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明賢法師年方弱冠,與道友同行首度參拜普陀山,巡禮觀音大士,祝禱道業圓成(圖片來源:武漢石觀音寺)
此次赴普陀山寶陀講寺講經,是明賢法師時隔20年之後第二次登上這座佛教名山,可謂是酬償前願的朝聖之旅。(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武漢石觀音寺)
明賢法師此行亦代恩師彌光老和尚還願,老和尚曾於1978年宗教政策初沐恢復春風之時,赴普陀全山燒拜香,祈願中國佛教事業重煥生機。(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武漢石觀音寺)
寶陀講寺建成後著力推動講經弘法的寬廣道風,其普門講堂是整個普陀山面積最大、最為壯觀的講堂。(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武漢石觀音寺)
明賢法師首次線下為廣大僧眾完整開示佛教版「群眾路線」與「供給側改革」(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武漢石觀音寺)
《信仰的群眾路線》共計五部連載,是明賢法師全面論述「群眾路線是漢傳佛教的基本遠見」這一命題的重要篇章(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武漢石觀音寺)
明賢法師在現場闡述道,中國佛教界應該有充分的理論自信和行動自覺,以高質量的信仰供給,以共享的、普惠的、平民的發展路線,勇敢擔當時代,全心造福社會,傾力度化眾生。(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武漢石觀音寺)
2016年4月9日下午,明賢法師應普陀山佛教協會之邀赴普陀山四大寺院之一寶陀講寺,於恢弘壯麗的普門講堂為來自全山各寺的僧眾及居士開示「當代佛教信仰的群眾路線問題」。
《信仰的群眾路線》共計五部連載,是明賢法師全面論述「群眾路線是漢傳佛教的基本遠見」這一命題的重要篇章,相繼被各大傳媒轉載,影響深遠,並逐步在教界贏得共識,堪為正在形成中的僧團思想界對於中國佛教未來發展路線的深度思考。此番普陀弘法之旅,是明賢法師首次在線下為佛教僧團進行完整開示。
甚深觀音緣:酬償前願的朝聖之旅
寶陀講寺是「海天佛國」普陀山上近年建成的第四大寺,緊隨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古寺之後。該寺位於普陀山東北隅的龍頭山麓,依山而建,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氣勢宏偉、金碧交輝、像設莊嚴。該寺建成後著力推動講經弘法的寬廣道風,其普門講堂是整個普陀山面積最大、最為壯觀的講堂。
此次赴普陀山寶陀講寺講經,是明賢法師時隔20年之後第二次登上這座佛教名山。1996年,法師年方弱冠,與道友同行首度參拜聖地,巡禮觀音大士,祝禱道業圓成。如今再次登頂,可謂是酬償前願的朝聖之旅。
明賢法師表示,自己更是代表已經成就金剛不壞之功德的恩師彌光老和尚來聖山還願。老和尚曾經在1978年宗教政策初沐恢復春風之時,懷揣報導落實宗教政策指示的新聞,啟程前往各大佛教名山拜山祈福,並曾虔誠拜到普陀山,祈願中國佛教事業重煥生機。
如今,時代變遷與個人際遇都深刻印證了師徒二人與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山的甚深因緣。佛教的恢復和弘傳事業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取得了長足進展,而彌光老和尚也恰恰在武漢「石觀音寺」道場圓滿成就了金剛不壞功德。明賢法師作為武漢石觀音寺與青海北海禪院住持,身兼諸多教界內外職務,一直以來果敢發聲,藉助相關媒體平臺長期從事佛教時事評論,聲若觀音大士海潮之音,針砭時弊,弘揚正見,傾力引領和維護僧團思想界的發展。
