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論語·八佾篇》:堯舜禪讓、武王伐紂,孔子曰「未盡善也」

2020-12-06 文拓說教育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為官,因與國君意見不合,又看不慣「三桓」不遵禮儀的行為,辭官周遊列國。雖然一路之上艱辛無比,但孔子依舊寄情於山水之間,學習於阡陌之中。來到齊國之後,孔子雖然已經頗有些狼狽,但他的精神狀態卻是極好,特別是當他聽到了齊國最美妙的音樂《韶》和《武》的時候。他完全沉醉於其中,身心感覺極為的舒坦、寧靜,連一路之上的疲勞和困頓,都減輕了不少。為此,孔子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對於孔子這樣的經歷,他的弟子將其記載在了《論語》之中: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這一段內容,出自《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五章。翻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評論《韶》樂說:「極盡其美了,又極盡其善啊。」評論《武》樂說:「極盡其美了,但未能極盡其善啊。」

本章之中的《韶》,是中國古代的樂曲,傳說是產生於舜時期的樂舞,又稱《簫韶》、《大韶》、《大磬》,約自夏代以後又稱為《九招》、《九辯》及《九歌》。而本章之中的《武》,是讚美周武王能夠安定天下的樂曲,因其以武定天下、得民心,故而其樂名為《武》。

在本章之中,孔子所謂的「美」,主要是用來形容樂曲的外在表現的特點,是指樂曲的聲音、氣勢等等給人的感受極為舒服、美好;而「善」,則是蘊於「美」裡面的精神,也可以理解為樂曲的內在精神與境界。

《韶》與《武》,它們作為齊國最有名的兩首樂曲,又被孔子同時提及,並開口稱讚其為「美」。由此可見,這兩首樂曲應該都是能夠讓聽者動容的樂曲,無論其形式也好,還是內容也罷,應該都是不相上下的水平。然而,孔子對於它們的點評,卻有著「盡善」與「未盡善」的區別,顯然是大有深意,並非簡單地從其外在表現來判定的。結合《韶》與《武》兩首樂曲的背景,以及孔子的思想,其中原因便呼之欲出。

原來,《韶》這首樂曲,是舜用來讚美堯的,而舜的王位又是通過堯的禪讓得到的,可謂名正而言順。顯然這種以禮禪位、以德繼位的形式,與孔子所推崇、提倡的思想不謀而合。在這種情況之下,孔子便認為《韶》的精神內在,既正統,又能讓後人受到教育和啟發,所以便能得到「善」的評價。

相比而言,《武》是用來讚美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功,其中必定金戈鐵馬、殺氣肅然,少不了一番鐵與血的內涵。另外,還可以從中得出的一個結論,那就是:武王得天下,是在徵伐之中取得的,並非如同舜與堯那樣,是通過禪讓傳承的。這樣的情況,顯然與孔子所謂的「禮」是相違背的,精神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在本文之中,孔子才得出了兩首同樣「美」的樂曲,一首「盡善」,而另一首「未盡善」的結論。

