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修身先修心,心自在常自在。
小時候看《西遊記》,看的是九九八十一難中孫悟空不懼妖魔鬼怪的英勇,還有大雄寶殿裡如來佛祖的慈悲與威嚴。長大後再看《西遊記》有時候略顯不解,為什麼唐僧要不遠萬裡,徒步去「西天」求取真經?這真經裡到底有什麼?能讓他拋開一切凡塵俗世執意向前?大概真經的價值便在於,非常人之見所見,非常人之想所想,需參方可透。
在我們的生活中,信佛之人成千上萬。這其中有資產雄厚的商人,有家徒四壁的窮人,有星路坎坷的藝人,還有經歷過悲歡離合的普通人。人們都擠破頭皮的去祭拜、進香,不遠萬裡去到佛教聖地求佛,求得又是什麼?
佛教高僧曰:真正信佛之人,並非求佛,而是求自己。
十六歲出家,一生經歷頗多,晚年輾轉多地卻仍然堅持弘法天下的夢參長老,用十年時間反覆誦讀《金剛經》,才悟得其中一二。
夢結佛緣
夢參長老——釋夢參,十三歲在東北講武堂軍校學習,十六歲在方山縣的兜率寺出家,法名「覺醒」。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他當時雖取「覺醒」,但實際自己並沒有覺也未醒。
後來,他想到自己是因為一個夢與佛結緣,故將自己的法號改為「夢參」,而這個夢就是他一生提到的六個最重要的夢境的其中之一。
當時的夢參在東北講武堂軍校畢業之後,擺在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是跟著同學去南京,進入黃埔軍校,二是出家為僧。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裡他掉進了無邊汪洋大海,無邊無際,措手不及之時被一位老太太救起。划船將他帶到岸邊告訴他:「沿著這條路走,前面是一座宮殿,那便是你的終身歸宿。」
這個夢境讓夢參長老恍然大悟,沿著夢境的指引,他來到了距離當時自己住址五六十裡的兜率寺,決心出家,剛巧趕上北京的拈花寺傳戒,便在此受戒。
誦讀十載 從惑到明
夢參曾在獄中度過三十三年。
當時的中國社會動蕩,時值青年的夢參因不願棄佛還俗,被判刑十五年,勞動改造十八年。他毫無反抗的度過了22年,突然覺得可能今生也無法出去,便有了輕生的想法。此時,他做了第五個夢。夢中他給人講經,廣傳佛法。但講臺太高他無法攀登,一位老者告訴他:「不要急,我會送你上去。」
夢參仿佛從此夢中參透了些許,他告訴自己這是佛祖給他的指點,此後便以《華嚴經》「假使熱鐵輪,在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時刻提醒自己,直到一九八二年他被平反出獄。
出獄後他告知信眾:「我受的並非是苦,而是過去幾世自己做的業,一切的都是事出有因。」可見,獄中的幾年,雖限制了夢參的人身自由,但並未停止他對佛法的思索。也正是因為有著這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才讓他參出了一些經中之道。
早在他入獄之前,就已經讀過《金剛經》,最初的誦讀只是為了單純的理解,一遍過後仿佛有所收穫又仿佛沒有收穫。出獄之後幾年他一邊輾轉各地傳授佛經,一邊繼續誦讀《金剛經》,這時的經文跟之前誦讀時又有一些區別。他斷斷續續堅持誦讀了十年。十載研讀讓他發現,此時《金剛經》好像又精煉了不少。
這便是一本經文讓他參透的答案。其實經本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是自己的心境不同,所以讀完的感受也有所不同。當你只是用眼睛去讀時,它講的是字面上的道理。而當你用心去讀時,做到身心合一,將心境完全進入到經文中,你會發現,還未讀就已經完結了。
同樣,不管選擇什麼樣的經文,都要做到一心一意,心存遊蕩,顧此思彼永遠無法真正的感悟著其中之妙。佛法都是想通的,好比當你理解了《金剛經》之後,再去讀《阿彌陀經》或者《嚴華經》會發現,之前想通的困惑,都能得到解答。
物我兩忘 修身即是修心
將佛經裡的道理沿用到日常生活中,所講的便是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亦或是修養,都要專心致志,物我兩忘。身心不合一做任何事情都無法達到最好的狀態。
偉人年輕時有去鬧市中看書的習慣。這不僅可以鍛鍊人的意志,更是讓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當你所追求的事情跟你的心境完全在一處時,就可以抵抗外界一切事物的幹擾,沉浸其中。
人們日常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被焦頭爛額的瑣碎之事搞的身心俱疲。但只要你將需要解決的事情過問題一一列出,按照輕重急緩,一個一個的攻破,會發現其實解決問題也很簡單。但如果你在做第一件事情時,腦子裡又不停的在想著第二件事、第三件事,那最後哪一件事情都不能做到最好。
很多人喜歡看書,總是追求數量上的多少,貪婪和急於求成是現代人的通病。我這個月讀了10本書,但讀完之後腦袋裡空空的,又有什麼用呢?讀書的意義在於我們是否從中領悟了一些答案。如果一遍沒有明白,那就第二遍、第三遍,就像夢參讀的《金剛經》,每一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同樣的,在你想要進行身心放鬆的時候,就放下一切工作、壞情緒。徹徹底底的去娛樂。這樣的修養才有意義。夢參說煉心是需要讓自己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這種狀態當然不是表面的安靜。你可以去瘋玩,去吶喊,也可以去發呆,去睡覺。重點是不要讓身體和思緒不統一。身體上休息,心裡想著未完的工作、剛剛吵完的架,永遠做不到身心完全放鬆。
無論做什麼,只念一個就好。
夢參在一次講座之後,有人問他:「長老,我讀了《金剛經》十多年了,但是一點都沒讀懂,是不是該讀一讀別的經文?」
夢參答到:「我讀《金剛經》六十多年了,也才懂其中的一點點,現在還在誦讀,你還念不念呢?」
這本是禪間一則趣事,但卻道出了佛法的無邊。
小結
都說佛法高深,其實那是你們有真的明白其中真意。它的價值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快」的時代。快時代下產生出的一個社會通病叫「焦慮」。
為什麼現在的「小視頻」、「小短文」如此之火,因為當今的生活中,我們的時間都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15秒可能是人們耐心的極限,但凡視頻久一些、文章長一點,人們都沒有耐心繼續看下去。層出不窮的社交軟體將我們的日常時間擠得滿滿的,身邊各種無意義的事情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我們總是發現無論多少時間、多大的腦容量似乎都不夠用。
其實大可讓生活簡單一些。刪掉大部分不常用的app,推掉一些可有可無的聚會應酬,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歡或者有意義的事情中去,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享受整個「修心」的過程,可能你最終收穫的遠比你最初想像的要多。
最後,沿用夢參長老的一句話:「要這樣子堅定不移的,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斷。多了斷了,斷了就沒功德。念一個就好了,功德都是一樣的,就是修你的心而已,這是修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