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有機所舉行建所七十周年主題報告會—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合唱表演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迎來建所70周年華誕。10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紀念建所70周年主題報告會在該所君謀樓報告廳隆重舉行。上海有機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胡金波主持大會。

中科院兄弟單位、高等院校和相關院系的領導和專家,地方政府的各位領導、有機所的校友代表,以及有機所的老領導、研究員、副研究員、部門負責人、支部書記、離退休老同志代表、職工及學生代表等共計600餘人參加會議。大家歡聚一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共慶有機所70華誕。

中科院上海分院分黨組書記、副院長李正華宣讀了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關於上海有機所建所70周年學術報告會的致辭。

上海有機所所長唐勇在大會上致辭。他按時間脈絡回顧了上海有機所的歷史發展沿革,總結了不同歷史時期幾代有機所人牢記科技報國的初心使命,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始終把研究所發展與國家需求緊密聯繫在一起,在我國科技事業、國民經濟、國防建設、人民健康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唐勇指出,有機所過去70年的進展和成績,是在院黨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經過一代代有機所人團結協作、奮發努力取得的。回顧總結這段發展歷程,也深刻認識到新時代有機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展望未來,有機所將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強化與國家需求的融合;進一步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堅持「三敢三嚴」的優良學風,凝心聚力求發展。新時代是奮進者的時代,新徵程呼喚新作為,上海有機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實施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堅持「四個面向」,順勢而進,勇於擔當,守正出新。全力推進「一體兩翼」戰略規劃,深化「分子合成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建設,聚焦分子智造,發展先進材料和生物醫藥,努力將上海有機所建成在分子合成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履行好國家隊的使命與擔當。

會上姚建年院士、佟振合院士和蔣華良院士分別作為嘉賓致辭。上海有機所林國強院士、沈其龍研究員和上海康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華博士,分別作為有機所科學家代表、中青年科研代表和校友代表發言。

在建所70周年的喜慶日子,有機所校友會正式揭牌。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友會辦公室劉紅雨主任宣布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友會辦公室關於同意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校友會的批覆。國科大校友會秘書長馬石莊,李正華,陸熙炎院士、戴立信院士、陳慶雲院士、林國強院士和唐勇、胡金波,共同為校友會成立揭牌。校友會成立環節由上海有機所副所長劉文主持。

上海有機所的發展得到了各級領導、兄弟單位、海內外校友、社會各界人士和朋友們的關愛和支持。40多個單位和個人發來賀信、賀電,對有機所建所70周年表示祝賀。會上,上海有機所副所長李昂宣讀賀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菲致答謝詞。職工和研究生代表通過獻上精心準備的朗誦和合唱節目,表達了對建所70周年的美好祝願。

