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嘉
如是讓座,讓人心生感動,常常是一整天,我都沉浸在一種愉悅之中。
隨著北碚小城的「擴版」,前些年,我從舊城搬到了城北新區居住,於是出行坐方便、快捷的中巴車,就成了「家常便飯」。中巴車不大,一次只能坐一、二十個人,但「水滴雖小,卻能折射太陽的光輝」———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小城當下的風氣和人心。
而最能讓人感知的正能量,則是讓座。
因做義工,故而我幾乎每周都要陪同一位耄耋老人乘坐中巴車。儘管由於歷史文化的傳承,小城素來不乏讓座者,但出於安全的考慮(特別是人多擁擠時),我每次上車,都要放開嗓門喊道:「請給這位90歲的老人讓個座!」往往是聲未落人起,連聲道謝的老人就被就近讓到座位上。「哎呀,都90歲了?人瑞啊!」「嘖嘖,紅頭花色的,從面相上看不出來有90歲!」「好有福氣喲……咱也沾沾福氣!」在這幅「讓座」溫馨圖的點染下,一車歡聲,一車笑語,轉眼之間就到達目的地。
其實,不用亮嗓,車上自覺讓座者也不在一二,這些年,也算得是準老人的我就曾多次「邂逅」讓座。有一天下午,我從超市購物回家,上了一輛擠得水洩不通的中巴車。正搖搖晃晃著,突聽耳邊傳來一聲悅耳的話音:「孃孃,你來坐……」見起身讓座的是一位神色略顯疲憊的年輕姑娘,便急忙搖頭:「你自己坐,你也累了……」「我一會兒就下車……」於是這才卸下沉重的背包坐到座位上。不想,我都到站了,那姑娘還擠擠巴巴地站著———為了讓我安心坐下,她顯然撒了一個善意的謊!
如是讓座,讓人心生感動,常常是一整天,我都沉浸在一種愉悅之中。
不過,這比起我所看到的「連環讓座」卻又算不得什麼了,用一句時髦的網語來說,就是「不能用感動來形容的感動」。
那日上了一輛滿座的車,又習慣性地朝車後面踅,以讓出前面的「空白」給後上車者。剛剛站定,便見坐在前排的一位老婦人站了起來:「來,我讓你……」說著,便把一位剛上車的腿腳不便的老婆婆扶到自己的座位上。那老婦人儒雅、溫文,一頭蒼蒼的白髮,少說也有70歲了,故就在眼睛與她對視的一剎那,我不禁蹺起大拇指。誰知她見狀竟不好意思起來,囁嚅著說:「她比我年齡大……」而她的話音尚未落下,坐在後排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卻收起正「點玩」著的手機,「嚯」地一下站了起來,對老婦人說:「請到我這兒來坐!」中巴車不大,這一幕無疑盡入諸位眼帘。於是,點頭的、拍手的、嘖嘖稱道的、眼露讚許的……大家用自己所能使用的方式與眼前的「連環讓座」圖互動,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激情和感動。
曾在網上看過一篇時評《讓座是美德不是義務》,雖承認其點睛之語不無道理,但內心深處還是希望美德和義務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日益融通———當人們見到需要者,就像那位優雅的老婦人是出自本能地站起來讓座時,這幅隨車輪滾動的大美詩畫無疑將載著我們駛進幸福、和諧之夢!
(作者系重慶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