首次線下完整開示:佛教版「群眾路線」與「供給側改革」
在當日有關「當代佛教信仰的群眾路線問題」的開示中,明賢法師從俯瞰時代的高度帶領現場僧眾與居士深入思索中國佛教契理契機的發展道路。法師全面總結道,中國當前物化文明的轉型,正亟待以佛教為代表的心性文明來供給潛能。佛教作為久經檢驗的古老智慧系統和慈悲行動力量,有能力為轉型中的世俗社會、尤其是正當紊亂的網絡社會,率先供給生命綱領和道義規則——這種「高端供給」,無疑正是中國佛教界的「供給側改革」。中國佛教界應該有充分的理論自信和行動自覺,以高質量的信仰供給,以共享的、普惠的、平民的發展路線,勇敢擔當時代,傾力度化眾生。對於上述命題的具體推演,明賢法師重點展開了四方面內容。
首先,明賢法師界定道,佛教版的群眾路線,首先在於認清「虛擬開始規定現實」的時代特徵。所謂虛擬,就是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今天大到社會政治、小至傳統媒體的運作所面臨的種種壓力、挫敗和困境,多數都來自於對於網際網路邏輯的懵懂無知。佛教弘傳和佛門形象在這個時代所遭遇的被動,和這一點同樣關係莫大。佛教對網際網路挑戰的應對、對網際網路機遇的藉助,決定了未來發展的樂觀程度。更進一步,網際網路時代群眾深處、生活深處所展現出和美互利的人性走向,已經在倒逼各行各業以共享和回饋的思路,來贏得新生代的發展契機。精神信仰的發展,更要走一條群眾路線,共享、普度、群眾路線等思路本身,正是佛教慈悲智慧的內涵所在。
隨後,法師分析了當今物化文明的極端發展趨勢之下,如何看待科技與信仰之間的關係。法師借美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愛默生的語錄,剖析了當今時代人類的兩大心理困局——「沒有信仰的博學多才和充滿信仰愚昧無知」。這兩大困局都與偏頗處理物化與心性文明的對立有關。現在人們對於物化的執著日漸深入,諸如模擬沉浸體驗的「虛擬實境技術(VR)」等高科技成果不斷湧現,愈發讓人文服從科技,心性服從物化。而在一個成熟的社會裡,應該形成的格局是「科技更高超、信仰更發達」的平衡狀態。可以想見,人類在心性領域所呈現的匱乏狀態,正期待正法的甘露和東方心性文明的滋養,大眾對佛教法義的供給要求更高也更加迫切,這對於佛教弘傳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佛教的當代發展要勇於抓住這個轉型時期的發展契機。
進一步,法師深入闡釋了何為中國佛教界的「供給側改革」。當今人類社會正從電視媒體時代過渡到網絡媒體時代,可謂從被動的「娛樂至死」時代過渡到人人主動參與互動傳播的「娛樂求活」時代。人們更加注重談現世希望、談生命安樂,然而部分時候卻在獲得更大自由的同時,跌落進新形式的「奴役」之中。而佛法既可以是撫慰「此時此人此地」問題的人生佛教,也更有強過「此時此人此地」的超越性,能夠為圓滿回應眾生的當代心理尋求提供深厚資源。這就要求佛教自身要強身健體,要正見在堂、綱領在握,才能以高品質的善巧供給,來驅動和框定大眾對於佛法的「消費」,主動建構出佛教在當代的正面形象和卓越價值。
開示最後,作為對現場僧團的鼓勵,明賢法師闡述了當前對於所謂「大師問題」的見地。法師駁斥了這個時代「不岀大師、缺乏大師、要等大師」的說法,而認為——有志者志向的起點,從來不會是「等大師來」,而是「我來做大師」,群體性的「喪志」才會曝發群體性的麻木無意識中的「僥倖與期待」,這是個不正常甚至是不吉祥的信仰信號,它來自對物化現象過份執著、過份期待,而導致的過份消沉。對於「大師」的錯誤判斷,源於一個基本的無知——當年佛陀在經論中早已金口親宣:「佛以大悲不住涅槃,往返應化常在人間」,既然在人間,人間怎麼會缺大師?「不信有大師」,不信有佛言,最可惜的影響就是:遺忘了大師之志,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成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