上午的主題報告會在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的悠揚歌聲中圓滿結束。

下午召開了紀念建所70周年學術報告會。程津培院士、周其林院士和馮小明院士分別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並為上海有機所建所70周年送上誠摯的祝福。丁奎嶺院士、麻生明院士、馬大為院士分別主持報告。上海有機所副所長遊書力代表研究所進行開場致辭。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上海有機所發布建所70周年公告,將舉辦慶祝大會等系列所慶活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建所70周年公告》,上海有機所70周年所慶系列活動將全面啟動,並於2020年10月18日舉辦建所70周年慶祝大會暨學術報告會。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建所70周年公告  七秩芳華,巍矗浦江;眾人拾薪,長歌奮進。
  • 熱烈慶祝上海有機所建所70周年!70年走出16位院士,發表論文12400餘...
    金秋10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有機所)迎來建所70周年。70年來,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成立的15個研究所之一,上海有機所以篳路藍縷啟山林的精神,通過幾代科學家和職工的接力奮鬥,頑強拼搏,為我國科技事業、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健康,貢獻了諸多開創性的科技成果。今天的上海有機所已發展成為一所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機構。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獨立建所六十年發展紀實—新聞—科學網
    她就是我國無機材料領域歷史最悠久、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矽酸鹽所)。 上海矽酸鹽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程所)。1950年,工程所改建為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建立的15個研究機構之一,後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專攻陶瓷、玻璃、冶金三大學科領域;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2019年,上海矽酸鹽所迎來了獨立建所60周年、工程所建所91周年華誕。一甲子櫛風沐雨,近百年春華秋實。
  • 張宏福院士為中科院地化所和昆明理工作學術報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周杰,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原所長胡瑞忠研究員等出席報告會。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馮新斌研究員主持報告會。 張宏福在報告中,首先介紹了克拉通、造山帶和橄欖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 中科院上海分院助力嫦娥五號探月—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分院「五朵金花」——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和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再次拿出各自法寶,助力嫦娥五號此次探月之旅。有機熱控塗層就像能調控溫度的」衣服「穿在太空飛行器和儀器的外表面。在嫦娥系列探測器上,同樣使用了上海有機所研製生產的有機熱控塗層,這些塗層為太空飛行器的正常工作溫度環境保駕護航。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是我國研製及批量生產高比重,高粘度,陀螺專用氟油的重要單位,同時也是我國系統研製有機熱控塗層的重要單位。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與美國科促會合辦《超快科學》—新聞—科學網
    10月30日,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與美國科學促進會合作創辦英文期刊《超快科學》舉行線上簽約儀式。該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豔,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Bill Moran,《超快科學》執行主編魏志義,英文期刊籌委會及編輯部代表出席籤約儀式。 Moran在致辭中指出,Science期刊及美國科學促進會對於合作期刊的選擇非常嚴格,此次非常榮幸能與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共同創辦《超快科學》。
  •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助力「嫦娥五號」落月完成科學探測—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三臺有效載荷——雷射測距測速敏感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嫦娥五號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助力嫦娥五號穩穩落月並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承擔了兩個系統中的核心組件——三臺雷射器的研製工作。
  • 中國化學會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至9月3日,以「合成創造美麗世界」為主題的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在上海科技大學舉行。上海科技大學與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負責或參與多項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力爭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目前,在上科大校園一公裡半徑範圍內已建和在建的國家級科學設施有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設施(上海)、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和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等。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新疆天業籤署項目協議—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表示,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援疆戰略號召,高度重視與新疆石河子市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經過十年不懈努力,與當地高校、企業在人才培養、科技合作、平臺建設等方面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關係;新疆天業是石河子市最重要的企業之一,
  • 金屬所舉行建所60周年慶祝大會
    6月6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建所60周年慶祝大會在金屬所文化路園區舉行。瀋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馬思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所友應邀出席了慶祝活動。金屬所相關負責人、院士及在職職工、離退休職工和研究生代表約300人參加了慶祝大會。大會由王忠明主持。楊銳首先致辭。
  • 金屬所舉行師昌緒院士報告會
    為繼承和發揚金屬所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學習師昌緒院士為祖國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和事跡,9月20日上午,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生部邀請91歲高齡的師昌緒院士作了題為「在人生的道路上」的報告。李依依院士、柯偉院士、部分所領導出席了報告會,報告會由副所長楊銳主持。距離報告開始還有半小時,容納400人的報告廳就已座無虛席。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數學所慶祝建所60周年
    11月19日,中科院數學所在京舉行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王元、楊樂、席南華、陸汝鈐等十幾位院士出席。 據介紹,中科院數學所成立於1952年,華羅庚為首任所長。建立之初,該所即確立了「創造自主的數學研究」的戰略目標以及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協調發展的方針。
  • 中科院上海分院在寧海開展主題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10月19日至20日,中科院上海分院「讓我們擁抱科學」主題科普活動走進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來自9個科研院所的20餘名博士生碩士生科普志願者為當地的小朋友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科普報告和趣味的科學小實驗。 科普活動在金陽小學舉辦,中科院上海分院教育基地楊振華主任表示,「讓我們擁抱科學」主題科普活動是上海分院的傳統科普品牌,旨在履行科研人的責任,散播科學的種子。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科學傳播室主管、天文科普人湯海明老師為六年級的280多名小朋友作了題為《月球和月球探測》的科普主題報告,生動系統地介紹了月球的基本知識和探測方法,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現場氣氛熱烈,互動不斷。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骨片特徵
  • 中科院理化所所長張麗萍:一心為所 淡泊名利—新聞—科學網
    2009年,張麗萍出任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所長。 搞科研出身的她,在擔任所長後,放棄了科研,全心抓管理,帶領全所不斷努力,使得理化所首批進入中科院「創新2020」。 學做全職所長 2009年的一天,時任中科院計劃財務局副局長的張麗萍,在得知自己將擔任理化所所長後,開始了一番思想鬥爭。 張麗萍認為,自己的積累不夠,對擔任所長職務完全沒有思想準備。作為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她還擔心以後勢必會將全部的精力撲在研究所的工作上,家庭將無力顧及。
  • 新院士速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馬大為:「他的成就是要改寫教科書的」
    在2018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Scripps研究所教授餘金權這樣評價。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今年56歲了,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有機合成化學和藥物化學研究的第一線。1998年,馬大為在合成其他分子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類胺基酸分子,可以提高烏爾曼反應的效率。
  • 金屬所舉辦緬懷郭可信院士、葛庭燧院士報告會
    報告會現場5月14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舉行「憶所史、講傳統」系列活動——緬懷郭可信院士、葛庭燧院士報告會。報告會由盧柯院士主持。在葉恆強的娓娓講述中,一個忠誠的、正直的、嚴肅的郭可信先生展現在聽眾面前。郭可信在抗戰時期,棄筆從戎,血氣方剛,有上戰場殺鬼子的勇氣。他在國外留學多年,1956年聽到新中國向科學進軍的召喚,立即回歸。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任 鵬攝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是「中國科學院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今年的主題為「科技創新 強國富民」。在此期間,中科院在全國的幾乎所有科研機構將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   整個展覽以「三個面向」和「四個率先」為主線,集中展示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17日考察中國科學院以來,其所取得的主要新進展和新成就。展區共有102項科技成果,包含17個著重講解的駐足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用中科院的技術展示中科院的成果」。
  • 何巖調研中科院理化所—新聞—科學網
    3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北京分院院長何巖調研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理化所主要負責人和有關院士專家等參加調研
  • 鄭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舉行共建「分子催化與...
    8月11日,鄭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共建「分子催化與合成研究所」揭牌儀式在鄭州大學主校區舉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院士、副所長李昂研究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關紹康出席儀式,雙方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及師生代表參加儀式。儀式由關紹康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