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說寒露道破修身真諦!3種修身境界你屬於哪一類?

2020-10-09 劉十勇

每年的10月8日前後(10月8日~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標誌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

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時節,熱氣已經逐漸退去,而寒氣則開始增長,北半球已經打開了入冬的大門。在伏羲易中,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56井卦第四爻時,開始進入寒露節氣

寒露真正的開始時間是在10月8日晚上比天文臺公布的要晚大約17個小時。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寒露節氣背後的禮樂修身文化。

-1-

寒露節氣修身背後的天體能量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寒露的三候,這三侯為:「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一候和三候其實很好理解,一候就是最後一批鴻雁南飛,三候就是黃色菊花盛開。

但問題在於第二候的「雀入水為蛤」,這句話被很多人理解錯誤,理解成了鳥進入了水中變成了蛤蜊,引申為蛤蜊大量的出現,但這個「雀入水為蛤」的背後其實是天象,那麼這個天象又是什麼呢?

「雀」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方七宿,這七宿分別為: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它的形象是一隻張嘴展翅,如同鳳凰一樣的大鳥,因此中國自古將南方七宿統稱為「朱雀」,它與在「青龍」、「白虎」、「玄武」共同組建為四象,朱雀屬於《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正南方位,為後天八卦的離卦位,屬火,顏色為大紅色,所以叫朱雀。

《史記》的《天官書》中有「南宮朱鳥權衡,東井為水事。」說的就是寒露雀入水,而這個時候又是蛤蜊大量出現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是物候曆法,反映的是生命與天象同步,以幫助人們達成天人合一的狀態。

我們的祖先早已經探索出來人的命運是與天體運行是同步的,在地球與天體構建的大系統中,每運行一步,就有一類陰陽能量降臨。生命是被動接收能量,而在生老病死中存在並輪迴,其中一部分掌握天地變化的規律,主動接收陰陽能量從而開智進入文明時代。

37賁卦象辭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的就是文明的演進方式。

而這文明的演進,靠的是「厚德」,即接收天地的陰陽能量而來,這就是「禮樂修身」的根本目的。而類似「雀入水為蛤」這樣的物候曆法描述,是指引君子與時偕行、禮樂修身的時間提示。

-2-

寒露修身的3種「大人」境界

我們應該都聽說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吧? 這句話出自《大學》,而《大學》這一篇出自《禮記》,而在《禮記》的《禮運》篇中這樣記載: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幹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禮」由「曆法」和「易經」構成。夏時就是流傳至今的物候曆法《夏小正》,坤乾是歸藏易的另一個名字,內容就是孔子整理成書的《易傳》。

那麼我們談修身,為什麼扯得這麼遠呢?因為很久以來,少則幾百年,多則上千年,都誤會修身是指「修養身心,擇善而從,博學於文,並約之以禮。」大錯特錯,這是對中國禮儀之邦、眾經之首的《易經》的侮辱。

修身,這個身就是身體,上古稱為屍,而這屍又分為活屍和死屍。死屍不用說了,大家都懂。活屍,這個詞,古人認為生命是形與氣,即肉身和靈魂組成。修身就是在人的生命存續期內,修復自己的肉身,令身體具有自動炁通的能力,使得身體一是百病無、二是點亮心神聚德、三是達到《易經》《繫辭》所言「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的大人境界。

《易經》中的所謂大人、君子、小人分類,君子是通過「禮樂修身」接收能量的人,大人是君子的目標,小人就是普通人。中國文化追求的一直就是「君子遵道貴德」。

-3-

修身之核心在於與時偕行

修身之法,已經消失很久很久了。孔子時代早已禮崩樂壞,他試圖恢復,局限於當時的天文水平,有其形的儀式,卻難於準確的踏著時間的節奏。

禮樂修身的基礎是天文,是每個修身的君子都能與時偕行,都能做到《易經》《大有卦》象辭: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這句話的意思是,禮樂修身者是君子,君子行為遵道,依照自己的命運軌跡,按照自己有利的時空避開不利的時空,聚氣修理乾淨肉身、提升靈魂。這個聚氣就是《易經》裡所說的「積德」,「厚德載物」就是靈魂因「德」而存在,德厚而升。

上古時期,中國人「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進行禮樂修身,是可以體會自己身體的狀況,並能夠做到炁通百病無,甚至做到《道德經》所言「摶氣致柔」,即身體如同嬰兒一般乾淨無暇。

