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8/5/14
導語:生物醫用紡織材料以纖維為基礎,紡織技術為依託、醫療應用為目的,是生物醫用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臨床診斷、治療、修復、替換以及人體保健與防護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和重要的價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研究和開發更加人體友好的生物醫用紡織材料成為提高治療和醫療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方向。
1、分類
醫用紡織材料,即以紡織材料為基礎,依託現代加工成形技術,應用於醫療、衛生及保健領域,為人類肌體提供保護、修復作用。醫用紡織品的分類有多種形式,可以按照加工工藝、纖維材料、功能、使用屬性、使用範圍等類別,具體如下:
不管如何分類,這些材料必須具備無毒、無免疫性、無致癌性,同時機械性能良好、易於加工成形,高生物相容性,能夠有效地對細菌、病毒起到防護作用,且不汙染環境的基本屬性。
2、發展現狀
醫用紡織材料的研究最早興起於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初期主要應用於醫療紗布、繃帶等低端產品,後期伴隨市場擴張和政府大量資金投入,高端醫用紡織品迅速發展。
目前,全球醫用紡織品生產和研發最發達的市場為美國、歐洲(以歐盟國家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 5 個國家和地區,其銷售總量佔全球總交易量的近90%,其他國家僅佔10%。據調查,早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英美等發達國家在生物醫用材料方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技術工業體系,研究的重心也轉移到人工器官等高端產品上。
從我國醫用紡織品進出口情況來看,截至2016年,我國在外科用非植入紡織品,如可黏合醫用敷料、不可黏合醫用敷料、手術巾和口罩,以及植入紡織品,如可吸收縫合線、植入性人工器官、植入性紡織品方面,已經初具規模,市場前景也十分可觀。
2010 — 2016年我國可黏合醫用敷料進出口狀況
2010 — 2016年我國不可黏合醫用敷料進出口狀況
2010 — 2016年我國手術巾、口罩進出口狀況
2010 — 2016年我國可吸收縫合線進出口狀況
2010 — 2016年我國植入性人工器官進出口狀況
2010 — 2016年我國植入性紡織品類進出口狀況
但是,行業重心仍然集中於醫用防護和衛生保健用品等低技術含量領域,此類產品價格低廉,且對原材料的消耗大,附加值低。高端領域由於國外技術壁壘等複雜原因,長期處於滯後狀態,仿生類醫用紡織品嚴重依賴進口。總之,不論從產量還是質量上比較,我國與發達國家都還有較大差距。
(來源:紡織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