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石料理起源於日本茶道,本意為主人請客人品嘗的飯菜,後超越茶道茶藝的局限,成為日本高檔餐飲的代名詞。
吃一頓正宗地道的懷石料理是不少前往日本的遊客「must do」列表中重要的一項。然而現在已經不是數十年前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年代了,想要感受懷石料理的精髓,無需籤證、無需機票,發動你的座駕、坐上公交地鐵,或許只需要一個小時,便能在你的城市與懷石料理來次零距離接觸。
在京城的東北方向,繁華都市的一個寂靜角落裡,就有著這樣一家頗為受歡迎的懷石料理店家。
與在日本見到的大多數餐館一樣,門前清雅別致,透露出一種神秘莫測的魅力。
輕輕推開店門,清脆的風鈴聲隨之響起,一句輕盈的日語與中文「你好」飄然而至,熱情而不顯冒失。
脫去鞋帽與外衣,換上店家已經備好的柔軟拖鞋,落座於榻榻米。無需費心挑選中意的食物,大廚會根據季節與客人花費的不同,依據懷石料理的精髓,為您搭配出最佳組合。
相傳懷石與禪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為了在長久聽禪中抵制飢餓,要求在腹部抱石一塊,稱為「懷石」,後來有了給聽禪僧人的茶點,再經歷歷史的滄桑後,演化而成最負盛名的懷石料理。
或許只有處女座才能成為烹飪懷石料理的頂級大廚吧,因為懷石料理對於食物的色、香、味都極端講究,無論餐具還是食物的擺放也都要求極高,眼裡揉不得沙子。
餐廳中播放著清幽縹緲的慢節奏音樂,心情也隨著樂曲的流淌平和下來。與想像中奢華的餐具與環境不同,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實樸素而充滿禪意,親切而厚重。
少傾,一道道精美的食物便會如期而至。懷石料理對於上菜順序與時間間隔也是事無巨細,必有的七點前菜(七種繁複做工的小菜)、碗盛(帶有湯汁的手工料理)、生魚片、揚物(炸的)、煮物、燒物及食事(飯或湯),必不可少,每樣菜之間的時間間隔會根據客人用餐的速度而調整,通常在5-10分鐘之間,既可以讓客人充分感受每一道菜的鮮美與精髓,也為料理大師留出足夠的時間製作接下來的美味。
自家制芝麻豆腐是這一天的前菜,芝麻與豆腐混合,芝麻清香濃鬱,配上少許的三文魚籽與芥末,口感軟面。湯類是櫻花饅頭蒸海鮮,包含竹筍、櫻花、櫻花葉糯米與比目魚肉製成的卷、豆角、胡蘿蔔片,粉色的肉配上綠色的櫻花葉,可愛到不忍下嘴。
海鮮刺身拼盤,包含三文魚、北極貝、赤背、比目魚、比目魚裙邊。或許吃慣了「冰鮮」的食客會覺得缺了點什麼,實際上不菲的花費可以保證食物真正的新鮮,再配上微酸的檸檬汁,才是正確食用刺身的方式。烤物分四樣,抹茶雞蛋羹、烤帶魚配明太子與雞蛋末外加自製烤麩、土豆泥配三文魚和黑蟹子、加吉魚凍配慕斯雞蛋與雞肉,多種食材,不同搭配,讓你每一口都有驚喜。
煮物是紅酒煮牛舌配蘋果醬汁,搭配蘆筍與聖女果,用紅酒等調料醃製過的聖女果清香甘甜,回味悠長。海苔漿炸海鮮(紫菜三文魚山藥)、夾心炸冬筍(芝麻冬筍蝦泥)、炸西藍花,每一樣炸物都精緻不油膩。
最後上來的是主食與甜品。雖然懷石料理的每一樣食物都精細小巧,但幾類料理下來也是肚中有貨。
四種不同的手握壽司搭配味增湯,壽司的糯米明顯特別加工過,多了一些美妙的味道。抹茶冰淇淋苦中帶甜,為一次美妙的經歷收尾。
誠然,一頓懷石料理的價格不菲,足可以享受2、3頓中高檔日料了,但如同「醉翁之意不在酒」,懷石料理的精髓遠非美食本身,唯有用心體會,方得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