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介紹
都江堰位於成都平原的西北邊緣,始建於公元前三世紀,是世界著名的灌溉系統,控制著jiang江水域並將其分配到肥沃的成都平原農田中。青城山以許多古老的廟宇而聞名,可以說它源於中國道教。
都江堰灌溉系統是水管理和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至今仍在完美地發揮其功能。它始建於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由李冰知縣負責,並在唐宋時期進行了改擴建。 ,元和明朝。這是一項生態工程壯舉,位於成都平原西部,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間的交界處。如今,它由兩部分組成-堰工程,海拔726米,是距都江堰市1公裡的成都平原最高點和灌溉區,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和水文特徵解決了引水灌溉的問題,不使用水壩排乾沉積物,控制洪水和控制流量。Min江上遊河谷的水由堰工程的三個關鍵組成部分控制:魚嘴繞道堤防,飛沙堰閘和保平口引水道。這些結構,包括百丈堤防,二王廟河堤和V形堤防,以及輔助堤防和河道,確保了成都平原的定期供水。該系統在防洪,灌溉,水運輸和一般用水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國最早的灌溉系統之一,至今仍在使用,其作用是將水從the江引到川西平原。該地區有很多文物,包括兩個國王的聖殿,隱龍的聖殿,和平海浪橋和李丘。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在都江堰灌區以南的成都平原上獨領風騷。它擁有20多個道教寺廟和宗教場所,散發著濃厚的道教文化氣息,這些建築展現了四川的建築風格。它是著名的哲學家張靈在142年創立中國道教學說的地方。金唐時期在山上建有許多道教文化的廟宇。這座山在17世紀再次被視為道教的思想和精神中心。張靈講道的11個重要道教廟宇,例如「兩個國王」和「隱龍廟」,展示了四川西部的傳統建築。
它已於2000年11月添加到列表中。
文化遺產
清代黃雲湖的大型石刻在山上很顯眼,是天堂和青城山下的第五大著名山。一座1800年前高2.9米,重4.5噸的李冰雕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altorilievo石雕,1974年從河床中挖出後,現在在山上的一個大廳中展出。記錄水管理方法的銘文同時,還展示了清代都江堰的地圖以及李冰及其兒子的推薦,同時還展出了徐悲鴻,張大千和關善嶽等幾位著名現代畫家的珍貴藝術品。
道教文化
青城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道教的創始人,天道大師張道陵曾在此設立講臺,以進行講學。在唐代,佛教的新擁護者與道教爭奪這個基地,直到玄宗皇帝把這座山分配給後者。
道教作為中國的土著宗教,由張道陵在東漢時期發起,並從此發展起來。從廣義上講,它是道教的一部分,它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476年)老子理論的深刻啟發,具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休閒與寧靜的美德以及積極向上的特點。對神秘學和形上學的態度。道教與道教的崇拜有關,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青城山是道教文化的代表處。這裡的主要宗教場所包括自然圖畫(浸沒在自然中的建築群),天師洞,祖師殿,朝陽洞和天宮。
所有建築物都被茂密的樹林所遮蔽並被大自然所包圍。天師洞坐落在懸崖上,只有一條小路通向它的入口,在其主要祭壇上安置著伏,、神農和軒yuan(漢族三位傳奇原始國王)的雕像。
自然圖片是由木頭製成的建築群。它躺在高山和陡峭的懸崖的懷抱中,呈現出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和純淨的天空。當白色的起重機在山峰間優雅地航行時,鄰近的起重機居住村為圖片增添了更多色彩。
歷史
在戰國時期,living江兩岸的人們每年都遭受洪水困擾。秦省長李冰對此問題進行了調查,發現這條河被當地山區快速流動的春季融化水膨脹,當它到達下方緩慢移動且淤積嚴重的河段時,衝垮了河岸。一種解決方案是修建大壩,但李兵還一直負責保持水路暢通,以供軍用船隻向邊防部隊提供物資,因此他建議建造一個人工堤壩,以改道部分河流的水流,然後切斷河水。穿過玉雷山,將多餘的水排放到乾燥的成都平原以外。
李兵從秦王趙那裡收到了10萬兩白銀,用於這個項目,李冰開始與一個據稱有數萬個的小組合作。堤壩是用長的香腸狀竹編籃子製成,裡面裝滿了用木三腳架固定的石頭。一條看起來像魚嘴的引水大堤的建設完成了四年。
事實證明,切斷河道是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因為當時李冰可用的工具無法穿透山上的堅硬巖石。因此,他使用火和水的組合來加熱和冷卻巖石,直到巖石破裂並可以將其清除。經過8年的努力,一條20米寬(66英尺)的通道被挖出了這座山。
系統完成後,不再發生洪水。灌溉使四川成為中國生產力最高的農業地區。在都江堰東側,人們為紀念李冰建了一座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