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5 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 61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 12 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其中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12 人入選。
人物介紹
王福生
王福生,男,1962 年八月出生,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 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2007-2011)。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肝病生物治療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全軍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理事,全軍傳染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免疫學會副理事長。擔任《解放軍醫學雜誌》副總編,《HEPATOLOGY》等國內外十餘家雜誌的編委。在國際上提出了優化慢性B肝抗病毒治療的「爬坡假說」,開拓了疑難肝病治療研究的新方向。
李蓬
李蓬,博士, 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美國達拉斯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博士後、新加坡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及研究室主任、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獲終身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
研究領域: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的發生和發展機制,主要研究脂肪細胞和肝細胞中的脂肪積累,分泌及分解的分子機制以及與胰島素敏感性的關係。在細胞水平上研究線粒體的功能,脂滴的形成,融合及與內質網的關係。
宋微波
宋微波,1985 畢業於(原)山東海洋學院,1989 年獲聯邦德國博士學位,1992 年於中國海洋大學晉教授,1993 年受聘博士生導師,1999-2004 上崗「***計劃」特聘教授。國內外學術兼職 中國原生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生命學科專家組成員、國際刊物《真核微生物學報》、《歐洲原生生物學報》編委。
張旭
張旭,博士,1961 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85 年於第四軍醫大學空軍醫學專業獲醫學學士學位,1994 年於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系博士研究生,獲醫學和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特別是背根節神經元的分子和細胞生物學以及痛覺機制研究,已發表國際學術期刊學術論文 75 篇,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大會或專題報告 13 次,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引入教科書。現任中國生理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雜誌》常務編委。
陳義漢
1964 年 10 月出生。1996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得內科學(心血管病)博士學位。陳義漢是同濟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他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 973 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和教育部心律失常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主任。
陳義漢教授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臨床工作和基礎研究,臨床特長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診斷和治療,研究方向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發生機制和幹預。在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
他承擔著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臨床醫學生和研究生的理論課程,課程包括內科學、臨床醫學進展、醫學分子遺傳學、遺傳學、醫學遺傳學、人類基因組計劃、遺傳病學和生物信息學等。作為導師,直接培養出和正在培養的研究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和博士後總數達 50 多名。多名博士生被派往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霍普金斯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聯合培養。
陳孝平
1973 年大學畢業,1985 年獲醫學博士學位,是我國最早從事肝臟外科及肝移植研究和臨床工作的博士研究生。1985 年獲博士學位後,一直在國家級重點學科——同濟醫院普通外科從事醫療工作,對普通外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
近二十年來,在我國著名外科學家裘法祖院士、吳在德教授的指導下,在肝膽胰外科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施行過各類手術一萬多例,其中成功切除最大的肝血管瘤重達 10 餘公斤,成功切除最大的肝癌重達 7.0 kg。手術後肝癌病人生存期最長者已達 20 年。對原發性肝癌進行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手術成功率高,效果好。
迄今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近 400 篇,主編國家高等學校八年制規劃教材《外科學》和七年制規劃教材《外科學》,外科學大型經典參考書《黃家駟外科學》第七版副主編。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1 項,2006 年獲全國高校名師,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各 1 項,以及其他國家級、省部級及校院級課題 10 餘項,科研經費 600 餘萬元。
陳國強
陳國強,漢族,湖南人。中共黨員,醫學博士、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細胞分化與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1988 年和 1996 年分別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醫學碩士學位和醫學博士學位。1997 年赴法國巴黎 Saint-Louis 醫院作訪問學者,1999 年至 2001 年 7 月赴美國西奈山醫學中心任訪問助理教授。1997 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5 年受聘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2009 年受聘雪梨大學榮譽教授,並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病理生理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醫學分會副理事長)、上海醫學會副會長、上海生理學會理事長、上海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美國血液學會、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和美國化學學會等會員,並擔任國內外多個雜誌的副主編或編委。
他長期致力於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理生理學和化學生物學研究,先後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和國家重大科學計劃項目,並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上海市重點研究項目。
邵峰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2003 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細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禦的分子機制。
周琪
周琪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6 年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1997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1999 年在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副研究員任職資格;1999-2002 年,法國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INRA)分子發育生物學部博士後;2001 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2 年 12 月加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任研究員。
周琪研究員主要從事細胞重編程機制和命運調控、幹細胞多能性獲得與維持等研究工作,並致力於推動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的轉化應用。
徐國良
1981.9-1985.7:浙江大學 (原杭州大學) 生物系,學士;1985.9-1989.8: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碩士;1989.9-1993.3:德國馬普分子遺 傳學研究所,博士;1993.3-1994.7:德國馬普分子遺傳學研究所,博士後;1994.8-1995.9:新加坡國立大學生命科學中心,實驗室主任;1995.1-2000.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遺傳發育系,博士後;2000.4-2001.7: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系,博士後;2001.8-2006.7:任中國科學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國際合作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2002 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近年主要從事動物發育 (包括胚胎與成體幹細胞分化) 過程中 DNA 甲基化及組蛋白修飾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理的研究。
研究方向:表觀遺傳調控及其與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關係。
曹曉風
曹曉風,1988年於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本科畢業, 1991年獲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學位。1991-1997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助教和講師;1995-1996 在英國John Innes做訪問學者;1997-1999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生化研究所做博士後,1999-2003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助理研究員。2002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2003年回國至今任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自1999年以來,曹曉風博士主要致力於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機理研究。
閻錫蘊
1993年獲得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1996年在美國Sloan- 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完成博士後,199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現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亞洲生物物理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
主要研究腫瘤血管新靶分子的發現,鑑定以及抗體靶向藥物的研發,在國際上首次報導腫瘤血管新靶分子CD146的功能,並發現CD146作為VEGFR-2的共受體,在腫瘤血管生成、腫瘤生長及轉移中起重要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