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火爆,精品太少,國產兒童劇遭遇創意瓶頸?

2020-12-05 西安日報

精彩的兒童劇總是受到小朋友的歡迎。

相對於清淡的兒童電影,兒童劇近年來持續火熱,在國內,無論是演出場次還是劇目的創作、觀眾人數的大幅增長,都讓人感受到了兒童劇廣闊的發展前景。但面對持續升溫的市場,精品缺乏成為制約國產兒童劇發展的瓶頸。專家們表示,堅持原創是兒童劇發展的首要因素,特別是要在創意上多下功夫,比如在題材的選取上要跳出兒童劇大多從童話故事改編而來的窠臼,擴大創作素材的選擇面,多關注現實題材,同時巧妙地嵌入高科技元素,讓兒童劇更好看,更耐看。

從2017年以來,中國兒童劇市場持續火熱,優秀劇目接連上演,各類兒童戲劇節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西安成功舉辦;專家們表示,中國兒童劇需要《白雪公主》《三隻小豬》《小紅帽》,但關照中國文化的劇目更為重要,中國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素材可供選擇,但如何講好一個故事,講好一個傳統故事,還需堅守原創,更需要在創意上多下功夫,比如題材的選擇、高新技術的運用、故事的結構和表現形式等;兒童劇不能只看到童話故事,還應多去關注社會現實題材,通過身邊可感知的真實故事,讓孩子們去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和啟迪。

西安兒藝創作演出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

兒童劇市場需求旺盛

國內兒童劇市場近年來持續火爆,帶孩子在節假日看一場兒童劇,成為很多家庭的最佳選擇。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兒童劇演出場次為1.85萬場,較2013年上漲50.41%,票房收入7.4億元。到2017年,兒童劇共演出2.14萬場,觀眾人數達331.70萬,票房收入超過10億元,市場體量不可謂不大。

西安兒童藝術劇院院長王麗虹告訴記者:「此前我們在陝甘寧三地巡演,孩子們對觀看兒童劇的興趣特別高,每到一地,都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好多地方的孩子從來都沒看到過兒童劇表演,這不僅說明兒童劇的演出有廣闊的市場,同時也激勵我們創作更多更好的好劇目,演給孩子們看。」

與之相伴的是,觀眾對精品劇目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中國兒童劇創作演出的重鎮在北京、上海和廣州,據有關最新數據統計,上述三地的兒童劇演出票房,佔到了全國兒童劇票房的50%。如今,西安的兒童劇創作也在迎頭趕上,從2016年開始連續成功舉辦四屆的西安國際兒童戲劇展演,每年都吸引了眾多觀眾前往觀看,參演的兒童劇數目逐年增多,參加展演的國家從最初的2個增加到今年的13個,影響力日益廣泛。

伴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許多多媒體科技陸續被應用到兒童劇中。3D、紗幕投影、VR等多媒體技術與舞臺真人表演相融合,使得兒童劇的舞臺布景、故事場景更加豐富立體,增加了兒童劇的觀賞性,開啟了兒童劇表演的新模式。

北京兒藝創作的兒童劇《胡同.com》

優秀劇目充滿奇思妙想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每年有上百部兒童劇創作上演,不過除了各院團的保留經典節目,精品劇目少也是不爭的事實。專家們表示,目前國產兒童劇主要存在題材老化、互動性差、觀賞性不強等問題,反觀一些優秀劇目,它們之所以成功,俱是因為其巧妙的創意贏得了市場和觀眾的認可。

中國戲劇教育專家臧寧貝告訴記者,此前他去韓國參加一個兒童戲劇節,看後讓他感受頗深,他說:「有一個《羅興亞之歌》的兒童劇,說了兩位難民女孩之間的友誼,表達了一關注難民,愛穿越國界的主題;《偷傘賊》改編自斯裡蘭卡作家希碧兒·威辛赫的畫本,說的是一個村莊裡村民辛苦買來的傘屢屢遭竊,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偷』傘的居然是一隻可愛的猴子,清楚明白地告訴小觀眾們,人與動物相處其實也很簡單。在我們看來,這些打動人心的劇目,都因為它們有一個好的創意,通過創意升華主題,而不是簡單直白地講故事。」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如何通過兒童劇展示呢?西安兒藝創作的《二十四個奶奶》可謂是創意十足。該劇通過祖孫二人一年四季經歷不同節氣時發生的故事,把二十四節氣這一優秀文化展示在觀眾面前,同時也讓人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翔翔和奶奶之間濃濃的親情與愛,感人至深。

