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城市的美容養生院多存在不正規、證照不全的問題,鄉鎮美容院更是連基本的衛生問題都堪憂。
從北上廣深到二三線城市再到各色縣城,人們對美麗健康的追求越發普遍,也不分年齡階層。這給美容養生館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美容養生機構散布於街頭巷尾,或藏身於社區小院,或掛牌於商場超市,或棲身於大型購物商場,可謂遍地開花。
在廣州某中小型券商工作的雯雯(化名)對21新健康記者說:「我平時工作壓力大,平均每季度會在這方面花費2000元左右。在養生館裡碰見來消費的白領人士不在少數。」
經絡理療、拔罐刮痧、面部保養護理,成為都市人養生必備。
但大多數美容養生機構並「不正規」。近日,21新健康記者走訪了位於廣州市越秀區附近7家小區美容養生館,發現只有2家懸掛了工商營業執照,1家懸掛了衛生許可證,至於證照齊全的店面,一家都沒有。這些店面的服務範圍可謂保羅萬象,從美容、線雕到修腳、按摩再到豐胸、打耳洞無所不有。
根據國家衛生部頒發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美容分為醫療美容和生活美容兩大類。普通美容院的經營範圍只限生活美容範疇,即皮膚護理、修眉、浴足等項目。
醫療美容則是指通過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或其他部位進行修復與改造,包括豐胸、文眉、穿耳洞等項目。這要求操作者在進行文眉、文唇、穿耳洞等刺入性服務時,必須具備醫師資格證以及醫師執業證書,所在機構必須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在廣州越秀區五羊邨附近某家中醫美容養生會館中,店員詳細地向21新健康記者介紹了近期活動,包括380元可以任選項目6次。
當記者問到做這些項目的人是否專業時,該負責人回應:「我們這裡都是『老手』,做了很久了,經驗很豐富的,手法你就放心就好了。」辦卡方面,有2800元、6800元和9800元三種,充卡的錢越高,折扣越高。
但這家店既沒有懸掛《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在場的工作人員也沒有佩戴載有本人姓名、職務或者職稱的標牌。
對此,該負責人對21新健康記者表示,「我們只需要取得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就可以,並不需要取得與醫療有關的任何許可證。」
然而衛生部早有規定:
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在疾病診斷基礎上,按中醫理論和診療規範等實施的中醫推拿、刮痧、拔罐等項目,認定為醫療行為,必須在醫療機構內進行,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
非醫療機構開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活動,應取得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及人員執業資格認證;在營業場所主動懸掛相關從業人員的資質、工作履歷等告示;在機構名稱、經營項目名稱和項目介紹中不得使用「中醫」、「醫療」、「治療」及疾病名稱等醫療專門術語,不得宣傳治療作用。
據記者觀察,這家店的按摩師均沒有佩戴載有本人姓名、職務或職稱的標牌。按摩師對21新健康記者解釋,「如果要進入一些比較大型、正規的美容院,就需要考相關的資格證書;但如果是這種街邊店,要求就不會那麼嚴格,有技能就好了。」
21新健康記者以想要加盟的名義詢問該店負責人,對方表示,開店的話,加上裝修和員工工資以及各種器材費用,大概30萬-40萬就可以。「現在做這個的特別多,沒有剛開始的時候好做,我們只能打價格戰,相對於旁邊幾家店,我們的價格是比較低的了。」談到生意,該負責人對記者補充,「這兩年的經濟形勢不好,店面成本已經很高了,再加上人力成本,去年都沒怎麼賺錢,今年相對好一點。」
「做這個大概多久能盈利呢?」記者問道。
「短期內盈利是比較難的,需要積累客源,基本上盈利要三年之後。」負責人對記者說道。
當前,國內美容院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大型醫美機構渠道商的形式,為大型機構帶去客流來獲取盈利,也有部分美容院把賭注壓在醫美等大項目上,期望一夜暴富。然而隨著醫美市場的發展,大型醫美機構比起從實體店引流,已從網際網路APP找到了更多的掘金機會,因此,實體養生店也開始尋求更多的盈利增長點。
如果說大城市的美容養生院多存在不正規、證照不全的問題,鄉鎮美容院更是連基本的衛生問題都堪憂。
21新健康記者來到粵西地區的一所鄉鎮美容院,看到四五名服務人員坐在店內,藍色的毛巾在外面晾著,裡面有一個小客廳。這裡主要做按摩,價格由60到300塊不等,視具體套餐而定,一次按摩耗時一個小時左右。
一般在這種美容院裡,60塊錢是最普通的服務,僅按摩半身也不添加其他藥物,如果需要加精油並全身按摩,價格則在100塊以上,全身按摩需要把顧客的衣服脫了,換成一次性褲子進行,店員稱「不同類型的精油效果有所差別,價格也自然不同」。
