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首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記載了一年從立春到大寒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在古代,因為沒有天氣預報,「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深深植入我們的生活,而且隨著歲月的延伸,它還被人們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成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的一部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節氣解說
1、氣候概念
小雪,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也是進入冬季的第2個節氣。小雪節氣表示的是小雪期間的氣候特徵,即氣溫與降水量。節氣到了小雪,寒潮和強冷空氣的活動頻數就會進一步加強,天氣的寒冷程度逐漸加劇,降水量逐漸增多。而時令上也進入初冬,地面上的露珠已變成冰霜,天空中的雨滴也已演變成了雪花。
2、節氣三候
一候虹藏不見。
「虹」指雨後的彩虹,夏季的雨後,當空氣中的水分達到一定的量時,陽光便會與空氣中的水滴碰撞並產生光的色散現象。於是便會出現彩虹。節氣到了小雪之後,天氣乾燥,氣溫很低,空氣中並無多餘的水滴,所以彩虹也就不會在這個時節出現了,就如同藏起來了一樣。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古人稱 「天氣」為陽氣,「地氣」為陰氣,到了小雪節氣的時候,陽氣會上升,陰氣會下降,兩氣一升一降相距越來越遠,不能相通也難以再達到平衡,乾濕、冷暖等因素均不再交融。
三候閉塞成冬。
陽氣繼續上升,陰氣繼續下降,兩者之間越來越遠,於是陰陽失調不通,萬物閉塞沒有生機。蕭索的冬季景象也就開始呈現。
二、節氣習俗

1、醃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此時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一些農家就開始動手醃製香腸、臘肉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2、吃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也是一種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3、曬魚乾
海邊的漁民們也多會選擇此時節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
4、吃刨湯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
三、節氣養生:
1、防寒保暖,減少疾病。
進入冬季,天氣嚴寒,人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也有所下降。首要任務是要做好防寒保暖。尤其是老人兒童,更要注意增強體質,增添衣服,防止和減少感冒等疾病的發生。
2、少辣多酸,軟化血管。
冬季主收斂,應該少吃辣性食物,適當吃一些酸性食物,以保證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病的發生。
3、合理滋補,強身健體
按照養生規律,冬季正是進補的好時機。這個季節宜吃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溫補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益腎食品則有用腰果、芡實、山藥等食材熬煮的粥,慄子燉肉、白果燉雞、大骨頭湯等。

4、改善心態,促進健康。
小雪時節,萬物蕭索,心情很容易受其影響而消沉。這時可以吃一些有助於心情改善的食物。如香蕉、獼猴桃、橘子、柚子、冬棗、甘蔗以及全麥麵包、動物肝臟等。
四、節氣諺語:
1、瑞雪兆豐年
2、小雪不起菜,就要受凍害。
3、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4、小雪不封地,不過三五日。
5、小雪封地地不封,大雪封河河無冰。
6、到了小雪節,果樹快剪截。
7、一年莊稼兩年種,閒時積肥忙時用。8、要想莊稼長,糞筐不離膀。9、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
本文由天街有小雨原創,歡迎關注,支持、點讚!我們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