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婦女以高髻為美,她們一般在頭頂將頭髮一分為二,各自編成發束後,再從下向上反搭過去,挽成各種髮髻式樣,有的堆在頭上,有的分向兩邊,有的束在腦後,不同的髮髻有不同的名稱,如垂雲髻、盤桓髻、瑤臺髻、百合髻、迎春髻、同心髻等。
東漢貴戚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了流行後世的墮馬髻,這種髻式下垂至肩背,向一邊略微傾斜,據說與孫壽的「愁眉』」、啼妝」相搭配,別生一番嫵媚,此外,還有「垂髻」,即把髮髻盤成各式各樣後,在髻後垂一束頭髮,也叫「分髻」
為了達到高髻的效果,漢代婦女常在自己的真發中加入假髮髻,並戴上用於固定假髻的東西,古代婦女一般用笄固定髮髻,後來逐漸發展出簪、釵、步搖等,其中步搖最為漢代貴婦們所喜愛,步搖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首飾,裝飾有金玉花獸和下垂的五彩珠玉,因走起路來隨步搖動,故而得名,另外珠翠花釵和耳擋也是漢代婦女的常用飾品。當時的下層婦女則一般用巾裹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