類似的美容養生館在市面上並不少,也不需要購置什麼儀器、工具,美其名曰美容養生,也只提供推拿按摩服務。在監管到位的區域,這樣的美容養生館有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等相關證件,而在監管不力的地區,這些美容院大多無牌無證。
絕大多數來這些地方的人,只是想尋求身心愉悅放鬆,並不在意衛生問題,更不會考慮按摩技師的資質。他們更關心價格,相比聚集在購物中心大型的美容養生館,這些小商鋪裡的服務消費更便宜,但衛生問題卻令人憂心。
為了省錢,這些美容養生館一般不會有專門消毒的儀器和工具。根據衛生標準,美容院所用的毛巾、美容衣、床單等必須經常消毒,僅用清水洗滌不能達到要求。但這些美容院未經消毒的毛巾等用品卻依然每天如常使用,衛生條件極差。
一些更為「高端」的美容院則項目繁多,價格不菲。在廣州越秀區的某美容養生館內,一位負責人向21新健康記者推薦胸部按摩套餐,3980元可以按摩十次,並且會贈送三個含有功能因子的文胸,據稱對副乳、乳腺增生等都有一定幫助。
而對於胸部按摩,有關專家早已表示,按摩並不能達到治病目的,更不能寄望於三無機構和民間土方,相信醫生才是王道。
美團大眾點評研究院此前發布的《中國健康養生大數據報告》指出,我國健康養生市場規模超過萬億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於健康養生。造就這個萬億數字的,並不只是保健產品,還有美容養生行業那「神奇」的盈利方式。
21新健康記者在走訪中就發現多家美容養生館,稱可以籤約治療,無效退款。
如上圖中這家隱藏在居民樓二樓的美容養生館,可以做身體和面部護理,其主要項目是卵巢護理等,據稱採用的是有幾十種中藥結合而成的一款產品,護理過程中,只需坐在儀器上蒸燻。這裡的員工表示,治療的療程數量以及是否需要其他產品輔助,主要看個人情況,但基本一個療程是免不了的。
當記者問到這種調理方式是否有效果時,老闆十分自信地回應:「當然有效果,要不怎麼敢籤約治療呢?」
事實上,此前就早有專家指出,這種籤約治療方式涉及欺詐和誘騙,只是商家或者醫院用來吸引消費者的手段,但只要是雙方自願籤訂的合同,就具有法律效應,也是合法的。對於這種籤約治療的說法消費者應該謹慎,有幾個點需要注意:
1、籤約治療,無效退款。這種說法帶有一定的誘導性,讓消費者覺得治療有所保障,故而投身進去,但商家不會做賠本生意,往往會先讓消費者交押金,籤訂合同後需要按照療程進行,消費者自身稍有不慎,便容易被對方抓住把柄,錢依然要付。
2、商家先讓消費者籤一份合同,治療過程再增補其他產品,在療程過後如沒有效果,會勸說再買一個療程。
在這些地方進行治療,如果需要服用藥物,要看清楚是否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不要輕易嘗試對方推薦的產品。
21新健康記者接觸到的美容館的卵巢護理蒸燻,一次大約300塊,一個療程需要做20次,也就是6000塊。這種蒸燻確實能緩解疲勞,但對婦科問題是否真能起到治療作用?
另外,這些美容養生館在賣產品的模式上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記者了解到,下圖這種雪蓮滋養貼在市面上大約9塊錢一片,30貼大約270塊錢,但在這裡購買卻需要將近600塊錢,更有100貼一盒和200貼一盒規格的雪蓮滋養貼。據聞200貼為一個療程,在這款產品上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將近2000塊錢,並非一筆小數目。
也有消費者對21新健康記者表示,養生館收費標準層次不齊是常態,甚至偶有出現開了卡,養生館攜款消失的情況。
「小氣泡1千多一年,帶儀器的美容2千多只能做15次,去了就開卡,每次不花個大幾千都不會停。」一位美容院消費者對21新健康記者說道。
我國養生雖然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但長期以來大都是易、儒、道、醫、武、佛等各大學說的附庸,一直缺乏全面、獨立、系統的思想、方法和實踐體系,以至於傳統養生始終處在有名無學或有術無學的鬆散發展狀態。
20世紀50年代,以劉貴珍為代表的氣功養生工作者,在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大力支持下,推廣氣功養生,掀起第一次氣功養生熱,讓氣功養生和保健養生深入人心。20世紀70年代末—21世紀,社會上又形成了第二次氣功養生熱。但目前來看,熱潮已褪去。
同時,中醫養生逐漸升溫。然而迄今為止,我國的傳統養生、氣功、保健、中醫養生、健康管理行業,都處在有術無學、術大於學、劣幣驅逐良幣的發展階段。
更重要的是,大多數養生機構處於監管盲區。
業內人士表示,衛計委主要管醫院和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單位,對這些非醫療機構的養生館沒有執法與處罰權;工商部門主要負責企業主體資格審核、經營行為規範及消費糾紛查處,很難對其經營項目的專業性進行有效監管;而館內的保健品、藥品歸食藥監部門管,但也不是所有養生館都出售藥品。看似誰都能管,但其實誰都沒法真正管。
21世紀經濟報導 唐唯珂,閆曉麗(封面及內文圖均來自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