北京兒藝創作的兒童劇《胡同.com》則通過胡同老宅中爺孫間、親戚間、鄰裡間發生的故事,為小觀眾展現了一段人與人之間的動人故事。其中既穿插了網遊、股票、養老、鑑寶等現實素材,同時還把雲鑼、黃包車鈴等老物件設置到劇中,讓觀眾在觀劇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西安兒藝創作的《二十四個奶奶》

打造精品劇目創意得先行

在專家們看來,國產兒童劇要發展,或者走出把中國故事講給更多觀眾聽,最需要在創意上狠下功夫。

亞洲兒童青少年藝術節與戲劇聯盟主席朱曙明表示:「創意對兒童劇至關重要。我們的小觀眾需要《白雪公主》《三隻小豬》《小紅帽》,但也要讓孩子們思考——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底蘊是什麼?我們不能簡單地去把童話故事改編成兒童劇,也不是簡單地把兒童故事放在舞臺上講,而是要有獨特的中華文化創意。中華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太多的歷史文化故事可以去發掘。在兒童劇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原創兒童劇從故事取材、服裝到音樂都包含本地文化元素,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兒童劇,是中國的文化。」

兒童劇《白雪公主》

中國戲劇教育專家臧寧貝認為,精品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兒童劇題材選擇上太過單一,不是童話故事就是複製歷史文化,在創作上難以跳出以往的窠臼,這可以說是缺乏創意的一個表現。在亞洲國家中,日本與韓國的兒童劇在「關注現實」方面值得國內戲劇人學習,「現在國內一些兒童劇主題比較單一,故事偏向低幼,進深很淺。我認為兒童劇的最大意義,就是讓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舞臺教育相結合,讓孩子們通過舞臺探討世界、探討未來、形成自我的價值觀,參與社會。」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丁科民表示:「我們的兒童劇要發展,或者走出去面對國外的觀眾,就必須堅持原創,要有獨特的文化創意,在創作中,除了中國故事,也可以將我們傳統的提線木偶、戲曲音樂、高蹺、中國武術等夾雜其中,讓觀眾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戲劇。兒童劇走出去,除了自己去演之外,還可以建立版權交易平臺。以轉讓版權的方式,讓更多國外觀眾看到我們的兒童劇。」

