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9 0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問題絕不在熱愛上,而在這份愛的可持續度上。」
「男票云云,是要講緣分的,更急不來,所以也就不用特別放在心上了。」
「從每一次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都學到點兒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上百封信,每一封都被學生稱為「紙短情長」。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副教授
林瑋選擇用信件來和學生保持交流
。從2015年起,他擔任了三個班的班主任,帶了98名本科生,通過上百封信件與學生交流。有部分學生在畢業後,還一直和他保持著聯絡。
在大學裡,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學生,並不再像中小學那樣親密。但實際上,學生們希望得到老師的指導,「汲取經驗,少些彎路」。
浙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李爽說:
「進入大學以後和老師溝通的機會變少了。」浙大教育學院2018級的毛周涵覺得,寫信是個好方式,但有時候會怕打擾老師,不太敢直接發郵件或寫信。
「其實,作為老師是充滿著期待來了解學生們的成長的」 林瑋說出了大學老師的難處,「但大學老師其實也很忙。」2015年,他擔任了新生傳媒1503班主任,也收到了班裡同學給他寫的第一封信。
「新生剛進入大學,學業和生活上都不適應,寫信來尋求建議。」林瑋給這名學生回信後,也告訴1503班的其他同學,遇到問題,可以用郵箱寫信的方式來找他。
慢慢的,這成了林瑋和學生間的習慣。
「大學生的心智相對成熟,許多事情會悄悄放在自己心裡。班主任和學生之間建立信任很重要」,林瑋的經驗是,大學班主任和學生交流要有做朋友的姿態,但要以長輩的視角去引導。「之前有個經常和我通信的學生,後來轉專業了,但遇上生病之類的大事,第一時間還是給我打電話。」他覺得,這種信任既是榮幸,更是身為師長的責任。用書信搭建交流的橋梁,也是林瑋在回歸傳統師生關係上做的一種嘗試。
「在這幾年的通信裡,其實可以看到不少大學生中具有些普遍性的問題。」林瑋說,大一的學生提問最多的就是「怎麼處理學習和社團的關係」,他們既想嘗試感興趣的領域,又擔心自己做不好,還影響到學業。
林瑋給出的建議是支持,
「追尋自己的興趣,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表現,在能正常上課、寫作業、學習的情況下,我希望他們多跟外界交往。」也有學生問,進入浙大後聽到最多的詞是「創新創業」,但自己對此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想找個安穩的工作,所以感到很迷茫。林瑋覺得不用著急,創業本就不適合每一個人,而且剛進入大學,學生可以多花一些時間檢驗自己究竟適合什麼道路,不用一味地迎合時代策略。
林瑋的每封回信,都有一兩千字。這些文字雖然表面看來隨性,但卻是林瑋認真組織語言回復的。他收信一般會用兩三天時間慢慢構思,「這就跟寫論文差不多,要把道理講清楚,也要適當地舉例子,一兩千字的內容,最久可能要花我一天的時間去寫。」在大學裡,談戀愛也成為了大學生的一門人生必修課,感情問題同樣在林瑋收到的信中頻頻出現。
林瑋說,
許多學生的戀愛觀很同化,希望一輩子一定只愛一個人,牽手結婚到老,但事實上這並不容易。「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戀愛是要在過程中學會的。」林瑋給學生的回覆中寫道,要樂於去嘗試,也不要害怕失敗。「在我看來,最棘手的問題是改變學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很多學生在大一時就糾結未來要做什麼,是考研還是工作,出國還是留校,但由於這個時候能力有限,所以往往陷入迷茫和懷疑。
其實林瑋在大學期間也曾經迷茫過,「我本科時學習新聞傳播,申請保研時也猶豫不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我的導師王一川先生給我布置了大量作業,讓我閱讀書籍、寫出提綱和意見、做文本分析。」林瑋說,導師還不斷勉勵他,推薦他去參加國內外各類暑校、訪學。正是在一次次的積澱中,林瑋逐漸被文藝理論領域吸引,確定了研究方向。
「我想現在的孩子是不是都過早地焦慮了?」林瑋說,其實不必如此,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紮實學業基礎,適當培養興趣,未來的發展就是水到渠成的。部分林瑋寫給學生的信件摘錄信件一內容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紙短情長!這位浙大老師,上百封信和學生聊學習、創業、談戀愛》
文字記者:王湛 方詩琪 邱伊娜
今日編輯:章燚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