相關焦點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八佾》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過多而苛煩,不如簡約些。《梁書·顧憲之傳》:「喪易寧戚,自是親親之情;禮奢寧儉,差可得由吾意。」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先有白色底子,才可彩繪。比喻禮樂產生於仁義之後。亦比喻行事起先簡單,然後逐步深入。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書》:「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是所以不朽也,生何嫉之深耶?夫繪事後素,既謂之文,豈苟簡而已哉!」
  • 中國人的聖經,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八佾》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Ø禮過多而苛煩,不如簡約些。Ø《梁書·顧憲之傳》:「喪易寧戚,自是親親之情;禮奢寧儉,差可得由吾意。」(論語·八佾)Ø指事情缺少證據。
  • 《論語·八佾篇》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注釋】▲《韶》[sháo]:韶樂,史稱舜樂,是一種集詩、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古典藝術。產生於約公元前23世紀舜時代樂舞,《韶》樂主要內容是歌頌上古帝王讓位於賢(堯禪讓於舜)的盛德。後來又先後被稱作《簫韶》、《大韶》、《九招》、《九辯》、《九歌》等。《論語·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百家談禪讓,各家都不一,堯舜禪讓究竟是史實還是杜撰
    像這樣直接讚頌堯舜時期的詩句和文章數不勝數,但要算最早讚頌堯舜的話語,還算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論語》中寫到:「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 邢臺堯臺遺址——中國禪讓制起源地,堯舜禪讓於此
    首句提到的堯臺遺址位於今邢臺市寧晉縣賈家口鎮堯臺村東北,現殘存長、寬各22米,高約2.5米,《魏書》、《隋圖經》、《趙州志》、《寧晉縣誌》、《邢臺通史》、《河北通史》等均記載這裡是當年堯禪讓天下給舜的地方。堯帝於邢臺市寧晉縣的堯臺禪讓於舜,為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禪讓制」的起源。
  • 讀四書·論語丨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二十六章》 原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武,武王樂。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舜紹堯致治,武王伐紂救民,其功一也,故其樂皆盡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徵誅而得天下,故其實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湯放桀,惟有慚德,武王亦然,故未盡善。堯、舜、湯、武,其揆一也。徵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爾。」
  • 論語·八佾·注釋
    中國古代典籍注釋,以注帶解,圖文參照論語·八佾·注釋1、八佾:周代天子用的舞樂,舞隊由縱橫各八人,共六十四人組成;佾生人數的多寡,事關受禮者的身分和地位,故有八佾、六佾、四佾的分別;八佾舞本當用於天子。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 堯舜禹到底是禪讓,還是逼宮?進來看一看!
    堯舜禹到底是禪讓,還是逼宮?進來看一看!唐堯虞舜的舉賢禪讓是歷朝歷代經久不衰的美談。據說,堯十六歲的時候就顯示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從而被族人推選為領袖。到八十六歲那年,堯身體不行了,於是召集族人,讓大傢伙推舉賢能的接班人。
  • 「堯舜禪讓」背後的千古之謎:究竟是「禪讓」,還是「篡位」?
    他不唯親是舉,大力舉薦賢能的舜為自己的繼任者,這就是歷史傳說中著名的「堯舜禪讓」。戰國晚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荀子·正論》)荀子的學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不僅不承認舜代堯是「禪讓」,反而認為是血淋林的「臣弒君」的結果:「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 《論語·八佾》讀中華經典 品國文薈萃
    《論語·八佾篇》由「惠來華僑中學師生」參演的《國風正少年之論語·八佾篇》本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禮節上的種種規定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 驚悚| 堯舜禹之間的帝位真的是禪讓的嗎?(堯舜篇)
    繞舜禹之間的帝位真的是禪讓的嗎?本人在查閱諸多典籍後再結合千古不變的人性推理認為,禪讓一說只是儒家美好的嚮往而已,是站不住腳的。諸如《尚書》,《孟子》,《竹書紀年》等書中所載的一些文獻,相互之間是有諸多矛盾的。
  • 上古時期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不是真的?
    史書記載,堯舜禹時期的禪讓是選取有賢德的來當共主,堯在年老的時候主動把位置傳給了舜,舜之後又把位置傳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美好的品德一直被儒家所推崇。我們也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因為史書上就是這麼記載的。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孔子,孟子,荀子對堯舜禪讓的不同看法
    孔子對「堯舜禪讓」的看法僅在《論語》中有一句提及。《論語·堯曰》說:「堯曰:'諮!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  ……  曰:「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 堯舜禹禪讓被稱為千古美談,那問題是堯舜到底有沒有單讓呢?
    最早記載「禪讓」的是被儒家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尚書》。其中《堯典》說的是「堯舜裨讓」,《大禹謨》則有「舜禹禪讓」的記載。除《尚書》之外,提到「堯舜禪讓」的還有《論語》《孟子》等。但對《論語》中關於堯讓帝位於舜的一段文字,大多數學者認為並非孔子所說,而是後人把散間附在書後所致。孟子「對禪」讓這件事,態度比較曖昧,說法也很巧妙。
  • 「堯舜禪讓」並非公天下,事實上,它與世襲制並無本質區別
    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距今五千年左右氣候開始趨冷,自然災害頻繁應該是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增長,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難以為繼。
  • 《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從目前記載禪讓的文獻來看,最早的就是《論語》和《墨子》,但《論語》的內容可能出於後代附會,所以顧頡剛先生並不認可。 在《論語》的《堯曰》篇裡,堯對舜說「天之歷數在爾躬」,然後「舜亦以命禹」,這些都是禪讓時的言論,但是這幾段與《論語》的文體也不符合,沒有那個經典的「子曰」。楊伯峻先生即認為《論語》後五篇是後人附會的。
  • 堯舜禹時代真是「禪讓」制嗎?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被稱作「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更全的說法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朱張」。所以早就有人對禪讓的真實性提出過質疑,《韓非子》裡赤裸裸的指出「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先來恢復一下堯舜政權在交接時的歷史真實:《尚書堯典》裡記載:堯想提拔自己的兒子丹朱,就此事詢問大臣,只有放齊一個人支持,讓堯很失望。
  • 《論語·八佾篇第三》3.1: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39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②八佾(yì):古代奏樂舞蹈,每行八人,稱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應該用四佾。
  • 我讀《論語》190: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世界原來是這樣的
    《論語.泰伯篇》中的最後四章都是孔子在談遠古時期的堯舜禹,所以我們將這四章合併起來理解一下,然後看看儒家(這裡是指先秦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所嚮往的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