來源:記者 雷縣鴻

編輯:芥末花生

相關焦點

  • 澳媒:中國兒童劇市場異常火爆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1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火爆的兒童劇市場是澳大利亞的下一個大生意早在幾個月前,在上海某購物中心上演的一場兒童劇的門票已經售罄,一些觀眾更是從其他城市特地趕來觀看。要知道,他們可不是普通觀眾——大多數年齡在6歲左右。他們是中國巨大的娛樂市場中一個很小但很強大的部分。
  • 兒童劇市場崛起 要用好作品說話
    毛修炳指出,親子體驗熱潮拉動兒童劇市場快速發展,觀眾需求增大帶動演出機構數量增長,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共有362家兒童劇機構上演兒童劇,民營機構數量佔比達83%,演出場次達8499場。2015年全國共演出兒童劇劇目1129臺,較2014年增加53%。
  • 2020年中國兒童劇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兒童劇市場持續火熱...
    兒童劇市場持續火熱,2019年票房將超10億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選擇陪孩子一起去劇場看兒童劇,兒童劇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9年中國兒童劇市場持續火熱,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兒童劇演出總票房高達9.17億元,並預計2019年全年中國兒童劇演出總票房將超過10億元,增速將達到9.05%。
  • 兒童劇去粕存精亟待市場發力
    中國兒藝在北京演出了《小蝌蚪找媽媽》《東海人魚》《小飛俠彼得·潘》等精品劇目,深得孩子和家長的歡迎。但各地仍有一些粗製濫造的兒童劇在一些小劇場裡上演著,不但沒使孩子受到藝術的薰陶,反而讓孩子學會了一些壞習慣,引起了家長的憂慮。
  • 別汙染了孩子純淨的心靈———著名兒童劇導演王子斌專訪
    新安晚報在中國兒童劇領域,王子斌導演絕對稱得上「腕兒」。「大製作」未必可取近些年,源自於國產電影的「大製作」風氣已經蔓延到了戲劇行當,兒童劇自然未能倖免,在製作方的宣傳材料中,「上百萬元」、「數百萬元」的字眼不斷在刺激著小觀眾和家長們的視覺神經。
  • 「大媽劇」遭遇「春寒」:快消模式走到瓶頸?
    不過從去年起,隨著觀眾口味的升級,「大媽劇」似乎進入了「瓶頸」期,尤其是一批輪番上陣的「大媽劇」,並未再現這一劇種昔日的收視輝煌,其成功模式也受到邊際效應的反噬。而在這個電視劇市場稍顯冷淡的3月,「大媽劇」似乎遭遇春寒,讓人不禁要問,其收視靈藥的功效是否已是過去?
  • 陳東瑜:資深地產人跨界兒童劇市場,華麗轉身打開新格局
    「門外漢」闖進兒童劇市場,一波三折奪版權 對於兒童劇市場,用陳東瑜的話來講就是:「門外漢」闖進來了!作為樂童(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執行長,他最近正在忙著籌備一場「大戲」,辦公室也已成了一片粉紅色的海洋。
  • 《元龍》的意外火爆,本質上是一次對國產動畫市場的降維打擊
    有從業者調侃《元龍》,就連在資本市場也是充滿了開掛逆襲的網文味兒。所以拋開播放數據和後續表現不談,光是看資本對《元龍》果斷的追加態度,就知道這部作品的成功在一開播就實錘了。那麼《元龍》到底是靠堆砌「土味」讓觀眾們逐漸「上頭」的?還有另有原因?一部動畫好不好看,這要看觀眾的個人喜好。而一部動畫火不火,就要看它是不是既付出了個人奮鬥,又抓住了市場的歷史進程。
  • 海口龍華區精品兒童劇《醜小鴨》惠民演出啟幕
    10月14日晚,海口龍華區「童心未泯」精品兒童劇惠民演出在海口灣演藝中心開演,兒童話劇《醜小鴨》率先與觀眾們見面,受到觀演小朋友和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兒童劇《醜小鴨》中的醜小鴨幼年被許多美麗的鴨子欺負,它離開了爸爸媽媽,獨自流浪。它遇到了大風、暴雨、獅子和獵狗,但醜小鴨沒有退卻,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頑強生存著。
  • 國產整經機:在突破張力瓶頸中實現智能化
    國產整經機:在突破張力瓶頸中實現智能化 2009-10-15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目前各類國產整經機已基本達到國內紡織企業整經生產的要求
  • 精品兒童劇《海的女兒·黎明鐘聲》北京劇院演出圓滿成功
