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8日 10:40:17 來源:廈門日報
如果沒有遇見「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現在的蔣芷涵,或許還是那個害羞的女孩,不敢想像自己有站在舞臺上展現自我的時候。
如今的蔣芷涵,就讀於廈門六中初一年級,是最近火爆網絡的六中合唱團成員之一。這個女孩仿佛變了一個人,站在舞臺上,舉手投足間傳遞著滿滿的自信。她說,要感謝「阿卡貝拉」這個偶然間走進自己心中的「好朋友」,讓她變得勇敢,更深刻地體會到世間的美好。
從演唱《青花瓷》,到受央視邀請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表演《山居秋暝》,再到演繹令人驚豔的《稻香》,「阿卡貝拉」配以身體打擊或是杯子擊打的呈現方式,展現出人類最原始、最直接的情感表達,讓廈門六中合唱團的孩子們走進大眾的視野,而這也是校園藝術社團踐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的教育成果之一。
兩個音樂人「玩」出新花樣
六中合唱團的走紅,就得要提及幕後的兩個人——「阿卡貝拉」編曲徐聰和指揮高至凡。
徐聰和高至凡原本並不認識。徐聰的專業和音樂無關,卻因為在大學時加入了合唱團,慢慢地,對合唱有了全新的認識,來到廈門,他和身邊幾個音樂好友,組建了島內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阿卡貝拉」團隊——醒耳人聲樂團,如今,算是廈門「阿卡貝拉」圈裡的「元老」。
高至凡,廈大畢業後進入廈門六中擔任音樂老師,指導學生合唱。起初他對合唱的印象,總覺得很老派,但深入以後,高至凡對合唱有了更多新的理解。
兩個音樂人,因為同租了一套房,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還在閒聊中產生了許多獨特好玩的想法:比如在去年組建了廈門首個跨界流行的合唱團——吉島合唱團,再如讓初中生玩起了「阿卡貝拉」。
從零開始練 團隊唱出默契
對於「阿卡貝拉」,不少成年人都覺得演唱起來頗具難度,孩子們似乎更不可能去演繹。「這是成年人的固有思維,其實孩子們的可塑性很強,反而接受起來更容易。」高至凡說。
「阿卡貝拉」不只是清唱、合唱那麼簡單,一個「阿卡貝拉」團隊裡會有自己的貝斯手和打擊樂手,但所有伴奏和聲部均通過演唱、口技、人聲打擊和麥克風的應用來實現,這樣的伴奏技巧對於剛接觸「阿卡貝拉」的孩子來說,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能力。
於是,徐聰和高至凡想到了將「阿卡貝拉」和身體打擊相互結合起來。這種方式,並不是他們自己憑空獨創的,而是綜合了匈牙利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和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的音樂教育理論,並將這些理論用到了教學,搬上了舞臺。
柯達伊和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都是以培養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為基準的,不是灌輸式的課堂教育,而是通過合唱體驗和趣味節奏訓練,去發掘孩子潛在的藝術細胞,建立音樂概念。而身體打擊樂,簡單來說就是把身體當打擊樂器來演奏,例如拍打身體、跺腳等發出聲響的方式。這樣的演奏,並不艱深,也無須高難度的技巧。
一切從零開始。包括蔣芷涵在內的團員,去年才進入六中合唱團,對「阿卡貝拉」更是陌生。徐聰和高至凡一點點耐心引導,先將演唱和打擊身體分開訓練,熟練了之後再配合,練到最後,同學們哪怕是看著別處或是聊天也可以打得很自然,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一開始因為沒有掌握要領,拍打得特別用力,手都打腫了,節奏卻還是很難掌握。」在準備《山居秋暝》的那段時間,蔣芷涵每天晚上都要抽出30分鐘自己練習,尤其是打響指,走在路上也會不自覺地練習,「很多同學手指都打出了繭,甚至破皮。」
校園美育教育 提高藝術修養
除了自己的身體,不起眼的瓶瓶罐罐也能敲出音符,在最近新出爐的《稻香》,杯子就成為孩子們伴奏的「樂器」,豐富的音樂語言,讓人的耳朵「根本就停不下來」。
對於下一首歌,徐聰和高至凡已經選中了一曲由廈門音樂人苗子創作的閩南歌謠。「『阿卡貝拉』搭配閩南語歌曲,一定會擦出很棒的火花,願能用歌聲唱出廈門情懷,傳承閩南文化。」
看到合唱團MV在網絡上的火爆點擊率,徐聰和高至凡很興奮,但興奮之餘,更多的還是冷靜的思考。「我們只想純粹地用『阿卡貝拉』這種表演形式做出優秀的音樂,終極目標是希望讓更多學生在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
藝術是生活的點睛筆。其實一直以來,我市的教育部門十分重視美育教育,堅持不懈地開展各類合唱活動,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由中小學校組建的合唱團中,廈門的實力超群,在全省處於領先地位,也時常在全國乃至國際舞臺驚豔綻放。
「心中有顆太陽,傳遞投射給別人的都是溫暖,會讓人心情變好。」身處教育體制中的高至凡有著切身體會,他說,藝術健體,常以藝術養生,看到、聽到都是美的。我們要培養幸福的平凡人,孩子全面發展才能適應未來社會,這其中就離不開美育教育。