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
陽光晴好,天高雲淡,北航迎來了一次特別而隆重的典禮,首次,本研新生同參與,首次,兩個校區同進行,首次,網絡平臺同直播。
上午08:00,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進行時!
校長徐惠彬院士講話
厚植空天情懷 勇擔青年使命
——校長徐惠彬院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各位校友和家長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兩校區隆重舉行北航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共同歡迎和見證10572名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成為北航大家庭的新成員。今天起,你們有了一個充滿榮耀的新名字,叫做「北航人」!在此,我代表學校全體師生,代表黨委書記曹淑敏老師,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2020年是波瀾起伏、極不平凡的一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面對這場百年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歷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取得了抗疫鬥爭的重大戰略成果。千千萬萬「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願紅」挺身而出,拼搏奉獻。剛才發言的新生蘇祺樂同學,父母都是人民警察,奮戰在抗疫一線。上半年,5422名北航學生主動參加抗疫志願服務,湧現出付瑩瑩、餘漢明等90後、00後青年代表。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這個特殊時刻,讓我們共同向捨生忘死的抗疫英雄們致敬,為勇擔使命的青年一代點讚!
開學典禮現場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六十八年的辦學歷程中,銳意進取的北航青年始終是科教興國的排頭兵,空天報國的生力軍。
建校初期,北航青年的使命是艱苦創業,振興國防。1952年,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抽調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等八校精英,組建北京航空學院。沈元、屠守鍔、林士諤、陸士嘉等27位教授、19位副教授從海外學成歸來,首屆1094名新生從全國匯聚北京。學校沒有校舍,首屆學生就暫住兄弟高校,邊建設,邊學習,工棚裡上課,路燈下讀書,田野間試驗,型號中育人。從他們中走出了王永志、郭孔輝、鍾群鵬、陳懋章、陶寶祺、戚發軔等6位兩院院士,以及一大批領導人才和型號總師。這一代的北航青年,帶著強烈的家國情懷,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底子上,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以搞「兩彈一星」的勁頭,完成了建校初期的「十大型號」,創造了40多項國防領域國內第一。國家缺什麼,他們就研製什麼。1958年,為填補國內沒有輕型客機的空白,1500餘名北航師生大幹100天,自主設計製造了新中國第一架輕型客機「北京一號」,於當年9月20日總裝下線,並於24日成功首飛。
開學典禮現場
改革開放後,北航青年的使命是為國鑄劍,實幹興邦。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恢復高考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科學的春天」來了,改革和發展成為時代主題。1988年,學校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後進入211、985工程建設行列。1991年,學校發起「馮如杯」科技競賽,這項傳承30年、基本覆蓋全體本科生的科技賽事,成為北航學生的集體記憶。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北航青年,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航空報國的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新世紀以來連續15年獲得15項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解決了一批「卡脖子」難題。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各型航空航天裝備都凝結著北航人的貢獻和智慧。殲-15總師孫聰,長徵五號總師李東,「北鬥三號」總指揮、今天發言的校友遲軍等,都是這代青年的傑出代表。1978級校友、「航空英模」羅陽同志,為了殲-15艦載機的研製,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是航空強國路上當之無愧的「最美奮鬥者」。
進入新時代,北航青年的使命是民族復興,空天報國。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我國科技實力逐步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提升,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同時,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交匯點上,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的時代呼喚青年人擔當重任,加快推動各領域的改革創新。在航空航天領域,儘管抗疫任務艱巨,創新的腳步從不停滯。今年以來,我國成功進行23次航天發射,較去年同期增加44%。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順利建成並正式開通。長五搭載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順利升空。
同學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北航68年創業興學的歷程,與新中國國民經濟和國防事業,特別是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同向同行。環境在變,時代在變,但不同時代的北航青年,紅色基因的傳承不變,愛國奉獻的初心不變,空天報國的使命不變!今天入學的全體北航人,如何在時代變化中堅守初心,在社會變革中勇擔使命,值得大家認真思考。作為你們的校長,我有幾點意見,和大家分享。
第一,要樹立家國情懷。在長徵五號發射過程中,曾經遭遇2017年的發射失利,校友李東擔任總設計師的研製團隊頂著巨大的壓力用908天時間尋找原因、設計方案、反覆試驗,最終再次迎來了長徵五號一飛沖天。為了保證北鬥三號任務順利完成,遲軍總指揮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盯在發射場,兒子高考也沒能陪在身邊。「偉大的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希望同學們傳承弘揚空天報國、敢為人先的北航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空天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實現人生理想。
第二,要傳承創新基因。紅色基因和創新基因是北航人代代傳承的精神底色。去年10月,由馮如書院低年級本科生自主設計研發的無人機「馮如三號」,不間斷飛行30小時6分42秒,創造了續航時間的世界紀錄。挑戰更高紀錄的下一個型號已經在路上。宇航學院學生主導的「北航4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項目,吸引了21名博士生、49名碩士生、16名本科生參與,疫情期間成功發射,把論文寫上了祖國的藍天。希望同學們樹立創新思維,對書本求知若渴,對未知心存好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努力做從「0到1」的探索,培養和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第三,要打牢知識基礎。學生為學而生。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但學習始終是第一位的。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競爭中,同學們看到了我們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困境。我國基礎研究雖然取得顯著進步,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大家關注的很多「卡脖子」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沒有紮實的數理基礎,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過硬的專業能力,所有關於創新的討論都只是空想。希望同學們靜下心來,從上好每堂課、做好每個實驗開始,認真對待大學,做一名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北航學子。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大學生活已經開啟,未來的無限精彩等待你們創造。希望你們厚植空天情懷,勇擔青年使命,堅定報國理想,錘鍊過硬本領,為投身民族復興時代大任打下堅實基礎,收穫紮實、充實、幸福的北航時光!
謝謝大家!
今天以後,開啟新徵程
未來已來,就在你手中
逐夢前行,一路北航!
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攝影|邸白鷺 劉耀澤 田文浩王震 張可立 盧舒珺 等編輯 | 史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