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好高髻 四方高一尺

2021-01-18 舌尖美食令

漢代婦女以高髻為美,她們一般在頭頂將頭髮一分為二,各自編成發束後,再從下向上反搭過去,挽成各種髮髻式樣,有的堆在頭上,有的分向兩邊,有的束在腦後,不同的髮髻有不同的名稱,如垂雲髻、盤桓髻、瑤臺髻、百合髻、迎春髻、同心髻等。

東漢貴戚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了流行後世的墮馬髻,這種髻式下垂至肩背,向一邊略微傾斜,據說與孫壽的「愁眉』」、啼妝」相搭配,別生一番嫵媚,此外,還有「垂髻」,即把髮髻盤成各式各樣後,在髻後垂一束頭髮,也叫「分髻」

為了達到高髻的效果,漢代婦女常在自己的真發中加入假髮髻,並戴上用於固定假髻的東西,古代婦女一般用笄固定髮髻,後來逐漸發展出簪、釵、步搖等,其中步搖最為漢代貴婦們所喜愛,步搖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首飾,裝飾有金玉花獸和下垂的五彩珠玉,因走起路來隨步搖動,故而得名,另外珠翠花釵和耳擋也是漢代婦女的常用飾品。當時的下層婦女則一般用巾裹頭。

相關焦點

  • 唐代女子偏好高髻 據說峨髻高的可達一尺以上
    ◎劉春聲  關鍵詞:唐人髮飾  唐女對高髻的偏好,我們還可以從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領略一二,畫面中的五位女子均著高髻。《簪花仕女圖》傳出自唐代畫家周昉筆下,也有五代作品一說,但即使是五代作品,也距盛唐不遠,畫作用的是寫實筆法,比較可信。這種高髻樣式在唐代也稱為峨髻,峨的本義是指山形高大,唐人將女子高聳的髮髻稱為峨髻,真是生花妙筆。
  • 聞說江南高一尺(古代女子的髮型)
    「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這兩句詩是清代詩人尤侗寫的,說的是古代女子追逐「時尚頭型」的事。不要以為那時候沒有「美髮店」,女子的頭型就弄不出花樣來。過去男子也不剪髮,但男子的頭型卻也相對簡單一些,只是根據年齡段來規定,一種是古代幼童把垂髮分成兩個髮結,在頭頂紮成髻,形狀如角,所以後來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總角之交」也就是「發小」的意思了。到了二十歲,男子束髮而冠,表示成年。頭型也就不再變化了。
  • 高髻與冠飾的天下--宋代髮式
    首先是高髻,我們來看看高髻都有哪些式樣:  朝天髻  《齊東野語》載:「一日內宴,教坊進伎為三、四婢,首飾皆不同。其一當額為髻,曰蔡太師家人也。……問其(髮式)故,蔡氏者曰:『大師覲清光,此名朝天髻。」
  • 破碎的記憶——綠水青山丫髻山
    作者:王海先 密順平三縣交界處的平谷境內,有山曰「丫髻山」,山頂生二峰,望之如處子之髻,故得是名。 道家望氣士觀之,謂然嘆曰:「陰陽對峙,自然之道也!」 自唐初,即有道人在此結廬學道,悟道,修道。乾隆,嘉慶,道光皇帝多次駕幸丫髻山進香。故丫髻山娘娘廟在北方聞名遐邇。被稱為道教的「北方泰岱」, 譽為「近畿福地」。 每歲孟夏 ,娘娘誕辰日,四方之民,善男信女,傴僂提攜,摩肩接踵,不絕於旅。 據考證,丫髻山道場,是道教的正一教,屬龍虎山一脈。道場內草蕤木豐,碑林綠樹掩映。潺潺綠水環山流過。亭閣殿宇坐落於蒼松修竹間,肅穆莊嚴。山前村落擁抱,山後絕壑深谷。
  • 高聳入雲的半翻髻,宮廷女子如何把頭髮盤的那麼高?
    它的名字威武又霸氣——「單刀半翻髻」。這種單刀半翻髻是古代女子髮髻中高髻的其中一種,款式就是高聳入雲的髮髻的一側彎曲呈現一定的幅度,在最頂端位置又微微向前往下彎曲,感覺上整體造型就好像一把大刀,所以名字為單刀半翻髻,這款髮型凸顯一種高貴且不失婉轉的美感。
  • 國色天香牡丹美 佔盡城中好物華(組圖)
    國色天香牡丹美 佔盡城中好物華國色天香牡丹美 佔盡城中好物華菏澤是中國的「牡丹之都」,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歷史最長、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國色天香牡丹美 佔盡城中好物華國色天香牡丹美 佔盡城中好物華國色天香牡丹美 佔盡城中好物華國色天香牡丹美 佔盡城中好物華國色天香牡丹美 佔盡城中好物華國色天香牡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