我們這個時代科技昌明,如此多的現代科技成果,能支持君子禮樂修身的程度了。

禮樂修身的方法說的通俗一些,就是需要精準計算出天體能量之間的相互轉換,並遵循精確的黃曆,

按照衣、食、住、行等嚴謹的生活方式去接收這些能量,便可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狀態,簡單的說就是升級自己。

相關焦點

  • 《易經》:自律,是最高的修身
    自律,是最大的修養《易經》的一個根本思想,是「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也就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脫胎於中國文化本源經典《易經》的這一點,完全可以說既是一種最大的修養,一種最好的狀態,一種最高的修身。自律,是做自己心的主人人,首先要對自己的心做得了主,才談得上高貴。因為,他由此而擺脫了受低級本能裹挾的動物性。人的本性難移,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只能靠自律。金末元初的大理學家、大教育家許衡,有一年夏天與很多人一起逃難。
  • 搞懂《易經》修身奧秘
    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處事的至理名言,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出自《易經》乾卦。潛龍就是潛在水底的龍。這是要告訴你,剛開始做事情的時候要注重積蓄力量,韜光養晦,不要隨便做出什麼大動作。還有一種說法,是說的隱士,潛龍是有德行的隱士,「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人間的繁華不能攪擾他安靜的心;得不到別人的肯定也不會覺得難過煩悶。
  • 古人修身六境界
    數千年來,中國文化積累了豐富而深厚的修養身心的理念和方法,它們被認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點。王安石說:「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認為只有為政者情操高尚、品行端正,才能不負重託,治理好家國天下。 無我。在漫長的文化發展中,傳統修身之道有著豐富的「公義」思想和實踐。
  • 從易經裡學二十招修身之法!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處事的至理名言,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
  • 儒家修身要達成的境界
    重修身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點。修身根本上是一個做人的問題,梁啓超先生說:「儒家一切學問,專以『研究人之所以為人者』為其範圍。」「儒家舍人生哲學外無學問,舍人格主義外無人生哲學也。」那麼,修身要達成什麼樣的境界呢?或者說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包含什麼樣的品格特質呢?
  • 嚴以修身要著力提升三個境界
    在黃州的那幾年裡,他從反省中開始逐步成熟,個人達到了很高的修養境界,文學境界也達到了最高峰,中國古典文學中最經典的篇章--《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那個時期寫的。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修身是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功業的素質基礎,是青史留名的人格準備。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與道德的約束,更是追求個人境界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圓滿,是有理想追求人的人生必修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嚴三實」,把「嚴以修身」放在第一位,充分說明了它的重要性。作為今天的黨員幹部,應該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進行修身呢?
  • 修身,齊家,傳承
    從地位高的人,一直到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必須要以修身作根本。這就告訴我們,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本,而是末。如果你連本都做不好,後面都是空談。修身修得好,齊家才有可能做得好,然後才有本事去治國,最後才能夠平天下。這就是《大學》裡所說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當中只要有一個做不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戲唱了。
  • 《易經》不僅用於預測吉兇,更是一部修身明理的智慧奇書
    原創/儒門紫衣很多人都認為,《易經》只是一本佔卜用的書,其實,這只能證明你只看懂了一小部分而已,其實,《易經》裡面更多的是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結晶所在。,二是承認事物的兩面性,認為,人應該適應事物的發展變化,三、是始終強調「陽剛」為主,人應該奮發向上,顯然,這種價值觀是非常適合華夏炎黃一族的胃口的,三千年之後看到了,還會使人油然而生那毋容置疑的認同感,可以說,經書中「循循善誘」的中心思想,已經早已融入了華夏一族的血脈之中。
