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的開篇自然至關重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系列的成敗與否。
第一:儘量簡明清楚地交代整個系列的大設定
大設定包括世界設定、主要人物設定以及主線情節的基本交代。這是對開篇的基本要求,其中主線情節並不要求交代得太多,但是呢得讓讀者明白,主線人物是誰,他要做什麼/面對什麼樣的情勢/要採取什麼行動達到什麼目的。
1.可選擇在開場做個小的鋪墊
典型如寫法傳統的《福爾摩斯探案集》,出場前先用酒保之口介紹了福爾摩斯愛鼓搗實驗、有點奇怪——
小斯坦弗從酒杯上很驚奇地望著我,他說:「你還不知道歇洛克·福爾摩斯吧,否則你 也許會不願意和他作一個長年相處的夥伴哩。」「他只是思想上有些古怪而已——他老是孜孜不倦地在研究一些科學……我相信他精於解剖學,又是個第一流的藥劑師。但是,據我了解,他從來沒有系統地學過醫學。他所研究的東西非常雜亂,不成系統, 並且也很離奇;但是他卻積累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知識,足以使他的教授都感到驚訝。」
別人口中的怪異,成為吸引華生的地方。
第一次見面,福爾摩斯正式出場,他指出華生剛從阿富汗回來,但沒有給出理由。二人正式成為室友後,柯南道爾專門寫了一段,讓福爾摩斯介紹基本演繹法這個他最擅長的方法論——其後他破解所有案件都與此相關。緊接著很快進入第一個案件。
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嚴謹、端正,弊端在於太過傳統,開篇推進較慢,不太適應現在普遍較快的閱讀節奏。
2.可直接在情節中交代這些設定
研習君又要舉美劇的例子啦,來看《紙牌屋》開場——
序幕是黨鞭Underwood安撫路邊被軋死的狗,說了一段獨白,大意是痛苦分為有價值的和無價值的,有價值的痛苦給你力量——很強勢的慣用權謀之人,暗合接著的復仇情節。緊接著他發現,總統過河拆橋,允諾給他的國務卿一職給了別人——Underwood決定布局復仇,觀眾會心知這下他的目標可不止國務卿了。他和妻子Claire的互動指明,他們是一對互惠互利、手腕強勢的夫妻。第一集裡還出現了野心勃勃的新手記者Kate——她與Underwood互相利用的複雜關係成為推動前兩季的重要線索。
好啦,所以你明白,這部劇是Underwood的上位之旅,第一季復仇第二季登頂總統,第三季參選第四季反恐外交,脈絡非常清晰,每一集對應一個重要的政策法案。節奏快對話多,涉及的政法常識也很多,但如果漏掉一兩集並不會太影響對後續劇情的理解,畢竟主線和人物動機你很早就明了了。
3.開篇描寫將影響整個人物塑造的成敗
由於主線人物太過重要,所以開篇的描寫直接影響整個人物塑造的成敗。當然這不是說開篇就要一股腦兒抖出人物,而是人物需要在開篇就要給人留下絕對深刻的印象,要有絕對的魅力,吸引人繼續追下去。
上面舉的福爾摩斯和Underwood都是成功例子,每天讀點故事app敘白和昱橋同學的系列文都是在情節推動中逐漸完善主角形象,也是很見效的。特別是陳公虞,開頭就用主性格吸引人,在後續情節中男友力一步步爆棚~
研習君再拿敘白同學《你的心裡有鬼》做範例,分析下主線人物的套路。開篇陳家村分上下兩篇,字數約一萬字,完整清晰地交代了葉苗與陳公虞的關係、陳公虞的前史,留下了很大的懸念:陳公虞怎樣才能找到屍身?他和葉苗會怎樣發展?張飛羽還會有什麼大陰謀?這樣規定了大方向,後續的單篇故事也能承接在這些懸念之下順利展開,讀者對後續劇情的期待也會在作者的預期之內。
我們也能看出,主線人物陳公虞雖然在開篇只留下個總體的「冰冷」形象,但不用著急,一步步來,他的性格特徵在後面九章中會得到很大空間的書寫。只要開好了頭埋好了線,後面的就水到渠成。
系列文最怕犯的錯誤是,開篇交代不甚清楚,特別是主線人物給人印象不深,或者開篇人物雜亂,支線人物喧賓奪主。很多作者初寫系列文,容易遇到這個問題,腦子裡定型的是一個個支線情節,缺乏關聯性。這本來很正常,但對整體人物和主線情節缺乏把控力,就很容易讓讀者讀完第一個小故事後覺得「誒,就這樣結束了?ta居然不出現了?」可能會失去追下去的興趣。
舉個例子,比如我要寫一個典當設定的系列文,第一個支線情節是A要典當愛情交換美貌,但我一開頭就用A的視點來寫她辛苦尋找當鋪所在,寫A的經歷、典當的原因,對真正串起全系列的當鋪女老闆和當鋪夥計的描寫卻只是模糊的整體印象,對其的正面描寫在寫完A的前史後再寫。
可能我只是想到這個支線就很興奮,對A的故事很有把握寫好,卻沒想清楚當鋪老闆、夥計的前史和主線故事。這樣一來,很可能老闆的線索明顯弱於A的線索,或許我是想留下懸念,但如果老闆的主線在開篇沒能吸引住讀者,那怎麼才能吸引他們追第二章呢?最壞的結果是,讀者完全忘了老闆和夥計的人名和特點,到第二章開頭就沒印象了。這樣只能依賴支線故事的獵奇,到到了中段,很可能就遇到瓶頸寫不下去了。
