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兒童劇總是受到小朋友的歡迎。
相對於清淡的兒童電影,兒童劇近年來持續火熱,在國內,無論是演出場次還是劇目的創作、觀眾人數的大幅增長,都讓人感受到了兒童劇廣闊的發展前景。但面對持續升溫的市場,精品缺乏成為制約國產兒童劇發展的瓶頸。專家們表示,堅持原創是兒童劇發展的首要因素,特別是要在創意上多下功夫,比如在題材的選取上要跳出兒童劇大多從童話故事改編而來的窠臼,擴大創作素材的選擇面,多關注現實題材,同時巧妙地嵌入高科技元素,讓兒童劇更好看,更耐看。
從2017年以來,中國兒童劇市場持續火熱,優秀劇目接連上演,各類兒童戲劇節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西安成功舉辦;專家們表示,中國兒童劇需要《白雪公主》《三隻小豬》《小紅帽》,但關照中國文化的劇目更為重要,中國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素材可供選擇,但如何講好一個故事,講好一個傳統故事,還需堅守原創,更需要在創意上多下功夫,比如題材的選擇、高新技術的運用、故事的結構和表現形式等;兒童劇不能只看到童話故事,還應多去關注社會現實題材,通過身邊可感知的真實故事,讓孩子們去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和啟迪。
西安兒藝創作演出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
兒童劇市場需求旺盛
國內兒童劇市場近年來持續火爆,帶孩子在節假日看一場兒童劇,成為很多家庭的最佳選擇。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兒童劇演出場次為1.85萬場,較2013年上漲50.41%,票房收入7.4億元。到2017年,兒童劇共演出2.14萬場,觀眾人數達331.70萬,票房收入超過10億元,市場體量不可謂不大。
西安兒童藝術劇院院長王麗虹告訴記者:「此前我們在陝甘寧三地巡演,孩子們對觀看兒童劇的興趣特別高,每到一地,都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好多地方的孩子從來都沒看到過兒童劇表演,這不僅說明兒童劇的演出有廣闊的市場,同時也激勵我們創作更多更好的好劇目,演給孩子們看。」
與之相伴的是,觀眾對精品劇目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中國兒童劇創作演出的重鎮在北京、上海和廣州,據有關最新數據統計,上述三地的兒童劇演出票房,佔到了全國兒童劇票房的50%。如今,西安的兒童劇創作也在迎頭趕上,從2016年開始連續成功舉辦四屆的西安國際兒童戲劇展演,每年都吸引了眾多觀眾前往觀看,參演的兒童劇數目逐年增多,參加展演的國家從最初的2個增加到今年的13個,影響力日益廣泛。
伴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許多多媒體科技陸續被應用到兒童劇中。3D、紗幕投影、VR等多媒體技術與舞臺真人表演相融合,使得兒童劇的舞臺布景、故事場景更加豐富立體,增加了兒童劇的觀賞性,開啟了兒童劇表演的新模式。
北京兒藝創作的兒童劇《胡同.com》
優秀劇目充滿奇思妙想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每年有上百部兒童劇創作上演,不過除了各院團的保留經典節目,精品劇目少也是不爭的事實。專家們表示,目前國產兒童劇主要存在題材老化、互動性差、觀賞性不強等問題,反觀一些優秀劇目,它們之所以成功,俱是因為其巧妙的創意贏得了市場和觀眾的認可。
中國戲劇教育專家臧寧貝告訴記者,此前他去韓國參加一個兒童戲劇節,看後讓他感受頗深,他說:「有一個《羅興亞之歌》的兒童劇,說了兩位難民女孩之間的友誼,表達了一關注難民,愛穿越國界的主題;《偷傘賊》改編自斯裡蘭卡作家希碧兒·威辛赫的畫本,說的是一個村莊裡村民辛苦買來的傘屢屢遭竊,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偷』傘的居然是一隻可愛的猴子,清楚明白地告訴小觀眾們,人與動物相處其實也很簡單。在我們看來,這些打動人心的劇目,都因為它們有一個好的創意,通過創意升華主題,而不是簡單直白地講故事。」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如何通過兒童劇展示呢?西安兒藝創作的《二十四個奶奶》可謂是創意十足。該劇通過祖孫二人一年四季經歷不同節氣時發生的故事,把二十四節氣這一優秀文化展示在觀眾面前,同時也讓人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翔翔和奶奶之間濃濃的親情與愛,感人至深。
北京兒藝創作的兒童劇《胡同.com》則通過胡同老宅中爺孫間、親戚間、鄰裡間發生的故事,為小觀眾展現了一段人與人之間的動人故事。其中既穿插了網遊、股票、養老、鑑寶等現實素材,同時還把雲鑼、黃包車鈴等老物件設置到劇中,讓觀眾在觀劇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西安兒藝創作的《二十四個奶奶》
打造精品劇目創意得先行
在專家們看來,國產兒童劇要發展,或者走出把中國故事講給更多觀眾聽,最需要在創意上狠下功夫。
亞洲兒童青少年藝術節與戲劇聯盟主席朱曙明表示:「創意對兒童劇至關重要。我們的小觀眾需要《白雪公主》《三隻小豬》《小紅帽》,但也要讓孩子們思考——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底蘊是什麼?我們不能簡單地去把童話故事改編成兒童劇,也不是簡單地把兒童故事放在舞臺上講,而是要有獨特的中華文化創意。中華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太多的歷史文化故事可以去發掘。在兒童劇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原創兒童劇從故事取材、服裝到音樂都包含本地文化元素,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兒童劇,是中國的文化。」
兒童劇《白雪公主》
中國戲劇教育專家臧寧貝認為,精品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兒童劇題材選擇上太過單一,不是童話故事就是複製歷史文化,在創作上難以跳出以往的窠臼,這可以說是缺乏創意的一個表現。在亞洲國家中,日本與韓國的兒童劇在「關注現實」方面值得國內戲劇人學習,「現在國內一些兒童劇主題比較單一,故事偏向低幼,進深很淺。我認為兒童劇的最大意義,就是讓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舞臺教育相結合,讓孩子們通過舞臺探討世界、探討未來、形成自我的價值觀,參與社會。」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丁科民表示:「我們的兒童劇要發展,或者走出去面對國外的觀眾,就必須堅持原創,要有獨特的文化創意,在創作中,除了中國故事,也可以將我們傳統的提線木偶、戲曲音樂、高蹺、中國武術等夾雜其中,讓觀眾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戲劇。兒童劇走出去,除了自己去演之外,還可以建立版權交易平臺。以轉讓版權的方式,讓更多國外觀眾看到我們的兒童劇。」
來源:記者 雷縣鴻
編輯: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