  • 字裡行間|修身齊家:齊家之要在修身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古之仁人志士,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標。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和「齊家」意義何在?二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修身」一詞最早見於《墨子·非儒》:「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修」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修,飾也。從彡,攸聲。」修的本義為「裝飾、修飾」,後來從外在的修飾引申為內在的修養,「修身」的「修」就是取「涵養、修養」之義。「修身」即為修養身心,涵養德性,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修養和道德情操。先秦儒家極為看重修身。
  • 修身,儒家最終極的人生目標
    所以,必須通過修身克制私慾,成就德性。修身之功包括養心、慎獨,立志、自省、改過,反求諸己;修身之成效涵蓋仁義禮智信,絜矩忠恕之道。幾乎所有儒家學說對個人自我修養的標準都屬於修身的範疇。修身也是歷代儒家門人終生持之以求的目標,是實現人生價值和自我修養的唯一途徑。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體系中人生境界最高的是聖人。
  • 如何才能成功(修身)——「儒家修身方式01」
    我跟人家講儒家的修行的時候,有些人會很詫異,說儒家還有修行?儒家這套修身方式,在歷史上傳承了很久了,只不過到當下,它漸漸地不為人所知了。我個人覺得,儒家這套修行方式在今天仍舊對自己的人生是有指導意義的。上個世紀初,形成了一個新儒家學派。它的一個口號就是「21世紀,人類的問題要靠儒家學說來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要靠儒家的學說來解決。那這個口號要落到實處的話,我們就必須重新學習、弘揚儒家的修行方式。
  • 《易經》蘊含的修身齊家智慧
    可以說,孔子是系統研究《周易》哲學第一人。《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孔子的《周易》,事情簡單,思想深邃,處處散發著哲理的光芒。孔子觀察《周易·家人》「巽上離下」卦象,研習「利女貞」之卦德及六爻之義。他寫的彖辭和象辭,文辭溫暖雋永,散文詩般迷人,義理深?質樸,字字句句散發出修身齊家的智慧。
  • 說說修身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之中,修身是居中的,前面連著主要局限在自己範圍內的「格致誠正」,後面連著超出自我的「齊治平」。從天子到庶人,都必須以修身為本。修身是指的修養身心,修身養性,完善自己。修身是寓於平常的,表現為自我修養,擇善而從,約之以禮。首先要自我修養。人生需要經驗,更需要修養。
  • 為何說修身是格物致知的最重要問題呢?
    這就是對「三綱」、「八目」的總結歸納,強調無論是天子還是平民百姓,在這個方面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都必須把修身作為根本。平民百姓人人能夠修身,則必然天下太平安定,可以有資格成為執政者;執政者能夠修身,則能「明明德」、「親民」而至於「至善」的境界,不修身則無執政資格。
  • 考諸古訓方悟道 行近時賢為修身
    修行三重境界:看山是山(世間有為法),看山不是山(出世無為法),看山還是山(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是自己的認知,修的是破除「我執」。保持寧靜淡泊的心境,就能時時處處感覺到幸福的隨行。
  • (原創3)人生永遠在「修身」的路上(《修身書》應該這樣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古聖先賢們修身治國的座右銘。》​,內容博大精深,輯錄了112篇古聖先賢們的修身智慧經典,涵蓋從春秋老子開始到清朝曾國藩等100多位中國歷代大師的修身經典心得。​​《修身書》是一部不朽的修身箴言書,也是一部充滿智慧、力量和閃耀真理光芒的經典好書,有了它就如同在人生中遇到一位指導你未來前進道路上的心理導師。​​人生永遠行走在「修身正己」的路上。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做人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成為有所作為的人。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能夠守住寂寞的人,一個人只有保持寧靜的心態才能守住寂寞,不忘初心,奮力前行,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做人要有寧靜的心態就需要有淡泊名利,只有將名利看淡了,心情才不會浮躁。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是什麼了?
    從今日應用來說,也可以說就是國家,範圍也可以擴大到全世界。(2)治:本指「使水平」,此指「使國平」。國:指諸侯的封地。從今日應用來說,也可以說是省與直轄市之類。(3)齊:使人在道德修養上向聖賢君子看齊,同「見賢思齊」之「齊」。家:指士大夫的封地。從今日應用來說,也可以說是家族、家庭。
  • 堅定理想 嚴以修身
    修身,古已有之。儒墨道都講過修身,最出名是儒家《禮記?大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過:靜以修身。《論語?子路》中記載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嘉定婚登發起「修身齊家」計劃-修身齊家,修身,嘉定區,新人,管理所...
    由嘉定區民政局主辦,嘉定區婚姻登記管理所承辦的「禮樂嘉定·讓愛豐盈」主題系列活動之「新家庭修身齊家」計劃日前在嘉定區婚登所開展,鼓勵新人們能夠在成立家庭的同時,展開修身行動,讓「修身齊家」落實到婚後的每一天。據介紹,本次活動在10月中旬就通過微信公眾號「上海結婚」發起線上調查,並結合線下現場採訪,了解新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