此類故事的寫法可以借鑑香港女作家深雪的小說《第八號當鋪》。第一章用當鋪員工阿精的視點來看當鋪老闆韓諾和三個不同客人做交易,寫清楚了當鋪的交易規則和「只有典進,沒有贖出,讓客人傾其所有」的不成文規定,留下了足夠的懸念。
最重要的是,通過第一章的三次交易,男主韓諾和女主阿精的形象基本確立了:他按規則接受或誘惑了兩個走投無路的男人,的確是「魔鬼代理人」,但又整治了一個貪婪的母親——他本性良善有惻隱之心。阿精則是性感精明的,清楚韓諾的習慣為人,會提醒他「不要蝕本」。第二章裡韓諾幫助一個為了妻女幸福典當十年理智的男人做出兩全選擇,他良善的本性和掌握凡人命運的能力更加清晰,阿精對韓諾的愛慕也顯露出來。有了這前兩章的鋪墊,後面各個奇詭曲折的交換小故事和男女主的感情戲就可以順暢、壓力較小地展開了~
小說的寫法是直接在情節中塑造人物,人物前史在後面的故事中以倒敘展開。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第二種寫法,90年代風靡一時的電視劇版是這樣做的:第一集以一個商人用孩子大腦典當萬兩黃金和當鋪真正主人懲處老闆拉開序幕,開啟第八號當鋪的傳說,然後是男女主雙線順序展開前史故事。
兩種寫法各有優點,研習君建議作者在籌備期可以在紙上畫出兩種寫法的故事線,閉上眼好好設想下各自的走向,再做決定。
研習君還是以《心裡有鬼》為例來反向思考下,如果《心裡有鬼》系列開篇就寫葉苗和陳公虞開了陰陽齋解決各種「鬼」問題,頭一個案子就寫《陰陽齋》裡的「鬼胎」案,倒是足夠吸引眼球了,但觀眾肯定對二人之間的關係、陳公虞的前史感到好奇,對陳公虞的有些技能也get不到要點,會不理解為何他會有這樣的技能和限制,也不理解他們面臨的危險所在。這樣作者肯定還得倒敘回去寫前史再來交代清楚,如此一來敘事節奏就有點亂,對於系列文這個較小的體量以及作者對多線索敘事的駕馭能力也有點考驗。
可見,開篇直接引入主線情節,從中塑造主線人物並不適合所有類型的系列文,如果人物前史太過複雜,或者在開篇不能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那就最好不要冒這個風險啦。
第二:情節推進中需要注意的兩點
1.對話太多你就要小心了
不知道各位作者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有些系列文的情節推進全靠對話,其他的環境描寫、人物心理描寫過於少,使得整個情節推進顯得乾巴巴、極其生澀。這種情況在懸案題材的系列文中比較典型,有時作者可能有點疲勞,又想把案情破解的線索都展示給讀者,讓讀者感受一同偵破真相的快感,但弄巧成拙,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堆砌線索的對話過程。
各位作者應該都得類似的閱讀體驗吧,研習君覺得,如果寫作時遇到這種狀況,只能馬上停止,換換思路,從頭來過。記住,對話得傳遞有用的信息,只用對話推進情節是一種偷懶的行為。
2.感情線太重要了
不得不說現在讀者對感情線的需求越來越大,一個沒有感情線的系列文可能就失去了面向更多讀者的機會。
研習君還是以《心裡有鬼》為例。在辦案/解決難題、阻礙的過程中,兩人感情逐漸升溫,在最後面對終極大boss的高潮後,兩人感情到達頂點——這是感情發展的慣例,我們都知道。但具體怎麼做呢?
一個相對常用的方法是,先讓CP中的一人動心,採取一些或明或暗的行動保護、幫助對方。如果CP設定是歡喜冤家,貧來貧去未嘗不可,但一定要讓先動心的那個人採取點行動——哪怕你把線埋得深一點也可以,比如《簪中錄》裡結尾時女主才發現,開篇第一個大案開始過半,男主送她的簪子裡,就刻有「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這些在正式表白前的小動作雖然已經被用得很多,有些可能有點俗套,但這就是總能生效的套路不是嗎?
回到《心裡有鬼》,開篇《陳家村》葉苗爺爺說明關係後,就已經聚焦在主線故事,陳公虞的冰冷但善良可靠,葉苗的天真女孩特徵已經較為鮮明,二人已建立了某種親密聯繫,讀者已經產生了代入感,這種情況下直接進入第一個破案情節,讀者完全可以接受。
從第一個支線案件《陰陽齋》開始,陳公虞的「靠譜霸總」形象就清晰起來,已經開始在惡鬼出現時把葉苗護到身後。再過兩個小案子,就給了葉苗緊急時一撥他就能趕到的串珠,簡直媲美楊過給郭襄的三根金針、向南給楊曉芸哨子的信物有木有!到了第十一篇小劇場,二人終於有了實質性進展,接吻了!第十二篇陳公虞居然穿上了襯衫西裝,玩起了霸總範制服誘惑~
當然,研習君不是讓大家都鑽按套路,而是系列文作為一個較獨特的類型,目前還比較缺乏系統的寫作理論指導,大多數作者之前也沒有相關寫作經驗。那我們為了少走彎路,寫作初期就得學習下成功的套路。
【關注「故事研習社」,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