    2019年1月27日,由東方少兒(北京)藝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兒藝」)製作的大型多媒體精品童話音樂劇《海的女兒·黎明鐘聲》在北京劇院成功上演。在舞臺呈現上,東方兒藝將領先的多媒體技術運用到兒童劇製作表演當中。採用3D多媒體技術實現舞美影像的全程呈現,打破時空限制,將舞臺空間無限延伸,把海底世界、歐洲古堡一一搬到觀眾眼前,營造出裸眼3D的舞臺視覺效果。讓多媒體兒童劇在混亂繁雜的演出市場脫穎而出。
  • 烏金木家具火爆市場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
    近年來,一種叫烏金木的實木家具火了,但在小編看來烏金木家具火爆市場與其說是突然,不如說是一種必然。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中式家具又重出市場。但是中式家具過於中規中矩,很難進入年輕人的法眼。為順應時代,家具設計師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以現代年輕人的審美觀念,去繁從簡,中西結合,多種材料大膽創新應用,打造出即富有傳統韻味又有革新味道的新中式家具。
  • 寫兒童劇就要尊重兒童 劇本荒歸根結底是劇本盲
    一味考慮市場就會禁錮自己的手腳  「我曾經看過一個私人的劇團,可能是買了一個動畫片的舞臺版權,演了3場,場場爆滿,甚至又加演了多場,戲的內容卻只有20分鐘左右,剩下將近40分鐘全部是做遊戲。兒童劇就應該這樣去發展嗎?但是它有市場。
  • 3D交互創意兒童劇《嗨!大鯨魚》將於19日上演
    還記得上周,在宿豫大劇院上演的兒童劇《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們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來自奇幻王國的動物們與小朋友們一起嗨翻全場!可以說,由中共宿遷市委宣傳部主辦、宿遷日報社承辦,民豐銀行總冠名的2017年宿遷「文化四季·藝術之夏」舞臺藝術精品演出季,帶給市民太多的歡樂與驚喜。這不,繼《愛麗絲夢遊仙境》之後,3D交互創意兒童劇《嗨!大鯨魚》正向小朋友們款款「遊」來。
  • 慢樹懶六六:國產動漫IP「獨角獸」火爆全國授權展
    慢悠悠的樹懶六六和朋友們,將成為國產動漫IP向新消費新零售進軍的「獨角獸」嗎?10月16日開幕的第12屆中國授權展(China Licensing Expo)顯示:確有這樣的可能,就看這個前所未有的國產動漫IP今後怎麼走、走多快。第12屆中國授權展10月16日—18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海內外1200多個IP雲集現場精彩紛呈。
  • 兒童劇團紙風車:讓孩子有創意 看見美 懂得愛
    走遍臺灣310多個鄉鎮為孩子演出「讓每個臺灣孩子都看到兒童劇」這樣的願望,在當時的臺灣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我們的演藝環境,即便到現在,也還是很不好。」這讓當時的任建誠難免有些失望,吳靜吉一句話點醒了他,「表演藝術本身就是小眾的,但越小眾的東西越需要珍惜和整合資源,光是抱怨是沒有用的」。
  • 門窗出口陷入三大瓶頸 如何勇奪國際市場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少本土門窗企業開始拓展海外市場,但是由於地區貿易保護政策的加強,各種稅收增加嚴重製約門窗企業海外市場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自身制約條件讓門窗企業舉步維艱,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才能勇奪國際市場?
  • 河之洲丨關於兒童劇,你應該知道的
    「生產者的理念和家長的看劇理念都還需要成長和打磨,兒童劇的發展必定要遵循市場規律,更必須對孩子們的成長負責,絕不能把它看成單純掙錢或者打發孩子時間的工具。」本土原創「十二生肖」大型動漫人偶童話劇策劃者、河南藝術中心主任王仕俊受訪時說。什麼是兒童劇?
  • 國產音樂劇別成為文化快餐
    有專家就指出,要警惕國產音樂劇淪為高票價、短檔期、高風險的快餐演出。從原版引進到培育原創,中國音樂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外引進扎堆,原創精品匱乏  精彩的故事、美妙的歌曲、巧妙的場景轉換和氣氛渲染,使得觀眾一時如身臨奇幻森林、一時如置身炙熱火海。前不久,引進自日本的家庭音樂劇《想變成人的貓》剛亮相北京保利劇院,就俘獲了觀眾的心。
  • 青話打造創意兒童劇《嶗山道士》導演:讓成人觀眾也喜歡
    青島市話劇院海爾兄弟兒童藝術劇團新創兒童劇《嶗山道士》於10月15日下午在劇院三樓排練廳召開了媒體見面會。作為青話原創的傳統文化題材作品,《嶗山道士》體現一種清新雅致的氣質,通過詩意化又不失童趣的方式,生動而又接地氣地展示膠東文化的魅力。該劇將於11月2日在青話小劇場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