前貧道就說過,我們道教就是信道的,信道就是要把自己相方設法絕對高明化,當然也要容忍別人的絕對高明想法,但是我們不攀親。
說真的,貧道很喜歡董興重的這篇稿子,很顯然學問做得紮實,語言凝鍊,層次分明。但是對象恐怕他是面對社科院研究員在答辯論文,不是給老百姓講經,八成是生怕我們聽明白吧?反正聽完後我們都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我們會很困惑,看起來挺容易的,你這一說似乎也太難了,學還是不學呢?
郝興從道長的案例出現的很及時,因為前面我們似乎大家都在與天尊級別的信眾對話,一個案例都不講,我們平民百姓很難聽懂。是不是要放棄我們了!講經要講例子,最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
周信心道長終於提到一個核心關鍵詞:「經文雖然分為內外,卻是聯繫密切。說精氣神的各種變化升華的道理和方法,是針對內日用的部分。這些工夫皆是日用平常行住坐臥中,在眼耳鼻舌身衣上要注意的。」內修和外行,道德內充,道行外溢是這個妙用所在。唐居士提到了自己的修行化解精神障礙恢復健康的過程,這個路子容易引發共鳴,因為在其他地方很困難的事情,在道教中很簡單輕鬆化解。
關於《妙用經》煉化氣質提升境界後的行為規範,大多有益於社會秩序良性發展方面的闡述較多,這裡面要注重修真者與其社會功能達標行為之間的必然聯繫,這就是內外日用妙經之間的必然關聯。如是闡述,就會更好體現道教對許多社會問題提出一勞永逸的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通過內在的日用修行,而達到整體的社會效應。妙不可言!貧道曾經在若干年前寫過類似文章:和諧社會唯一堅實基礎:紫陽金丹大道。 文中直言不諱提到了修鍊金丹大道者,有助於長久社會和諧。譬如我們要提出來一個穩定的具備優良社會效應的必須經過《內日用妙經》之修練過程,道標行為以「大藥登仙」為準,然後經過《外日用妙經》引導,其行為自然規範持久,而後超升。
這個過程產生出仙家的同時,其半成品已經遠遠超出社會精華人物的標準。這大概才是一個道者所應該描述經典問題的基本模式。這個模式在大家所作幾篇文章中都有,譬如張祥清的《去奢華正己……》一文中可以看到一些。「做為有志超生死,登仙位的修行者,必須要內外兼修。……,用內經的思想澄心,用外經的智慧正己,……」當然這個說法是不錯的,把兩個經聯繫在一起了。不過還可以進一步「以內經妙法煉化氣質,登仙在是。而後仙真之質則自然合於外經妙用,超升在此。」
最後還是要談一下講經者自己的修為經驗在講經中的作用。大家不要忘記太上教導「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我們很少看到講經的道友談論自己的修行經驗,大多數是在說理,很少言道,有理無道的範式不可取,這樣會使文章缺乏道化生命的華彩。乾枯的說教沒有案例佐證,那就是一個廣告式標語牌。但是這裡的小小心理矛盾是,誰也不敢說自己修煉後,自認為可以登仙了!或者大藥成就,超升在望!其實沒必要如此苛求,只要能夠發現每步都有效驗,就可以自得其樂,自覺其真,半仙之體之感已然妙意無窮。
總之,妙用不是簡單的說理就能透徹表達的,修道的人,不是冥想家,而是證道者,要有深切的親身修證內在體驗,才能於講解中傳達經文中完整的信息。所以貧道經常建議大家,每讀一本經典,先要組織起來,大家依訣行功,下手行動獲取第一手經驗,就體驗中證悟然後進行論道,比任何反覆的說教都更加能夠說明問題。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