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為官,因與國君意見不合,又看不慣「三桓」不遵禮儀的行為,辭官周遊列國。雖然一路之上艱辛無比,但孔子依舊寄情於山水之間,學習於阡陌之中。來到齊國之後,孔子雖然已經頗有些狼狽,但他的精神狀態卻是極好,特別是當他聽到了齊國最美妙的音樂《韶》和《武》的時候。他完全沉醉於其中,身心感覺極為的舒坦、寧靜,連一路之上的疲勞和困頓,都減輕了不少。為此,孔子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對於孔子這樣的經歷,他的弟子將其記載在了《論語》之中: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這一段內容,出自《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五章。翻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評論《韶》樂說:「極盡其美了,又極盡其善啊。」評論《武》樂說:「極盡其美了,但未能極盡其善啊。」
本章之中的《韶》,是中國古代的樂曲,傳說是產生於舜時期的樂舞,又稱《簫韶》、《大韶》、《大磬》,約自夏代以後又稱為《九招》、《九辯》及《九歌》。而本章之中的《武》,是讚美周武王能夠安定天下的樂曲,因其以武定天下、得民心,故而其樂名為《武》。
在本章之中,孔子所謂的「美」,主要是用來形容樂曲的外在表現的特點,是指樂曲的聲音、氣勢等等給人的感受極為舒服、美好;而「善」,則是蘊於「美」裡面的精神,也可以理解為樂曲的內在精神與境界。
《韶》與《武》,它們作為齊國最有名的兩首樂曲,又被孔子同時提及,並開口稱讚其為「美」。由此可見,這兩首樂曲應該都是能夠讓聽者動容的樂曲,無論其形式也好,還是內容也罷,應該都是不相上下的水平。然而,孔子對於它們的點評,卻有著「盡善」與「未盡善」的區別,顯然是大有深意,並非簡單地從其外在表現來判定的。結合《韶》與《武》兩首樂曲的背景,以及孔子的思想,其中原因便呼之欲出。
原來,《韶》這首樂曲,是舜用來讚美堯的,而舜的王位又是通過堯的禪讓得到的,可謂名正而言順。顯然這種以禮禪位、以德繼位的形式,與孔子所推崇、提倡的思想不謀而合。在這種情況之下,孔子便認為《韶》的精神內在,既正統,又能讓後人受到教育和啟發,所以便能得到「善」的評價。
相比而言,《武》是用來讚美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功,其中必定金戈鐵馬、殺氣肅然,少不了一番鐵與血的內涵。另外,還可以從中得出的一個結論,那就是:武王得天下,是在徵伐之中取得的,並非如同舜與堯那樣,是通過禪讓傳承的。這樣的情況,顯然與孔子所謂的「禮」是相違背的,精神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在本文之中,孔子才得出了兩首同樣「美」的樂曲,一首「盡善」,而另一首「未盡善」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