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有強大的祖先崇拜內容,追思祭祀祖先需要有節日作為載體。在我的家鄉,清明節掃墓,中元節燒紙錢,是兩大重要的習俗。中元節是農曆的七月十五,每到這天,或是前一天的七月十四,家家戶戶都要給逝去的上追三代的父、祖、曾祖燒錢,村莊空氣中往往瀰漫著燒紙的氣息。
如果說,清明節掃墓,只是追思祖先,那麼中元節帶有更多的鬼文化內容,如果要說中國的鬼節,只能是中元節。
人死為鬼的觀念,肯定產生於人類的遠古時期,對鬼的畏懼與祖先崇拜兩者結合,構成了中元節習俗最為最要的社會文化元素。需要注意的是,從東漢開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逐步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到兩宋時期,形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局面,對中元節的習俗,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特質,有其兼收並蓄的一面,也就是能夠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但在融合外來文化時,又具有其粗糙的一面,因此吸收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在融合之中,常常以大雜燴的形態存在,用柏楊的話來說,就是具有「醬缸文化」特徵。文化大雜燴,即使存在明顯的邏輯矛盾,也能安然並存。
中國的祖宗崇拜源遠流長,是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特點。基於祖宗崇拜,中國人認為逝去的祖先,能夠保佑子孫後代。清明掃墓,除了追思逝去的先人之外,當然還包含有祖先保佑後世子孫的內容,甚至中國的風水學說中,認為先祖的墳墓位置朝向等,關係到子孫能否興旺發達。
可是,從東漢開始傳入中國的佛教思想,也逐步融入到中國文化中。佛教的生死觀是「六道輪迴」,也就是說,人死後是要投胎再世的。你想,按照佛教的「輪迴」觀念,我們的祖先,早就投胎再世了,或成為人,或成為豬狗等動物,那麼祖先怎麼還能夠再來佑他的子孫後代呢?再者,祖先早就投胎再世了,那麼再保留墳墓祭掃,還有什麼意義呢?又怎麼會影響到後世子孫的興衰呢?然後,中國人對這樣明顯的邏輯矛盾,且不管去管它,既信祖先保佑,又信生死輪迴。不加思索分辨地一股腦兒給信了。
說起給逝去先人燒紙錢,當然是孝道的延續。對於父母祖先,在世時要孝敬奉養,死後還要給他們燒紙錢,讓他們在陰間生活無憂。當然,這要是用「生死輪迴」的思想觀念來看待,先人早就輪迴投胎不在陰間了,再給他們燒紙錢還有什麼意義?對此,中國人且不去管它,依舊年年燒紙不誤。
中元節給逝去先人燒紙錢的習俗,到底起源於何時,又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東漢。這恐怕很不靠譜。因為,東漢才發明造紙,那個時候,紙張應該是稀有之物,哪能燒掉?另一說法,是起源於魏晉時期。再有說法,是起源於唐朝。總之,時間晚的說法,會更靠譜。
因為,人們選擇燒紙錢,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捨不得將真錢送給已經逝去的先人。燒紙錢,既能表達孝敬的意思,又不會浪費錢財。這種用紙錢代替真錢的做法,體現了中國式的精明,往不好的地方說,就是苟且。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哄鬼的把戲而已。
在中元節習俗中,傳說從七月十三開始,閻王會開鬼門關,放出陰間的鬼來到陽間人世。以便讓這些鬼回到後代子孫的家中,享受供奉,並在後代子孫燒紙之後,領取這些紙錢,在七月十五日半夜子時關鬼門關之前,再回到陰間。
閻王,也叫閻羅王,是陰間的最高統治者。需要注意的是,閻王這個概念,就來源於印度文化,而不是產自中國的本土文化。中國許多關於生死的習俗傳說,都會與閻羅王產生聯繫。
儘管,按照佛教生死輪迴思想,中元節開鬼門關讓祖先回到陽世間來領紙錢,是不合邏輯的,但並不妨礙人們相信,開鬼門關之後,鬼會在中元節期間在世間出沒。甚至,還有人信誓旦旦向人們訴說,自己確實看到過鬼。於是乎,中元節會讓人們產生神秘的畏懼感,有些爺爺奶奶會告誡孩子們,在中元節期間,晚上不能隨意到戶外玩耍,以防不測。這樣的恐怖氣氛,是中元節特有的文化氣息,顯得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